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050843B
公开(公告)日:2024-12-20
申请号:CN202210499873.6
申请日:2022-05-0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H01L31/0216 , H01L31/0224 , H01L31/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电池背面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电池背面结构包括依次叠加设置在晶硅衬底上的隧穿层、氧化硅层、硼掺杂多晶硅层、磷掺杂硅薄膜层和钝化层,所述钝化层具有露出所述磷掺杂硅薄膜层的开孔,所述钝化层的开孔部位设有镍合金层,所述镍合金层的表面设有铝电极层。该电池背面结构在硼掺杂多晶硅之上沉积一层磷掺杂硅薄膜层,在磷掺杂硅薄膜层表面沉积一层可以阻挡铝并提供良好接触的镍合金层,镍在晶体硅体内的扩散和沉积速率较小,且镍大部分会形成较大的颗粒沉积在磷掺杂硅薄膜表面的表面,不会对电池性能造成影响,镍合金层十分致密,可以有效阻挡铝的穿透,从而保证电池具有良好的钝化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6417525A
公开(公告)日:2023-07-11
申请号:CN202310279151.4
申请日:2023-03-2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H01L31/0216 , H01L31/028 , H01L31/0368 , H01L31/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TOPCon电池及其背面金属化处理方法,TOPCon电池包括晶硅衬底,所述晶硅衬底的背面设有隧穿氧化层,所述隧穿氧化层上依次设第一多晶硅层和第二多晶硅层,所述第一多晶硅层的材质为n型或p型多晶硅薄膜,所述第二多晶硅层的材质为掺杂的改性n型或p型多晶硅薄膜。本发明将第一多晶硅层和第二多晶硅层的双层多晶硅结构作为TOPCon电池的载流子传输层,可以提升多晶硅结构的表面润湿性,且电学与钝化性能良好,从而能提高电镀或化学镀种子层的质量,获得更高的电池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6130539A
公开(公告)日:2023-05-16
申请号:CN202310013883.9
申请日:2023-01-0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H01L31/076 , H01L31/0288 , H01L31/18 , H01L31/02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叠层固态掺杂源结构及太阳能电池制备方法,叠层固态掺杂源结构包括层叠设在的正面掺杂源非晶硅层、正面介质层、晶硅衬底、背面介质层和背面掺杂源非晶硅层。本发明以一种创新的材料体系作为正面源,即利用介质层和掺杂源非晶硅层的叠层结构作为扩散源,可以调节发射极扩散所需的退火温度,尤其是降低硼扩散温度,还可以避免层错缺陷的产生,提升钝化效果;背面采用介质层和微量氮(或碳、氧)掺杂的非晶硅层作为TOPCon结构,可以调节制备温度,相应提高n型TOPCon退火温度,与正面扩散温度相匹配;由此实现通过一步高温退火同时制备发射极和TOPCon结构,减少了太阳能电池的生产步骤。
-
公开(公告)号:CN115274890A
公开(公告)日:2022-11-01
申请号:CN202210773208.1
申请日:2022-07-0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H01L31/0288 , H01L31/0224 , H01L31/0352 , H01L31/0368 , H01L31/0392 , H01L31/0745 , H01L31/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硅纳米晶异质结的钝化接触结构及其制备方法,钝化接触结构包括硅衬底和硅衬底一面上依次叠设的界面氧化层、载流子收集层、介质层和重掺杂多晶硅层,所述载流子收集层由至少一层硅纳米晶薄膜构成。本发明的钝化接触结构具有载流子收集层,载流子收集层由具有宽带隙的硅纳米晶薄膜构成,通过采用具有更高带隙的硅纳米晶,可以拉开硅纳米晶层与硅衬底间的准费米能级差,从而提升载流子收集层与硅衬底之间的qVD,有利于增加开路电压的上限。
-
公开(公告)号:CN115050843A
公开(公告)日:2022-09-13
申请号:CN202210499873.6
申请日:2022-05-0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H01L31/0216 , H01L31/0224 , H01L31/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电池背面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电池背面结构包括依次叠加设置在晶硅衬底上的隧穿层、氧化硅层、硼掺杂多晶硅层、磷掺杂硅薄膜层和钝化层,所述钝化层具有露出所述磷掺杂硅薄膜层的开孔,所述钝化层的开孔部位设有镍合金层,所述镍合金层的表面设有铝电极层。该电池背面结构在硼掺杂多晶硅之上沉积一层磷掺杂硅薄膜层,在磷掺杂硅薄膜层表面沉积一层可以阻挡铝并提供良好接触的镍合金层,镍在晶体硅体内的扩散和沉积速率较小,且镍大部分会形成较大的颗粒沉积在磷掺杂硅薄膜表面的表面,不会对电池性能造成影响,镍合金层十分致密,可以有效阻挡铝的穿透,从而保证电池具有良好的钝化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4843350A
公开(公告)日:2022-08-02
申请号:CN202210368180.3
申请日:2022-03-2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H01L31/0216 , H01L31/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超薄氮氧化硅界面材料、遂穿氧化钝化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超薄氮氧化硅界面材料为SiON薄膜,厚度为1nm‑4nm,所述SiON薄膜中N原子百分含量为1%‑40%。本发明的超薄氮氧化硅界面材料具有高含氮量的特点,相比于氧化硅而言,硼在SiON薄膜中的扩散速率低,从而有效减少了硼对SiON薄膜的破坏作用,提高了SiON薄膜的完整性,保持了化学钝化效果,高氮浓度的SiON薄膜可以显著降低硼在硅表面的浓度,从而降低硼缺陷;另外SiON薄膜的能带结构接近氮化硅,其价带带阶比较小,有利于空穴传输,提升了空穴传输效率和空穴选择性,从而改善了钝化质量,也有利于降低接触电阻率。
-
公开(公告)号:CN108484959A
公开(公告)日:2018-09-04
申请号:CN201810357987.0
申请日:2018-04-2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2,5-呋喃二甲酸基共聚酯发泡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制备方法包括:(a)将2,5-呋喃二甲酸基共聚酯塑料置于一模具中,压制成薄板状的预制品,再对薄板状的预制品进行淬火处理;(b)将淬火处理后的预制品及第一发泡剂置于一密闭容器中且不接触,第一发泡剂为氯仿、丙酮、乙醚、戊烷、六氟异丙醇中的至少一种;(c)向密闭容器中通入第二发泡剂,第二发泡剂为二氧化碳、氮气中的至少一种,保持密闭容器内的温度为40℃~65℃使得第一发泡剂由液态变成气态,保持密闭容器内的压力为2MPa~5MPa,保压的时间为5h~10h;(d)卸去密闭容器内的气体,将预制品取出置于发泡介质中发泡,冷却后得到泡孔尺寸为5μm~50μm、膨胀倍率为2倍~15倍的2,5-呋喃二甲酸基共聚酯发泡材料。
-
公开(公告)号:CN108219452A
公开(公告)日:2018-06-29
申请号:CN201611189251.4
申请日:2016-12-2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C08L77/06 , C08L47/00 , C08L23/16 , C08K5/5313 , B29C47/9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尼龙复合材料,其包括具有如下质量份数的各组分:尼龙,60~90份;阻燃增韧剂,5~30份;辅助阻燃剂,0~30份;辅助增韧剂,0~30份;抗氧剂,0.1~0.6份,其中所述阻燃增韧剂的化学结构式如下:其中R为n=600~7000;x/n=0.01~0.85;y/n=0.05~0.30。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尼龙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所述尼龙复合材料由于加入了阻燃增韧剂,即经DOPO改性的环氧化聚丁二烯,因而具有较好的阻燃性能和韧性,可应用于汽车及电子电器等领域中。
-
公开(公告)号:CN105400165B
公开(公告)日:2017-05-24
申请号:CN201510922193.0
申请日:2015-12-1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基聚酯改性聚乳酸树脂及其制备方法与加工成型方法。所述聚乳酸改性树脂包括:聚乳酸67~95wt%,聚呋喃二甲酸丁二醇酯4~30wt%,抗氧剂0.5~1wt%,以及助剂0.5~2wt%。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将聚乳酸、聚呋喃二甲酸丁二醇酯充分干燥后,再与抗氧剂及助剂密炼共混而获得目标产品。本发明的改性聚乳酸树脂是一种可再生、环保的树脂,其拉伸强度≥60MPa,断裂伸长率在180~240%,当断裂伸长率为240%时拉伸模量仅下降25%、拉伸强度仅下降16%,且无需添加珠光粉,表面就具有珠光色反光,可用于制备薄膜、板材、片材、发泡和注塑成型塑料制品等,具有广阔工业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5400165A
公开(公告)日:2016-03-16
申请号:CN201510922193.0
申请日:2015-12-1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基聚酯改性聚乳酸树脂及其制备方法与加工成型方法。所述聚乳酸改性树脂包括:聚乳酸67~95wt%,聚呋喃二甲酸丁二醇酯4~30wt%,抗氧剂0.5~1wt%,以及助剂0.5~2wt%。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将聚乳酸、聚呋喃二甲酸丁二醇酯充分干燥后,再与抗氧剂及助剂密炼共混而获得目标产品。本发明的改性聚乳酸树脂是一种可再生、环保的树脂,其拉伸强度≥60MPa,断裂伸长率在180~240%,当断裂伸长率为240%时拉伸模量仅下降25%、拉伸强度仅下降16%,且无需添加珠光粉,表面就具有珠光色反光,可用于制备薄膜、板材、片材、发泡和注塑成型塑料制品等,具有广阔工业应用前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