一种五声源模式的高速铁路声屏障插入损失预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834780B

    公开(公告)日:2018-01-09

    申请号:CN201510224538.5

    申请日:2015-05-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五声源模式的高速铁路声屏障插入损失预测方法,根据高速铁路噪声源的构成、位置、频率特性及衰减规律,将高速铁路噪声源等效简化为轮轨区、车体下部、车体上部、集电系统、桥梁结构噪声源五个部分,通过单声源模式分别计算翼板对五个声源的插入损失。将安装声屏障后,轮轨区、车体下部、车体上部、集电系统和桥梁结构噪声传播至敏感点处的噪声叠加后,得出安装声屏障后的总噪声级,再与安装声屏障前噪声级相减,并引入桥梁翼板插入损失修正项,得出采用五声源计算方法的插入损失预测值。本发明克服了现有声屏障插入损失预测中存在的缺陷,应用于高速铁路声屏障工程设计和环境噪声影响评价,具有预测值准确,工程实用性强的优点。

    一种铁道车辆车下有源设备激励力识别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761162B

    公开(公告)日:2024-11-26

    申请号:CN202411247345.7

    申请日:2024-09-0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铁路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铁道车辆车下有源设备激励力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建立铁道车辆车体弹性振动与车下有源设备垂向耦合动力学模型;获取铁道车辆车体弹性振动的振型函数;通过监测车体垂向振动位移获取车体模态坐标;获取车体模态质量、模态频率、模态阻尼、模态刚度;建立车体模态运动方程;建立系统的连续时间状态空间方程和观测方程;建立系统的离散状态空间方程和观测方程;执行基于卡尔曼滤波的铁道车辆车体模态力识别算法;确定模态阶数;确定车体的二系悬挂支撑力;识别铁道车辆车下有源设备激励力。本发明能够提高识别精度,识别结果更加准确,可为设备减振设计、振动主动控制、故障诊断等应用提供支撑。

    铁路轨道板结构内部病害车载无损检测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200008B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111515238.4

    申请日:2021-12-13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工程无损检测技术领域,公开了铁路轨道板结构内部病害车载无损检测系统及方法,包括非接触声发射阵列检测系统布置,电磁冲击锤激发信号,声发射多通道主机进行数据采集,小车移动、信号再次激发、数据再采集,数据合成,数据成像,缺陷差异分析,成果输出。本发明从轨道板上方进行阵列检测,能够无损地检测轨道板内病害情况,识别轨道板内病害位置、深度及砂浆脱空情况;传感器阵列以非接触方式与轨道板保持恒距,便于移动检测,传感器阵列具有扩展性,可根据检测精度要求增加减少传感器数量,同时以轨道电动车为载体、多通道主机接收数据,采集效率高。

    针对铁路交通引发地表振动的全频段振动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133413B

    公开(公告)日:2024-07-30

    申请号:CN202410560530.5

    申请日:2024-05-0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铁路交通振动控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针对铁路交通引发地表振动的全频段振动控制方法,首先明确振动敏感区域的地层参数和振动控制点的具体位置,随后对钢弹簧浮置板轨道的具体参数进行设计,之后计算列车在钢弹簧浮置板轨道上运行情况下的振动源强荷载,同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三维道床‑隧道‑地层耦合模型,计算振动控制点的振动加速度响应确定振动放大频段,根据振动放大频段采用平面波展开法对周期性群桩结构的桩长、结构形式、几何参数等进行优选设计,实现对振动控制点的振动加速度响应进行全频段控制的目的,填补了目前工程领域在振动控制设计中的协同轨道减振和周期性群桩隔振的地表振动全频段控制设计方法的空白。

    针对铁路交通引发地表振动的全频段振动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133413A

    公开(公告)日:2024-06-04

    申请号:CN202410560530.5

    申请日:2024-05-0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铁路交通振动控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针对铁路交通引发地表振动的全频段振动控制方法,首先明确振动敏感区域的地层参数和振动控制点的具体位置,随后对钢弹簧浮置板轨道的具体参数进行设计,之后计算列车在钢弹簧浮置板轨道上运行情况下的振动源强荷载,同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三维道床‑隧道‑地层耦合模型,计算振动控制点的振动响应确定振动放大频段,根据振动放大频段采用平面波展开法对周期性群桩结构的桩长、结构形式、几何参数等进行优选设计,实现对振动控制点的振动响应进行全频段控制的目的,填补了目前工程领域在振动控制设计中的协同轨道减振和周期性群桩隔振的地表振动全频段控制设计方法的空白。

    低声速超材料层及由其制成的中低频高效吸声的超材料复合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0473512B

    公开(公告)日:2024-04-16

    申请号:CN201910686171.7

    申请日:2019-07-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低频高效吸声的超材料复合结构,包括由外向内顺次连续排布的多孔性吸声材料层、低声速超材料层和硬反射材料,低声速超材料层由厚度相同的超材料片叠加而成;超材料片是一种在声场中可以视为均匀流体的片状材料,其延展方向与多孔性吸声材料内表面平行,法向声速小于空气声速,超材料片由一定厚度的空气和嵌入其中的穿孔薄板共同组成,超材料片的法向声速与穿孔薄板厚度、小孔面积等参数相关。该复合结构以较小的空腔尺寸实现了中低频吸声系数的明显提高,能够大大降低铁路、工厂、建筑室内的中低频噪声。

    一种基于二次结构噪声控制的车辆段上盖建筑减振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828358A

    公开(公告)日:2023-03-21

    申请号:CN202211113674.3

    申请日:2022-09-14

    Abstract: 本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基于二次结构噪声控制的车辆段上盖建筑减振设计方法,其步骤包括:S1、确定上盖建筑噪声设计的目标值;S2、开展盖上盖下振动传播路径测试与振动特性分析;S3、开展轨道‑土体‑建筑整体振动仿真与建筑室内二次噪声预测;S4、根据噪声预测值与控制目标值差距,依据降噪频率匹配进行减振指标分解;S5、设计减振措施,判定减振设计合理性并优化参数。本发明以二次结构噪声控制为目的,开展频率匹配的减振措施正向设计与优化,使减振措施能在合理的控制频率范围发挥效果,有效提高减振措施使用的合理性,避免了减振措施使用不当导致的欠减振或过渡减振,也能有效降低居民噪声投诉,降低后续解决噪声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