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753674A
公开(公告)日:2023-03-07
申请号:CN202111027006.4
申请日:2021-09-02
Applicant: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华能集团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温度补偿的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排放监测系统,包括烟气监测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和二氧化碳激光控制测量模块,烟气监测系统用于监测烟气参数,数据处理系统用于处理烟气监测系统和二氧化碳激光控制测量模块测得的数据;二氧化碳激光控制测量模块包括激光控制器、激光器、激光准直器、光电探测器和数据采集器。本发明充分考虑烟气温度对二氧化碳浓度测量的影响,并进行相应的温度补偿,进而提高了实际二氧化碳浓度测量的准确性。温度补偿功能减小了根据二氧化碳吸收谱线计算吸收率积分值和谱线强度时,计算结果的偏差对二氧化碳浓度测量结果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5753673A
公开(公告)日:2023-03-07
申请号:CN202111027000.7
申请日:2021-09-02
Applicant: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华能集团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TDLAS的烟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测量系统,包括激光控制测量模块和数据分析模块,激光测量模块包括激光控制器、激光器、激光准直器和光电探测器,激光控制器用于控制激光器的温度和输入电流;激光器设置在激光控制器的下游,用于发射出激光;激光准直器设置在激光器的下游,用于使激光变为平行光;光电探测器设置在激光准直器的下游,用于将激光信号转化为电压信号或电流信号;数据分析模块包括数据采集卡和数据处理系统,数据采集卡用于采集电压信号或电流信号;数据处理系统用于处理采集卡采集的数据。本发明涉及的测量系统将TDLAS技术应用于火电厂烟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测量,具有响应快、精度高、检测极限低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3652262A
公开(公告)日:2021-11-16
申请号:CN202111096197.X
申请日:2021-09-15
Applicant: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华能集团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加氢气化的CO2部分捕集IGCC系统及其工作方法,包括依次连接的气化炉、脱硫单元和合成气调制单元;脱硫单元出口依次连接有水汽变换单元和脱碳单元。煤经过预处理后与作为气化反应原料的一股水同时送入气化炉生成合成气,合成气再送入脱硫单元,脱硫单元产生的洁净合成气一部分通过水汽变换单元后送入脱碳单元,生成CO2,对生成的CO2进行捕集;脱硫单元产生的另一部分洁净合成气送入合成气调制单元中。实现合成气中部分CO2捕集,降低煤炭发电的碳排放强度。
-
公开(公告)号:CN113464279A
公开(公告)日:2021-10-01
申请号:CN202110874312.5
申请日:2021-07-30
Applicant: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华能集团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IPC: F02C6/00 , F01D15/10 , H01M8/06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用燃料电池调制合成气成分的IGCC系统及工作方法,包括依次连接的气化炉、煤气冷却器、除尘单元、脱硫单元、高温燃料电池、燃烧室、透平、余热锅炉和汽轮机;气化炉内注入有水蒸气、煤和纯氧。避免向合成气中注入蒸汽或N2、CO2等惰性气体以稀释燃料气热值,提高了系统净发电效率,降低了水、N2、CO2等消耗。减少了进入IGCC燃气轮机的合成气的H2含量,降低了燃气轮机燃烧室喷嘴回火等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13583720B
公开(公告)日:2024-12-31
申请号:CN202111007793.6
申请日:2021-08-30
Applicant: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华能集团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用高温燃料电池阳极尾气输送煤粉的IGFC系统及方法,原煤在备煤单元中磨煤、干燥后形成干煤粉,由高温燃料电池阳极产生的高压尾气输送至气化炉,深冷空分单元产生的氧气送入气化炉反应,气化炉炉底产生炉渣,顶部产生的高温粗煤气送入废热锅炉,经过废热锅炉回收余热后的粗煤气进入第一气气加热器热侧入口,第一气气加热器冷侧出口煤气作为燃料气进入高温燃料电池阳极,进行反应;高温燃料电池阳极出口的尾气送入催化燃烧器进行燃烧反应,产生高温高压气体后,经过燃气透平做功后,送入余热锅炉,燃烧尾气经过降温后排入大气。有利于提高气化炉的冷煤气效率,省去了制备高纯度氮气的需求,空分能耗降低。
-
公开(公告)号:CN114044517B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111501876.0
申请日:2021-12-09
Applicant: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华能集团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用固体氧化物脱碳的IGCC系统及其工作方法,气化炉的合成气输出端与废热锅炉的进气口连接,废热锅炉的出气口与碳化反应器的进气口连接,碳化反应器的蒸汽输入端用于输入水蒸气,碳化反应器的物料输出端与再生反应器的物料输入端连接,再生反应器的物料输出端与碳化反应器的物料输入端连接,再生反应器的出气口与第一余热锅炉的进气口连接,第一余热锅炉的出气口与压缩机连接。本发明将脱碳过程与水煤气变换过程相结合,实现边变换边吸收,打破了常规水煤气变换反应温度限制的同时,可提高IGCC系统整体脱碳率,且避免了合成气先降温后升温引起的能量损失;产生的高浓度CO2带压,减少CO2压缩过程耗功。
-
公开(公告)号:CN113513385A
公开(公告)日:2021-10-19
申请号:CN202110874197.1
申请日:2021-07-30
Applicant: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华能集团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热电比的IGCC热电联产系统及方法,包括依次连接的气化炉、余热回收单元、脱硫单元、合成气调制单元、燃烧室、透平、余热锅炉、汽轮机和尖峰加热器;气化炉内注入有水蒸气、煤和纯氧;余热回收单元输入端连接有热网回水,余热回收单元输出端与尖峰加热器输入端连接,尖峰加热器输出端连通有热网供水。热网回水采用“余热回收单元+尖峰加热器”梯级加热的方式,热网回水加热过程的损失更小,用能更合理。
-
公开(公告)号:CN114151845B
公开(公告)日:2025-01-28
申请号:CN202111527354.8
申请日:2021-12-14
Applicant: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华能集团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IPC: F24D12/02 , F24D18/00 , F24D19/00 , F24D101/40 , F24D101/20 , F24D101/00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方法及系统,其中,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的浅层地埋管收集浅层地热加热第一换热介质,第一换热介质通入第一换热器,太阳能集热器收集太阳能加热第二换热介质,第二换热介质通入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介质加热第一换热介质,换热后第一换热介质通过第一热泵加热供暖回水;中深层地热取热装置吸收中深层地热,中深层地热取热装置吸收的中深层地热通过第二热泵二次加热供暖回水,二次加热后的供暖回水供至用户。本申请利用太阳能、浅层地热和中深层地热对供暖回水进行加热,中深层地热能够弥补光照不足时通过第一换热介质传递给供暖回水的热量,保证新能源供热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053845B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111503667.X
申请日:2021-12-09
Applicant: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华能集团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用膜分离的IGCC多联产系统及其工作方法,气化炉的合成气输出端与混合导体透氧膜反应器的合成气氧化侧的入口连接,混合导体透氧膜反应器的合成气氧化侧的出口与第一气体冷却装置气体输入端连接,第一气体冷却装置的气体输出端与第一冷凝脱水装置的气体输入端连接,第一冷凝脱水装置的气体输出端输出二氧化碳;混合导体透氧膜反应器的水分解侧的入口用于输入水蒸气,混合导体透氧膜反应器的水分解侧的氢气出口与氢气转化利用装置连接。本发明利用基于混合导体透氧膜的膜反应器脱除合成气中的CO2,同时产生氢气,可降低脱碳能耗,提高系统整体脱碳率、制氢率且干法脱碳避免了合成气先降温后升温引起的能量损失。
-
公开(公告)号:CN115753675A
公开(公告)日:2023-03-07
申请号:CN202111028418.X
申请日:2021-09-02
Applicant: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华能集团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区域级二氧化碳排放监测与管控系统,包括:烟道、与烟道连接的二氧化碳排放精确计量监测系统、与二氧化碳排放精确计量监测系统连接的区域级二氧化碳排放管控系统;二氧化碳排放精确计量监测系统由若干个相同的二氧化碳排放精确计量监测子系统组成;区域级二氧化碳排放管控系统获取各个二氧化碳排放精确计量监测子系统传输的二氧化碳排放数据,根据二氧化碳排放量管控目标,对各个烟道代表的电厂及时提出警示并指导其二氧化碳排放。本发明涉及的区域级二氧化碳排放监测与管控系统为区域内碳排放监管提供实时、完整的碳排放数据,有效提高区域内碳排放监督、管理、控制工作的质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