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叠式液压夹具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4873440B

    公开(公告)日:2024-12-31

    申请号:CN202210371394.6

    申请日:2022-04-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交叠式液压夹具,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相对设置,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交叉分布,并于交叉位置通过第一转轴相铰接,第一连接臂的末端铰接有第一铰接臂,第二连接臂的末端铰接有第二铰接臂,第一驱动缸沿竖向设置,第一铰接臂远离第一连接臂的一端和第二铰接臂远离第二连接臂的一端均铰接于第一驱动缸的输出端,第二驱动缸铰接于第一转轴和第一驱动缸的输出端之间。液压组件用于向第一驱动缸和第二驱动缸供能。该技术方案的交叠式液压夹具能够大大提高夹具的夹持力,满足大型构件的转移需求,提高夹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一种水下凿岩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220555A

    公开(公告)日:2023-06-06

    申请号:CN202310080382.2

    申请日:2023-02-01

    Abstract: 本发明用于水下凿岩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下凿岩装置及其安装方法,水下凿岩装置包括母船,设有轨道;行走装置,装配在轨道上;支架,安装在行走装置上;牵引装置,安装在支架上;液压冲击锤,与牵引装置连接;动力站;凿岩头,安装在液压冲击锤的底部。凿岩头顶住需要破碎的岩石上,动力站向液压冲击锤提供动力,锤芯以自由落体方式打击下方的凿岩头,当锤芯打击水下凿岩头时,凿岩头的尖端会破碎下方的岩石,达到凿岩的目的。水下凿岩装置的安装方法:在母船上铺设轨道;将行走装置吊装至轨道上;将支架安装在行走装置上;将牵引装置卷扬机吊装至支架上;将动力站布置在母船上,动力站与液压冲击锤之间通过液压管连接。

    船舶辅助靠岸遥控系统及方法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348302A

    公开(公告)日:2022-11-15

    申请号:CN202210894074.9

    申请日:2022-07-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船舶辅助靠岸遥控系统及方法,应用于船舶遥控技术领域,能够在可视距范围对船舶进行安全可靠的控制,有效降低船舶靠岸过程事故发生概率。该系统包括主遥控站,与船舶无线通信连接,用于确定控制权限移交满足预设转移要求,解除与船舶控制连接;遥控装置包括:操纵模块,用于产生包括控制请求信号和控制操作信号的第一控制信号;通信模块,用于遥控装置与船舶的通信;控制模块,操纵模块和通信模块均与控制模块电连接,控制模块用于根据第一控制信号产生第二控制信号和处理第一反馈信号;通信安全保障模块,与控制模块电连接,用于确定系统与船舶的通信链路,通信安全保障模块包括通信质量监测子模块,用于监测通信模块的通信质量。

    一种交叠式液压夹具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873440A

    公开(公告)日:2022-08-09

    申请号:CN202210371394.6

    申请日:2022-04-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交叠式液压夹具,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相对设置,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交叉分布,并于交叉位置通过第一转轴相铰接,第一连接臂的末端铰接有第一铰接臂,第二连接臂的末端铰接有第二铰接臂,第一驱动缸沿竖向设置,第一铰接臂远离第一连接臂的一端和第二铰接臂远离第二连接臂的一端均铰接于第一驱动缸的输出端,第二驱动缸铰接于第一转轴和第一驱动缸的输出端之间。液压组件用于向第一驱动缸和第二驱动缸供能。该技术方案的交叠式液压夹具能够大大提高夹具的夹持力,满足大型构件的转移需求,提高夹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一种伸缩泵管及其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812018B

    公开(公告)日:2024-01-23

    申请号:CN201910205863.5

    申请日:2019-03-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伸缩泵管及其使用方法,该伸缩泵管包括固定支架,固定支架上设有第一驱动部件和第二驱动部件;移动支架,套接于固定支架的另一端,移动支架连接第一驱动部件,第一驱动部件用于驱动移动支架相对固定支架的移动;内管,设于固定支架内,内管的一端用于连接浇筑设备,内管的另一端设有折叠波纹管;外管,套接于内管和折叠波纹管外,外管的一端连接第二驱动部件,折叠波纹管相对内管的另一端连接外管的自由端,外管的自由端滑动连接于移动支架的一端,第二驱动部件用于驱动外管相对内管的移动。运用该伸缩泵管,利用折叠波纹管,满足外管相对内管伸缩的同时,将内管和外管隔离,避免了内外管道粘结的问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