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积碳自密封电气共生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6525873A

    公开(公告)日:2023-08-01

    申请号:CN202310392365.2

    申请日:2023-04-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抗积碳自密封电气共生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结构,涉及电池技术领域。该电池结构包括连接体重整板、阳极、电解质和阴极;连接体重整板包括连接体本体,连接体本体的上下表面分别设有电池支撑多孔区和氧化气流道,电池支撑多孔区的下表面设有重整合成气流道,重整合成气流道与氧化气流道之间设有重整多孔区,且重整多孔区与上下流道之间以无泄漏的壁面隔开;阳极、电解质及阴极依次堆叠于电池支撑多孔区的上表面。该电池结构实现了重整燃料和重整合成气自密封,降低了平板SOFC密封难度;其中重整多孔区的燃料间接重整可避免内重整局部热应力过大造成电池结构破坏和阳极积碳问题,大幅提升了电池性能和服役寿命。

    测试固体氧化物电池和连接体性能的装置、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6413602A

    公开(公告)日:2023-07-11

    申请号:CN202310392407.2

    申请日:2023-04-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测试固体氧化物电池和连接体性能的装置、方法和应用,涉及固体氧化物电池技术领域。包括连接体组合体、电池组合体、集流网、绝缘密封件和紧固件;连接体组合体包括第一支撑座和连接体,电池组合体包括第二支撑座和单电池,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上均设有紧固孔、集流耳和凹槽,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的凹槽分别形成容纳连接体和单电池的腔体;环形绝缘密封件设置于凹槽外缘,单电池与环形绝缘密封件平行的两个平面均设置有集流网,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上均设置有与腔体连通的进气管和出气管。该装置结构简单、可重复利用,且测试方便,可同时用于评估大面积电池的性能和验证连接体等材料的可靠性,大幅降低试验成本。

    一种碳化钨基复合涂层的激光抛光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473213B

    公开(公告)日:2023-05-26

    申请号:CN202210297443.6

    申请日:2022-03-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化钨基复合涂层的激光抛光方法,属于激光加工技术领域。基于激光与碳化钨基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相互作用机理,利用不同脉宽激光作用机制而导致的金属、陶瓷材料差异去除效果,首先利用重熔凝固去除方式快速实现表面初抛光,然后利用整体刻蚀去除方式实现精细抛光,通过不同脉冲宽度激光复合作用,调控复合材料的重熔‑流动‑凝固及刻蚀去除来实现金属陶瓷复合涂层的高精度抛光,抛光精度高且效率高。本发明是基于变脉宽多激光复合加工的激光抛光技术,加工精度高,变形小,绿色安全、对环境无污染,且适用复杂异形精密零件,表面粗糙度高度可控。

    一种烧结助剂改性纳米陶瓷粉体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045319B

    公开(公告)日:2023-03-31

    申请号:CN202110175007.7

    申请日:2021-02-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烧结助剂改性纳米陶瓷粉体及其制备方法,涉及陶瓷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所述烧结助剂改性纳米陶瓷粉体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烧结助剂盐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加入分散剂,搅拌至完全溶解,得到溶液A;所述烧结助剂盐为含结晶水的盐;(2)将陶瓷粉体加入溶液A中,超声、均质混合,得到悬浮液B;(3)将有机碱溶液逐滴加入搅拌中的悬浮液B中,得到改性悬浮液C;(4)对改性悬浮液C进行球磨、洗涤、干燥、煅烧,得到所述烧结助剂改性纳米陶瓷粉体。本发明基于溶解和电离原理,以有机溶液为溶剂,改性后的陶瓷粉体烧结助剂包覆均匀、且几乎无二次团聚产生。

    一种用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系统的热部件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388841A

    公开(公告)日:2022-04-22

    申请号:CN202210029532.2

    申请日:2022-01-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系统的热部件及其制备方法。该部件包括壳体第一换热区和第二换热区,壳体内设置有用于与第一换热区进行间壁式换热的第一换热通道以及用于与第二换热区进行间壁式换热的第二换热通道,内腔内还设置有用于与第二换热区进行间壁式换热的重整通道,第一换热区内设置有点火器,用于点燃进气。本发明将多个部件整合为一体,保证燃烧、换热、水蒸气发生和燃气重整功能的条件下,有效减小了部件的体积,增加了热传导效率;同时,采用增材制造工艺进行多功能部件的精细化制备,可实现部件内部结构的精确控制,有利于实现高效热电联供系统开发、研究和应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