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循环的青虾养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248128A

    公开(公告)日:2020-06-09

    申请号:CN202010161918.X

    申请日:2020-03-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外循环的青虾养殖系统,包括青虾养殖区、循环系统和水质净化区;循环系统包括供电装置、进水管路、出水管路和动力装置;进水管路连通青虾养殖区和水质净化区的一端,将水质净化区的水引入青虾养殖区;出水管路连通青虾养殖区和水质净化区的另一端,将青虾养殖区的水引入水质净化区;水质净化区内种植水生蔬菜和沉水植物。本发明通过管道将青虾养殖和水质净化有机结合,水质净化区综合利用水生蔬菜和沉水植物进行营养盐削减和水体复氧,实现青虾和蔬菜的无公害和无污染,经过水质净化区后的水体借助动力系统回流至青虾养殖池塘,有效改善养殖区的水质,减少青虾的病害。

    环境友好型青虾养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165408B

    公开(公告)日:2022-05-27

    申请号:CN202010161533.3

    申请日:2020-03-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环境友好型青虾养殖方法,在养殖池塘种植冬型种沉水植物,在冬型种沉水植物休眠前部分收割,保留至少两块冬型种沉水植物条状斑块;种植夏型种沉水植物条状斑块,之后放养青虾;打捞冬型种沉水植物残体,之后种植仿生植物条状斑块;在水产养殖结束后,打捞沉水植物残体,并回收仿生沉水植物。本发明参照水产养殖周期,筛选合适水生植物种类配置养殖池塘,沉水植物旺盛生长期种间差异较大,利用沉水植物的种间差异进行轮作,实现全年对池塘水质的净化处理;此外,根据水产品的生长需求对植物进行组合,进一步搭配仿生沉水植物,既能增强池塘水体自净能力,又能提高青虾品质;且池塘几乎不向外界排放养殖水,环境友好。

    一种外循环的青虾养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248128B

    公开(公告)日:2021-12-14

    申请号:CN202010161918.X

    申请日:2020-03-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外循环的青虾养殖系统,包括青虾养殖区、循环系统和水质净化区;循环系统包括供电装置、进水管路、出水管路和动力装置;进水管路连通青虾养殖区和水质净化区的一端,将水质净化区的水引入青虾养殖区;出水管路连通青虾养殖区和水质净化区的另一端,将青虾养殖区的水引入水质净化区;水质净化区内种植水生蔬菜和沉水植物。本发明通过管道将青虾养殖和水质净化有机结合,水质净化区综合利用水生蔬菜和沉水植物进行营养盐削减和水体复氧,实现青虾和蔬菜的无公害和无污染,经过水质净化区后的水体借助动力系统回流至青虾养殖池塘,有效改善养殖区的水质,减少青虾的病害。

    环境友好型青虾养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165408A

    公开(公告)日:2020-05-19

    申请号:CN202010161533.3

    申请日:2020-03-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环境友好型青虾养殖方法,在养殖池塘种植冬型种沉水植物,在冬型种沉水植物休眠前部分收割,保留至少两块冬型种沉水植物条状斑块;种植夏型种沉水植物条状斑块,之后放养青虾;打捞冬型种沉水植物残体,之后种植仿生植物条状斑块;在水产养殖结束后,打捞沉水植物残体,并回收仿生沉水植物。本发明参照水产养殖周期,筛选合适水生植物种类配置养殖池塘,沉水植物旺盛生长期种间差异较大,利用沉水植物的种间差异进行轮作,实现全年对池塘水质的净化处理;此外,根据水产品的生长需求对植物进行组合,进一步搭配仿生沉水植物,既能增强池塘水体自净能力,又能提高青虾品质;且池塘几乎不向外界排放养殖水,环境友好。

    一种湖泊蓝藻越冬期和蓝藻控制窗口期的判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593849B

    公开(公告)日:2021-03-09

    申请号:CN201810398866.0

    申请日:2018-04-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湖泊蓝藻越冬期和蓝藻控制窗口期的判定方法,基于蓝藻在水体和沉积物中的生长和分布规律,以及冬季蓝藻会在沉积物中越冬的现象,在秋季末至春季初,通过湖泊全湖布点采样,测定水柱、上覆水和沉积物中藻蓝素、叶绿素a的浓度/含量;基于水柱、上覆水和沉积物中藻蓝素、叶绿素a的浓度/含量比值确定越冬期;越冬期前后减去10天确定为采取控制措施的窗口期时间。本发明的方法基于水体和沉积物中关键的生物学和生理生化指标准确甄别湖泊蓝藻在沉积物中越冬期时间,并提出有效削减和控制越冬蓝藻的窗口期,为湖泊蓝藻水华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撑。

    去除水体氮污染的植物固相缓释生物碳多级根孔湿地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1704242A

    公开(公告)日:2020-09-25

    申请号:CN202010645706.9

    申请日:2020-07-0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去除水体氮污染的植物固相缓释生物碳多级根孔湿地系统,包括套设的内环和外环过滤系统,内外环过滤系统为防护网围护的环形土柱,内填充有基质和植物固相缓释生物碳,并种植有植物,基质内设置有纳米曝气管,内环高于外环,植物固相缓释生物碳为经过改良剂活化的生物碳材料,改良剂包括黏土矿物和保温剂。首先污水进入内环核心区,利用该生物碳为环形土柱基质材料人工湿地系统进行填充,在不降低有效碳源供给的同时,提升反硝化速率。利用水位落差解决水力流路联通问题,通过梯级水位落差实现水量生态过滤。利用本发明可达到水体水生植物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和水体过剩大量氮形态污染物同步进行治理的目的。

    生态浮床装置
    7.
    发明公开
    生态浮床装置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1072152A

    公开(公告)日:2020-04-28

    申请号:CN202010024650.5

    申请日:2020-01-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生态浮床装置,包括消浪装置和至少一个生态浮床。生态浮床包括浮体、填料层、水生植物和固定装置,该生态浮床靠近岸边布设,生态浮床单体之间用绳索连接。所述浮体包括框架结构和设置于框架结构上的浮球;所述固定装置为固定桩;所述填料层包括铁丝网、三维植物网和填料;所述水生植物种植在填料上部。消浪装置包括钢管、围网和连接环,设计成弧形,围网通过连接环与钢管衔接。本发明解决了常规生态浮床在深水区应用的问题,实现了浮床植物种子繁殖体能够自然越冬的目的,同时解决了生态浮床植物生长的营养限制问题。

    角度可调振动式蓝藻浓缩装置及其安装方法和浓缩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833717A

    公开(公告)日:2020-02-25

    申请号:CN201911112468.9

    申请日:2019-11-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角度可调振动式蓝藻浓缩装置及其安装方法和浓缩方法,属于蓝藻处理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设置在支架内的多个相互平行过滤单元,每个过滤单元的上端通过拉簧与支架的顶部杆连接,每个过滤单元的下端通过拉簧与升降框连接,升降框设置有换向轮,支架的顶部设置有电动或手动的葫芦,葫芦的拉索绕过换向轮,过滤单元的中部还设置有振动框和振动器,主进水管连接依次横于对应过滤单元的上方的分支管,过滤单元的垂直下方设置有集藻池。该安装方法为制备支架、集藻池和清水池、组装过滤单元、安装过滤单元、安装振动器、安装葫芦、安装进水系统,该浓缩方法包括根据计算开启回流泵。本发明实现连续过滤浓缩含蓝藻水体。

    一种河道原位净化及生态修复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946339B

    公开(公告)日:2020-02-21

    申请号:CN201710070011.0

    申请日:2017-02-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河道原位净化及生态修复方法,适用于内源污染严重的黑臭河道的黑臭消除、水质提升及生态修复工程,本发明的方法将河水抽干、曝晒底泥,通过自然氧化消除内源污染物,曝晒后的底泥上覆盖粘土、翻耕、继续曝晒,进一步削减内源污染物,利用曝晒后的底泥修筑岸坡形成具有一定坡度的缓坡,继续曝晒,河底安装微孔曝气设备,河道中间利用漂浮植物技术,待水位恢复后在修筑的缓坡上种植挺水植物,将污水在流动过程中得到净化,原位消除污染物,从而实现河道底泥原位处置和水质提升,减小工程成本,提高处理效率。

    一种湖滩湿地堆积蓝藻及悬浮物无害化处理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101303A

    公开(公告)日:2018-06-01

    申请号:CN201711395520.7

    申请日:2017-12-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湖滩湿地堆积蓝藻及悬浮物无害化处理的方法,首先向待处理水体加入絮凝剂,使得水体表层堆积蓝藻絮凝,并将形成的蓝藻絮凝体沉降至沉积物表层;然后加入絮体稳定化剂,对蓝藻絮凝体进行堆积压实和表层絮体稳定化处理;最后对底层水体进行复氧处理。本发明的方法可实现堆积蓝藻低成本、高效、生态安全絮凝,并实现对絮凝后蓝藻分解有毒物质的管控,为富营养化湖泊过剩堆积的蓝藻处置提供一个新的治理思路。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