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注浆扩散的形态预测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290676A

    公开(公告)日:2025-01-10

    申请号:CN202411361794.4

    申请日:2024-09-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隧道注浆扩散的形态预测系统及方法,包括:隧道模拟装置用于制备具有裂隙的隧道模型模拟隧道岩体;注浆模拟系统用于通过调节浆液扩散影响因素对隧道模拟装置进行注浆,获得多因素影响下的浆液扩散状态;注浆扩散形态量化系统用于对注浆后的隧道模拟装置进行切割,获得若干个纵深位置的切片,对每个纵深位置的切片表面进行网格划分,获得浆液扩散形态量化数据集;注浆扩散形态预测系统用于构建多模态时空融合深度预测模型,并将浆液扩散形态量化数据集输入到多模态时空融合深度预测模型对未来浆液的扩散形态进行预测。本发明通过建立预测模型并利用浆液扩散形态量化数据集作为时空序列数据集,实现对注浆扩散形态的时空预测。

    顶煤破坏区采面大断面开切眼扩刷超前预注浆加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950689A

    公开(公告)日:2023-10-27

    申请号:CN202310904208.5

    申请日:2023-07-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顶煤破坏区采面大断面开切眼扩刷超前预注浆加固方法,涉及矿山巷道围岩加固技术领域。包括开切眼掘进与支护;扩刷之前,在施工钻孔初始段安装孔口管,在孔口管处安装法兰盘,将高压注浆软管与法兰盘连接,喷浆封闭破碎围岩断面,注浆充填孔口管与钻孔间空隙,固定孔口管,并对孔口管内的浅孔进行注浆,形成初始段加固帷幕;同一断面的顶板布置三个注浆孔,切眼左帮布置两排注浆孔,切眼右帮布置三排注浆孔;初始段加固帷幕达到强度后,施工钻孔,法兰盘连接高压注浆软管,采用高压注浆加固深部破碎围岩。本发明在大断面开切眼围岩中预加固帷幕,为后期大断面开切眼的扩刷与支护提供了安全保障,提高采煤效率。

    一种基于数据分析的地铁基坑沉降监测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661655A

    公开(公告)日:2024-03-08

    申请号:CN202410032430.5

    申请日:2024-0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数据分析的地铁基坑沉降监测系统,包括底座和控制盒,所述底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桩,所述底座内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转动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上固定套接有蜗轮,所述空腔内转动连接有与蜗轮对应的蜗杆,所述蜗杆的一端贯穿空腔的内壁并固定连接有旋钮,所述底座的外壁上通过销轴转动连接有弧形卡杆,所述旋钮上环绕设有与弧形卡杆对应的多个卡槽,所述螺杆的顶部贯穿空腔的内壁并螺纹套接有螺纹套,所述螺纹套的外壁上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与底座的顶部通过伸缩杆连接。本发明通过远程数据传输机构的设置,使监测设备可以及时准确的进行数据的采集和传输,从而有效提升了的监测设备的监测准确性。

    一种大变形地下储能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6877911B

    公开(公告)日:2024-01-30

    申请号:CN202311015175.5

    申请日:2023-08-1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地下能源存储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大变形地下储能装置,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由内至外依次嵌套有橡胶密封层、负泊松比材料层、大变形类混凝土层和岩石层;所述橡胶密封层内形成内部存储空间,所述负泊松比材料层包括若干依次连接的负泊松比材料单体,所述大变形类混凝土层由可变形混凝土浇筑而成。本发明的大变形地下储能装置内部通过橡胶密封层,负泊松比材料层,大变形类混凝土层和岩石层逐级嵌套组成本体部分,这部分在受力时可以发生大变形从而削弱内部气体的压力,进而可以存储更多的气体。

    一种针对极破碎回风巷道漏风封堵的围岩注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950690A

    公开(公告)日:2023-10-27

    申请号:CN202310905860.9

    申请日:2023-07-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针对极破碎回风巷道漏风封堵的围岩注浆方法,属于巷道支护领域,包括如下步骤:在巷道全断面打设充填注浆孔,在充填注浆孔中预埋孔口管,在巷道全断面喷射混凝土,防止封闭围岩内的浆液渗出,利用注浆孔口管注入水泥—粉煤灰单液浆,充填区域内的围岩裂隙与空区注实压密,在两排充填注浆孔之间打设二次注浆孔,在二次注浆孔中预埋孔口管并施工喷射混凝土,孔口管和施工喷射混凝土与一次注浆时要求一致,利用注浆孔口管注入水泥—水玻璃单液浆。本发明不仅可以对壁后充填的结构弱面进行补注加强,还可进一步封闭围岩中细微裂隙,极大提升围岩的气密性,保证了巷道正常的通风量,为巷道的安全使用提供了技术保障。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