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898959A
公开(公告)日:2010-12-01
申请号:CN201010232118.9
申请日:2010-07-20
Applicant: 暨南大学
IPC: C07C65/24 , C07C69/94 , C07C235/60 , C07C43/23 , C07C43/225 , C07C49/84 , C07C43/205 , C07C235/42 , C07C51/367 , C07C67/31 , C07C231/12 , C07C41/30 , C07C45/68 , A61K31/603 , A61K31/618 , A61K31/609 , A61K31/09 , A61K31/12 , A61K31/166 , A61P17/00 , A61K8/368 , A61K8/37 , A61K8/42 , A61K8/34 , A61K8/69 , A61K8/35 , A61K8/33 , A61Q19/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有3,4,5-三甲氧基苯基或3,5-二甲氧基-4-羟基苯基结构的联苯类化合物;所述联苯类化合物具有如式(1)所示的结构。其中,X为OH或OCH3;R1~R5不同时为氢;R1~R5各自独立地为氢、甲基、乙基、羟基、羟甲基、羟乙基、甲氧基、乙氧基、苄氧基、卤素、硝基、氨基、甲酰基、乙酰基、羧基、甲氧羰基、乙氧羰基、氨甲酰基、N-C1~C8烷基或苄基取代的氨甲酰基。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结构式所示化合物所形成的在药学上可接受的无毒盐及其水合物。该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可用于酪氨酸酶引起的白化病、恶性黑色素瘤等疾病的治疗。
-
-
公开(公告)号:CN1785999A
公开(公告)日:2006-06-14
申请号:CN200410077237.6
申请日:2004-12-10
Applicant: 暨南大学
IPC: C07D473/00 , C07D473/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天然1,3,7,9-四甲基尿酸的生产工艺。本发明采用野生或栽培变种苦茶Camellia assamica var.kucha为原料,经过杀青、烘干、粉碎、溶剂提取、氯仿萃取或聚酰胺柱层析、反相色谱分离步骤富集获得1,3,7,9-四甲基尿酸。较以往1,3,7,9-四甲基尿酸制备方法比,本发明所述的生产工艺具有以天然植物为来源,成本低廉,原料中1,3,7,9-四甲基尿酸含量较高,工艺流程简单,产品得率高等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19074882A
公开(公告)日:2024-12-06
申请号:CN202411415942.6
申请日:2024-10-11
Applicant: 暨南大学
IPC: A61K36/9068 , A61P43/00 , A23L33/105 , A61K125/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包含生姜提取物的组合物在热射病预防中的应用。本发明克服了传统认识中所存在的偏见,将原本性温,用于驱寒的生姜按照特定方法进行制备提取而得到生姜提取物作为活性组分,以用于热射病的预防。其能够有效提高个体的热适应能力和热习服能力,通过降低个体体温和体内炎症水平,提高热休克蛋白水平,从而达到预防热射病的目的。总的来说,本发明明确了生姜提取物对于热射病的预防作用,并探讨了其相关作用机制,为热射病的预防提供了新的活性物质,为热射病的临床预防及后续开发提供了实验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9074881A
公开(公告)日:2024-12-06
申请号:CN202411415709.8
申请日:2024-10-11
Applicant: 暨南大学
IPC: A61K36/9068 , A61K36/725 , A61P43/00 , A23L33/10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包含药食同源的生姜和大枣药对提取物的组合物在热射病预防中的应用。本发明针对热射病的发病进程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特点,提出早期预防,降低热射病的发生率是关键的理论,通过研究发现生姜大枣药对提取物能够有效提高个体对热的适应能力和热习服能力,降低热射病患者体温和炎症水平,提高热休克反应因子水平,从而达到预防热射病的目的。总的来说,本发明明确了生姜和大枣提取物对于热射病的预防作用,为预防热射病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为热射病的临床预防及后续开发提供了实验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3880794B
公开(公告)日:2023-08-08
申请号:CN202010877067.9
申请日:2020-08-27
Applicant: 暨南大学
IPC: C07D307/86 , C07D493/04 , C12P17/04 , C12P17/18 , C09B57/00 , A23L5/46 , A61K8/49 , A61P31/00 , A61P35/00 , A61P29/00 , A61P3/00 , A61P3/04 , A61P3/10 , C12R1/64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的红曲黄色素类化合物、制备方法及其用途。本发明揭示了其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并进一步揭示了其在黄色素类产品开发中的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4848628B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210605250.2
申请日:2020-03-26
Applicant: 暨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类萘并γ‑吡喃酮类化合物在制备抗幽门螺杆菌药物或预防保健品中的应用。本发明利用萘并γ‑吡喃酮的极性差异从海洋真菌的发酵培养物中提取、分离获得一类萘并γ‑吡喃酮化合物,该方法操作简便、提取得率高、产物纯度高,适合规模化生产。通过体外抗菌实验,表明萘并γ‑吡喃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针对幽门螺杆菌标准株G27以及左氧氟沙星和克拉霉素及甲硝唑多重耐药菌株HP159,其MIC值为4~64μg/mL,可用于制备抗菌药物及预防保健食品,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5040507A
公开(公告)日:2022-09-13
申请号:CN202210626202.1
申请日:2022-06-02
Applicant: 暨南大学
IPC: A61K31/404 , A61K31/222 , A61K31/11 , C07D209/46 , C07C47/57 , C07C69/21 , C07C47/575 , A61P37/02 , A61P17/06 , A61P1/00 , A61P29/00 , A61P3/10 , A61P19/02 , A61P11/06 , A61P37/06 , A61P37/08 , A61P5/14 , A61P1/16 , A61P17/10 , A61P17/00 , A61P19/08 , A61P13/12 , A61P27/02 , C12P17/10 , C12P7/62 , C12P7/24 , C12R1/64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类倍半萜聚酮化合物、药物组合物及其作为免疫调节剂和防治免疫性疾病的用途。生物活性实验显示本发明涉及的倍半萜聚酮类化合物,可作为免疫调节剂用于免疫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或治疗。
-
-
公开(公告)号:CN114848628A
公开(公告)日:2022-08-05
申请号:CN202210605250.2
申请日:2020-03-26
Applicant: 暨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类萘并γ‑吡喃酮类化合物在制备抗幽门螺杆菌药物或预防保健品中的应用。本发明利用萘并γ‑吡喃酮的极性差异从海洋真菌的发酵培养物中提取、分离获得一类萘并γ‑吡喃酮化合物,该方法操作简便、提取得率高、产物纯度高,适合规模化生产。通过体外抗菌实验,表明萘并γ‑吡喃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针对幽门螺杆菌标准株G27以及左氧氟沙星和克拉霉素及甲硝唑多重耐药菌株HP159,其MIC值为4~64μg/mL,可用于制备抗菌药物及预防保健食品,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