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头零耗水船闸及操作方法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822536A

    公开(公告)日:2024-04-05

    申请号:CN202311669643.0

    申请日:2023-12-0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水运工程中船闸结构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高水头零耗水船闸及操作方法。包括闸室、多个省水池、水气交换仓、储气仓和高压气泵,省水池通过可控制通断的第一连通管路结构与闸室连通,多个省水池沿竖向依次排列;水气交换仓通过可控制通断的第二连通管路与闸室连通;储气仓通过可控制通断的压力管路结构与水气交换仓连通,储气仓存储高压气体,用于将水气交换仓内的水排入到闸室内;高压气泵上设置有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连通高压气泵和储气仓;所述第二管路连通高压气泵和水气交换仓。本申请的船闸结构简单,对设备的要求极低,能够实现零耗水。

    带多级储气罐的中低水头零耗水船闸及操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822537A

    公开(公告)日:2024-04-05

    申请号:CN202311669646.4

    申请日:2023-12-0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水运工程中船闸结构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带多级储气罐的中低水头零耗水船闸及操作方法。包括仓室、多组储气结构、高压气泵和第三管路,仓室包括储气仓和水气交换仓;储气仓通过可控制通断的连通管路与水气交换仓连通;水气交换仓通过管道与闸室连通;管道上安装有控制阀门;每组储气结构包括第一支管、储气罐和第二支管;储气罐的进口和出口分别与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连通;高压气泵与所有第一支管连通,高压气泵上还连接有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第一管路连通高压气泵和储气仓;第二管路连通高压气泵和水气交换仓;第三管路与所有第二支管以及水气交换仓连通。本申请的船闸结构简单,对设备的要求极低,零耗水。

    一种基于气囊的沉井浮运过程姿态调控方法及调控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9913924A

    公开(公告)日:2025-05-02

    申请号:CN202411828283.9

    申请日:2024-12-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气囊的沉井浮运过程姿态调控方法,包括:设定沉井浮运过程的入水深度限值以及倾角限值;获取沉井上的多个水位监测点的监测数据,实时计算沉井的姿态,沉井的姿态包括入水深度以及倾角;判断沉井的姿态是否满足入水深度限值以及倾角限值,若不满足,则对沉井中的多个气囊的内部气量进行调整,使得浮运过程中沉井的姿态始终满足入水深度限值以及倾角限值。本发明通过气囊的调节实现沉井姿态的自动化控制,简化了传统姿态监测的复杂性;减少了对外部传感器的依赖,降低了系统的硬件成本和故障风险。此外,气囊的调节机制能够实时响应海洋环境的变化,保持沉井的稳定状态,显著提高浮运过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助浮装置及调节方法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796402A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411828300.9

    申请日:2024-12-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海洋工程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助浮装置及调节方法。包括多个格舱、调节结构、进水结构和排水结构,格舱是中空封闭舱室结构,格舱内设置有进水舱、排水舱和储水舱;所述储水舱包括多个储水单元,储水舱的进水口与进水舱连通、排水口与排水舱连通;所述多个格舱相互拼接连接形成所需规模的助浮装置;调节结构设置在储水舱内用于控制相邻储水单元的通断;进水结构设置在进水舱用于向进水舱注水;排水结构设置在排水舱用于将排水舱内水排出。本申请的助浮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高精度和高效率的对水下装备进行浮力调节,有效提升了水下装备调节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适用范围广泛。

    一种用于多孔混凝土施工的自动开合模板及其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466305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663375.6

    申请日:2024-11-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多孔混凝土施工的自动开合模板及其使用方法,自动开合模板包括外面板、支撑结构,外面板包括多个钢面板、橡胶垫片,支撑结构包括多个连接在吊杆上的液压杆件、支撑架、拉压件,在相邻钢面板之间的间隙处覆盖设置橡胶垫片,在圆孔模板的内侧,通过支撑架与拉压件支撑钢面板,液压杆件支撑橡胶垫片,从而在周向上形成完整密封的圆孔模板,保证了混凝土浇筑质量,支撑架对钢面板的支撑连接方向朝径向外侧向下倾斜设置,使得在下放自动开合模板时,多个钢面板依靠自重向外撑开成圆柱管状,提升吊杆时,支撑架带动钢面板内缩,减小钢面板与混凝土之间的摩擦力,利于模板快速周转,替代现有模板搭接的焊接工艺,提高了施工效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