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870708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510361012.5
申请日:2025-03-26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热板制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筒型热板的制作方法,包括步骤1、将不同厚度的第一矩形板和第二矩形板重叠焊接,形成具有紊态流道的热板片;步骤2、在第二矩形板上开设充压口,将开设有充压口的热板片卷为筒型板,第二矩形板作为筒型板的外表面;步骤3、通过充压口向紊态流道内充压,使紊态流道向外鼓胀,直至达到预设高度;步骤4、切除充压口,在筒型板上设置与紊态流道连通的进出口,得到筒型热板。本发明采用不等厚度内外板,避免常规等厚度板变形不均;通过焊点的布置规则,保证圆筒型热板变形后的圆整度;设置支撑件,提高均匀度;并通过完整板片充压鼓胀,最大程度保证圆筒结构圆整,获得膨胀均匀的筒型热板。
-
公开(公告)号:CN119668123A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510186204.7
申请日:2025-02-20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污水处理全流程控制方法及装置,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利用实时传感器采集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多维参数数据;对所述多维参数数据进行预处理,生成多尺度特征数据;基于污水处理历史语料数据、环境科学和化学领域的通用数据调整原始语言模型,得到污水处理控制参数预测模型;将所述多尺度特征数据输入至所述污水处理控制参数预测模型中,生成污水处理控制参数预测结果;基于所述污水处理控制参数预测结果,控制污水处理设备。本发明能够充分结合复杂场景数据特性并实时优化污水处理控制参数,进而提升污水处理的运行效率,资源回收能力以及碳排放控制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8623501A
公开(公告)日:2024-09-10
申请号:CN202410799243.X
申请日:2024-06-20
Applicant: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供冷供暖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地表水源冷热供应系统。本发明包括分别与地表水取能换热器的第一换热腔室和第二换热腔室连接的地表水循环管路和中间介质循环管路;所述中间介质循环管路上并联有与蒸发器的第一管程和冷凝器的第二管程连通的第一循环支管和第二循环支管;所述供应系统还包括将制冷剂在蒸发器的蒸发壳程和冷凝器的冷凝壳程之间循环的制冷剂循环管路;所述供应系统还包括用户水循环管路,用户水循环管路包括彼此并联且分别与蒸发器的第二管程和冷凝器的第一管程连接的冷循环支管和热循环支管。本发明管路布局合理,且具有良好的供冷供热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8499849A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410668974.0
申请日:2024-05-28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污水干渠直接蒸发取热集装式供热系统,包括污水干渠、污水源热泵系统、集装式能源站、末端用热设备,集装式能源站内设置有水处理循环系统。污水源热泵系统包括依次连接形成换热回路的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取热组件,蒸发取热组件设置于污水干渠内壁,压缩机、冷凝器和膨胀阀均设置于集装式能源站内;水处理循环系统设置于冷凝器和末端用热设备之间。本发明能够基于原生污水,实现无堵塞、防腐蚀、连续换热,将污水源热泵系统与原生污水管网结合,利用分布式能源站有效地扩大了城市污水余热利用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17308507A
公开(公告)日:2023-12-29
申请号:CN202311057388.4
申请日:2023-08-22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F25D31/00 , F25B15/06 , F25B41/20 , F25B49/04 , F24F5/00 , F24F13/30 , F24D3/10 , F01D15/10 , F01K11/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中低温地热驱动结合蓄能调峰的冷热电联供系统及方法,系统包括发电系统、地热水输入管线、制冷循环系统、二级板式换热机组和三级板式换热机组,所述地热水输入管线一端连通地热井,所述地热水输入管线另一端连通有管线一和管线二,所述管线一连通发电系统的进口端,所述管线二的出口端与发电系统的进口端连通有管线三,所述管线三连通制冷循环系统和二级板式换热机组。本发明通过抽取中深层地热水,采用能源梯级利用的方式,实现冷热电联供,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用能,为节能减排、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提供行动上的支持。同时,系统设置蓄电设备、蓄热、蓄冷水池实现峰谷用能的调节。
-
公开(公告)号:CN116557998A
公开(公告)日:2023-08-08
申请号:CN202310661509.X
申请日:2023-06-06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太阳能与地热能耦合供能系统及运行方法。一种太阳能与地热能耦合供能系统,包括冷井、地源热泵机组、板式换热器、太阳能集热场和热井,冷井通过管道分别与地源热泵机组、板式换热器相连通,太阳能集热场一端通过管道与热井相连通,另一端通过管道分别与地源热泵机组、板式换热器相连通,地源热泵机组与板式换热器通过管道相连通,板式换热器通过管道与用户末端相连通。本发明利用冷井中储存的冷量供冷/热井储存的热量供热,解决了土壤“热堆积”的现象导致的取水温度不断上升、热泵能效明显下降、运行费用增加的问题,用能保障率高,可满足不同负荷条件下用户的用能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9826583A
公开(公告)日:2025-04-15
申请号:CN202510168793.6
申请日:2025-02-17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换热器领域,具体是一种三维变空间鼓胀换热板及等流径闭式换热器。换热板包括两组边缘焊接固定的板片,两板片的板身之间通过均匀设置的焊点焊接固定,换热板的板腔加压鼓胀以形成多组换热介质流动腔,各换热介质流动腔以四组呈菱形排布的焊点为边界点,上下两板片的相邻两组焊点之间构成换热介质流动腔的开口,换热介质流动腔的各开口与相邻的换热介质流动腔连通。本发明缩小换热器体积的同时,可保证换热器具有较高的换热效率,且换热器内部不易产生堵塞现象。
-
公开(公告)号:CN119713931A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411925103.9
申请日:2024-12-25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换热装置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具有自洁功能的换热装置,包括桶状容腔、具有流通介质的多层换热板和至少一个除污组件;多层换热板以容腔的中心轴为轴心,围设排列成多个不同直径的同心筒状结构,相邻两层换热板之间形成环形孔隙;进污管道和排污管道分别与容腔的下端和上端连通;除污组件包括沿容腔的径向分布的多根除污管,每根除污管平行于中心轴设置,并伸入至环形孔隙内;每根除污管上设置有多个喷水孔,当除污管在环形孔隙内绕中心轴转动时,喷水孔冲洗相邻的两层换热板的相对面。本发明的除污装置与换热装置一体化设计,无需拆卸即可高效完成除污工作,此外,利用水流产生的扭转力矩推动除污装置自转,无需外部动力源。
-
公开(公告)号:CN119236532A
公开(公告)日:2025-01-03
申请号:CN202411264098.1
申请日:2024-09-10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B01D36/04 , B01D21/02 , B01D21/24 , B01D33/04 , B01D35/02 , B01D33/80 , B01D33/76 , F25B30/06 , E03F11/00 , E03F5/14 , E03F5/22 , E03F3/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粗过滤自动除污的污水源热泵系统取水提升池,包括:提升池,该提升池内依次设有污水进水室、污水缓冲池和污水退水室,所述污水进水室、污水缓冲池和污水退水室内下表面分别由左至右高度逐渐降低,所述污水退水室内下表面高度高于污水进水室和污水缓冲池,所述污水进水室内下表面高于污水缓冲池内下表面,所述污水进水室内下表面低于污水退水室内下表面;本发明由于采用了机械粗格栅,有效解决了大尺寸污物堵塞管路的问题,以及需要人工实时监测和定期清理,进而实现了自动化的对大尺寸污物进行清理,使污物通过机械粗格栅运送至地面上。
-
公开(公告)号:CN117781354A
公开(公告)日:2024-03-29
申请号:CN202311679576.0
申请日:2023-12-08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F24D19/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地源热泵系统运行及控制能效优化的方法,具体步骤为:第一步,测量机组能效比COP随负荷率变化的函数关系曲线;第二步,根据环境参数确定实际的热负荷;第三步,根据第一步和第二步的结果确定机组最佳运行台数,并开启对应数量的地源热泵机组台数;本发明仅依靠调节机组运行台数便可实现达到最优能效比的效果;控制简便,响应迅速,调节范围广,在不同负荷率的条件下均能使得整个系统达到最优的能效比,实现能耗节约的最大化。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