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709388A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2410775713.9
申请日:2024-06-17
Applicant: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环境水利与计算数学技术领域的一种基于多级验证的污染源模拟预测方法,通过基于水环境功能区、流域边界、水质控制断面以及其他排污口等影响划分的因素,将待预测流域分为若干控制单元;筛选水面颜色不连贯的控制单元,通过综合相邻段控制单元的水面颜色、颜色不连贯区域的移动情况以及自然地理因素,分析颜色不连贯的原因,确定是污染区域后,再将对应控制单元的各种参数输入耦合模型得出预测结果,根据预测结果分析得出污染区域的扩散情况。本方案通过在进行模型预测前,对目标区域的污染情况进行确认,以确保模拟过程中使用的参数、边界条件、初始条件等符合实际情况,从而提高模型输入数据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144845B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311365061.3
申请日:2023-10-20
Applicant: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安徽科清水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网格化精准清淤方法,涉及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领域;清淤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根据水体地形划分清淤网格并确定坐标位置;步骤二、自动入位且进行对应清淤网格内的水下测量;步骤三、逐个清淤网格移动进行清淤作业;步骤四、根据步骤二中的测量结果对每个清淤网格内淤泥是否清理完成进行判定;步骤五、调理和脱水处理;步骤六、清水回流;通过在抽泥组件中设置采泥罩,利用采泥罩与底部板土形成独立空间,在独立空间内扰动淤泥并抽吸,大大提高淤泥抽吸上岸的含固率,从而可以直接进行调理和脱水处理,解决现有技术中沉淀池选址难且成本高的问题,且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扰动淤泥时的水体污染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195546A
公开(公告)日:2023-12-08
申请号:CN202311146310.X
申请日:2023-09-06
Applicant: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IPC: G06F30/20 , G06F119/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径流模拟与预报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基于数据同化的陆气双向耦合不间断径流智能预报方法,基于数据同化的WRF模式气象结果及restart文件输出,WRF/WRF‑Hydro双向耦合模式的构建,编辑双向耦合预报系统属性表,restart文件驱动双向耦合模式,取第一时段径流预报结果,发布本次预报结果,本发明可以将观测数据和陆气双向反馈机制结合,更加合理的展现陆气耦合与反馈机制,公布的径流预报结果更具客观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607034A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410847386.3
申请日:2024-06-27
Applicant: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IPC: G06F30/12 , G06F3/0486 , G06F3/04845 , G06F40/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五维数据可视化系统及其操作方法,包括选择文件单元和图表设置单元,图表设置单元包括维度设置和轴名称设置,维度设置于包括x轴数据、y轴数据、z轴数据、颜色数据和尺寸数据,轴名称设置包括x轴名称、y轴名称和z轴名称。本发明通过实现五组数据同时可视化展示,例如用于分析海洋数据时,可展示经度、纬度、水深、水团特征(盐度/水温)、藻细胞密度;本发明可以直接打开excel表格数据,自由设置五个维度和表格中数据的映射关系,自定义坐标轴名称,随意拖拽图片界面调整观察视角,实现多角度展示。本发明通过实现五组数据同时可视化展示,用于分析海洋数据时,可展示经度、纬度、水深、水团特征(盐度/水温)、藻细胞密度。
-
公开(公告)号:CN118350676A
公开(公告)日:2024-07-16
申请号:CN202410608245.6
申请日:2024-05-16
Applicant: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IPC: G06Q10/0637 , G06Q10/067 , G06Q50/26 , G06N20/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水资源技术领域的一种污染源防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数据集成及预处理;步骤二,水循环作用机制:计算每个单元格内的水循环动态,测算得到水循环作用下污染物运移模型;步骤三,多对象链接与多要素耦合:引入物理、化学和生物数据至每个单元格测算中;步骤四,多过程反馈机制构建:根据水文条件和水动力条件动态调整模型的参数和计算过程,动态调整参数的变化;步骤五,污染源防控:利用模型模拟结果和实地观测数据,识别主要的污染源和污染途径。本方法简单易操作,通过精准定位与识别、动态调整与适应和多要素综合考虑,能够提高防控效率以及精准地识别主要的污染源和污染途径。
-
公开(公告)号:CN114775513B
公开(公告)日:2024-06-21
申请号:CN202210503654.0
申请日:2022-05-10
Applicant: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寒区河岸带废弃采砂场基质改良及其生态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挡坝构建;步骤二,砂土基质改良;步骤三,废弃采砂场修复区分区;步骤四,先锋植物种(东方藨草)及其群落构建;步骤五,草本植物群落构建;步骤六,灌木(柳树)移栽:移栽东方藨草50~60日后,在未移栽草本植物的剩余多个栽植穴坑中斑块式异位移栽1龄以上柳树;步骤七,东方藨草匍匐茎引育。本发明提供的寒区河岸带废弃采砂场基质改良及其生态修复方法,可以改良废弃采砂场砂质土壤,提高植被覆盖度,改善生物栖息生境,提高河岸带生物多样性,同时过滤地表径流,吸收养分,改善河流水质的寒区废弃采砂场基质改良及其生态修复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7385953A
公开(公告)日:2024-01-12
申请号:CN202311327213.0
申请日:2023-10-13
Applicant: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安徽科清水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网格化精准清淤作业平台,涉及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领域,包括船体,船体侧边设置有吸浆组件,吸浆组件包括清淤泵和清淤罩,清淤罩和清淤泵固定连接,清淤罩安装在用于调整清淤罩重心位置的调整组件上,调整组件通过纵向设备安装在船体上。本申请采用将清淤区域进行网格化分类的方式,以及配置有清淤罩的吸浆组件,使得清淤泵在抽取淤泥时,淤泥中的含固率较高,可以将其直接排放到调理池内加药调理后进行压滤,实现处理过程的简化;本申请中通过采用调整组件,使得当网格工作区出现重合部位时,采用调整组件的启动,调整清淤罩的重心,使得清淤罩的重心向着工作网格区高度较高的部位倾斜,保证清淤罩的清淤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144845A
公开(公告)日:2023-12-01
申请号:CN202311365061.3
申请日:2023-10-20
Applicant: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安徽科清水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网格化精准清淤方法,涉及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领域;清淤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根据水体地形划分清淤网格并确定坐标位置;步骤二、自动入位且进行对应清淤网格内的水下测量;步骤三、逐个清淤网格移动进行清淤作业;步骤四、根据步骤二中的测量结果对每个清淤网格内淤泥是否清理完成进行判定;步骤五、调理和脱水处理;步骤六、清水回流;通过在抽泥组件中设置采泥罩,利用采泥罩与底部板土形成独立空间,在独立空间内扰动淤泥并抽吸,大大提高淤泥抽吸上岸的含固率,从而可以直接进行调理和脱水处理,解决现有技术中沉淀池选址难且成本高的问题,且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扰动淤泥时的水体污染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4775513A
公开(公告)日:2022-07-22
申请号:CN202210503654.0
申请日:2022-05-10
Applicant: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寒区河岸带废弃采砂场基质改良及其生态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挡坝构建;步骤二,砂土基质改良;步骤三,废弃采砂场修复区分区;步骤四,先锋植物种(东方藨草)及其群落构建;步骤五,草本植物群落构建;步骤六,灌木(柳树)移栽:移栽东方藨草50~60日后,在未移栽草本植物的剩余多个栽植穴坑中斑块式异位移栽1龄以上柳树;步骤七,东方藨草匍匐茎引育。本发明提供的寒区河岸带废弃采砂场基质改良及其生态修复方法,可以改良废弃采砂场砂质土壤,提高植被覆盖度,改善生物栖息生境,提高河岸带生物多样性,同时过滤地表径流,吸收养分,改善河流水质的寒区废弃采砂场基质改良及其生态修复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217077148U
公开(公告)日:2022-07-29
申请号:CN202221112613.0
申请日:2022-05-10
Applicant: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IPC: C02F3/3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抑制河道水华的鱼蚌草复合生态净化装置,包括生态净化床,其漂浮设置在靠近待修复河段岸边带的河面上;生态净化床包括浮框;防护框;移栽网;防护网;多个吊笼,其均匀间隔开吊挂在浮框的底部;以及多条聚酯纤维挂条,其上端均匀间隔开挂设在移栽网的底部,多条聚酯纤维挂条的下端向下自由漂浮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抑制河道水华的鱼蚌草复合生态净化装置,以高分子材料浮板、高效生态基、植物根系等作为载体和基质,应用物种间共生关系,充分利用水体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快速构建微生物、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之间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达到快速抑制河道藻类水华、削减水体中的污染负荷的目的。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