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氮方法及装置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0337935C

    公开(公告)日:2007-09-19

    申请号:CN03138508.7

    申请日:2003-05-30

    Abstract: 一种除氮方法及装置,生水槽(12)中的生水,通过分配槽(14)向第1输液管路(24)和第2输液管路(26)分配输送。第2输液管路(26)中的生水被直接输送到混合槽(20)中,而第1输液管路(24)中的生水在硝化槽(16)进行硝化处理之后被送至混合槽(20)中。在硝化槽(16),使用在给定的加热条件下加热处理过的载体进行硝化处理,使生水中的氨态氮主要转化为亚硝酸态氮。该硝化处理液在混合槽(20)中与第2输液管路中的生水混合,然后该混合液被输送至厌氧性氨氧化装置(22)中,被厌氧性氨氧化处理。利用上述除氮方法,可简单地得到适于厌氧性氨氧化的液体,并且通过厌氧性氨氧化处理,可有效地除去氮成分。

    病毒分离用膜处理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329322C

    公开(公告)日:2007-08-01

    申请号:CN200310101054.9

    申请日:2003-10-1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10/15

    Abstract: 一种病毒分离用膜处理系统,在活性污泥处理装置(10)中,在保持适当活性污泥浓度的硝化槽(18)内,通过膜滤器(26)去除病毒的处理水经臭氧处理槽(66)臭氧处理后而排向系统外。此外,从污泥排放管(38)抽取的活性污泥用热处理器(54)、加热线圈(56)加热到70℃,通过由碱添加装置(58)添加碱物质,从而杀死上述活性污泥内的病毒。然后,将经热碱处理后的活性污泥返送回生物处理槽(14)或向系统外排放。根据该系统可以不降低膜通量而去除水中病毒。

    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的移动电极

    公开(公告)号:CN1939594A

    公开(公告)日:2007-04-04

    申请号:CN200610006008.4

    申请日:2006-01-23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增加集尘极板的长度,有助于简化装置结构和降低成本的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的移动电极。一种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的移动电极(18),具有一对驱动轮(20)、一对从动辊(22)、张设在驱动轮与从动辊之间的一对环形链条(24)、和悬架于一对环形链条(24)上的集尘极板(26),集尘极板(26)围绕放电极转动移动,其中,在连结一对驱动轮(20)的旋转轴(30)的中间位置附设第1辅助辊(32),在连结一对从动辊(22)的旋转轴(34)的中间位置附设第2辅助辊(36)。在第2辅助辊的外周装有永久磁铁。

    含有微囊藻毒素的水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817807A

    公开(公告)日:2006-08-16

    申请号:CN200510118172.X

    申请日:2005-11-1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2F3/108 C02F3/34 C02F2101/18 C02F2101/38 Y02W10/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且简易地进行如下所述的生物处理的含有微囊藻毒素的水的处理方法和装置,所述的生物处理是对于已发生水花的封闭性水域而言,不影响其环境或生态系统,而对其使所含的微囊藻毒素进行分解以无害化的生物处理。如曲线图所示,在作为以前方法的使用了已出现水花的封闭性水域的污泥的处理方法中,如虚线所示,几乎没有看到微囊藻毒素浓度相对时间的变化。虽未在曲线图中显示,但如果继续进行处理,28天后可以使微囊藻毒素浓度逐渐降到1.0μg/L以下。另一方面,在使用了本发明的MDB1菌的处理方法中,如实线所示,微囊藻毒素浓度在实验开始的同时急剧下降,30小时后能够分解至1.0μg/L以下。

    废水处理方法及装置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743280A

    公开(公告)日:2006-03-08

    申请号:CN200410090061.8

    申请日:2004-11-0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10/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废水处理方法,含有有机物或无机物的废水,经由原水导入管,流入到生物处理槽(12)内,在生物处理槽中,充填有包含微生物载体(14)和附着载体(16),由此,以有机物或无机物为基质,包含微生物载体内部的细菌增殖,增殖后的高活性的细菌的一部分从包含微生物载体上漏泄。漏泄的细菌的一部分附着在附着固定化材上,在附着固定化材的表面上,高活性的漏泄细菌增殖,由此,形成附着微生物载体(16′)。由于能够缩短到使微生物附着在附着固定化材上的驯化时间,并且通过不断向附着固定化材供给从包含微生物载体上漏泄的高活性的微生物,能够在附着固定化材上高浓度地保持微生物,所以能够得到一直稳定的良好的处理水。

    平膜元件及支撑板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676202A

    公开(公告)日:2005-10-05

    申请号:CN200410075136.5

    申请日:2004-09-03

    Abstract: 一种平膜元件及平膜元件的支撑板,该平膜元件(10),通过将膜片(12)的边缘接合在支撑部(14)的膜面部(14a)而形成。在膜面(14a)上,并排形成多条集水槽(22、22…)。此外,在支撑板(14)上,通过在一方的侧面部(14b)的空洞部(16)接合透明部(18)而形成合流路。空洞部(16),通过设在各集水槽(22、22…)的一端的连通孔(24、24…),与膜面部(14a)连通。在透明部(18)的上侧,设置进行吸引及注入的排出口(20)。因此,这种平膜元件,能够最小限度地抑制支撑板的厚度,并且能够在不降低支撑板强度的情况下,对膜片整体进行均匀且高效率的过滤处理及药剂清洗。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