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234628B
公开(公告)日:2020-11-06
申请号:CN201811235042.8
申请日:2018-10-2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C22C38/02 , C22C38/12 , C22C38/16 , C22C38/32 , C22C38/14 , C22C38/06 , C21D9/52 , C21D1/04 , H01F1/147 , H01F41/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低损耗纳米晶软磁合金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将急冷技术制得的带材进行晶化热处理时,将热处理过程分为四步,第一步在铜团簇析出温度区间沿合金带材长度方向加磁场保温;第二步在最佳释放潜热温度区间进行无磁场条件下保温;第三步在α‑Fe相纳米晶粒最佳晶化和长大温度区间沿合金带材长度方向加磁场保温;最后在低于铜团簇析出温度沿带材宽度方向加磁场保温。与现有的热处理方法相比,该方法能够降低纳米晶软磁合金的高频损耗,提高纳米晶软磁合金的综合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4894244B
公开(公告)日:2024-01-12
申请号:CN202210397950.7
申请日:2022-04-1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G01D21/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柔性应力与温度双模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柔性应力与温度双模传感器为多级杨氏模量结构,包括高杨氏模量段和设置于所述高杨氏模量段两端的低杨氏模量段,所述低杨氏模量段包括掺杂磁性颗粒的第一中空弹性管,所述高杨氏模量段包括未掺杂磁性颗粒的第二中空弹性管、加强管、非晶丝和电感线圈,所述加强管设置于所述第二中空弹性管内,所述非晶丝设置于所述加强管内,所述加强管的杨氏模量大于所述第一中空弹性管,所述电感线圈绕设于所述第二中空弹性管的外部,所述电感线圈的材料为热电偶丝。本发明柔性应力与温度双模传感器实现了单一传感单元对应变和温度的检测和区分,其使用方法简单高效,具有很高的检测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6952121A
公开(公告)日:2023-10-27
申请号:CN202310857422.X
申请日:2023-07-1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G01B7/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拉伸应变传感器,包括:弹性基体、磁传感单元、支撑层和磁弹性体,磁传感单元包括磁传感元件和应变抑制层,应变抑制层位于弹性基体上,磁传感元件嵌入应变抑制层;支撑层位于弹性基体和磁弹性体之间,用于将磁传感单元与磁弹性体隔开,磁传感单元与磁弹性体的间距为2-6mm;磁弹性体包括弹性材料和磁性颗粒;拉伸状态下磁弹性体的磁通量随着应变的变化而变化,磁传感元件检测到磁通量的变化产生诱导电流使得电输出发生改变进而检测所述应变。该拉伸应变传感器在大范围拉伸过程中,仍然能够保持较好的分辨率和较低的探测极限,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本发明还公开了该拉伸应变传感器的制备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1554465B
公开(公告)日:2021-07-13
申请号:CN202010397195.3
申请日:2020-05-12
Applicant: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磁性功能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纳米晶软磁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纳米晶软磁合金的组成成分包括Fe、Cu、Si、B、Nb、V和稀土金属,通过添加稀土金属可以增加纳米晶软磁合金的有序相之间的铁磁耦合交换作用,提高纳米晶软磁合金高磁感应强度和高频高磁导率,加入稀土金属还可以净化纳米晶软磁合金中的其他原料,减少纳米晶软磁合金中的杂质。
-
公开(公告)号:CN109754974B
公开(公告)日:2021-06-01
申请号:CN201910170890.3
申请日:2019-03-0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H01F1/153 , H01F27/25 , H01F41/02 , B22D11/06 , C21D1/04 , C21D6/00 , C21D9/08 , C22C38/02 , C22C38/16 , C22C38/12 , C22C38/06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纳米晶合金磁芯及其制备方法。本申请提供的纳米晶合金磁芯,将淬态合金材料经多场耦合热处理得到所述纳米晶合金磁芯;所述淬态合金材料包括具有式Ⅰ所示化学式的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该纳米晶合金磁芯具有高的弛豫频率和低的高频损耗。并且本申请提供一种利用热场、磁场和应力场多场耦合和实时调控纳米晶磁芯的高频特性,从而提高纳米晶合金磁芯弛豫频率和降低高频损耗。
-
公开(公告)号:CN110387500A
公开(公告)日:2019-10-29
申请号:CN201810341629.0
申请日:2018-04-1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磁感高频铁基纳米晶软磁合金及其制备方法,所述铁基纳米晶软磁合金的分子式为:FeaSibBcPdNbeVfMogCuh,式中a、b、c、d、e、f、g和h分别表示各对应合金元素的原子百分含量,并且满足:75.5≤a≤77.5,8.5≤b≤13.5,7≤c≤10,0.2≤d≤1,1.0≤e≤1.7,0.05≤f≤0.4,0.1≤g≤1.5,0.8≤h≤1.2,且a+b+c+d+e+f+g+h=100。本发明的高磁感高频铁基纳米晶软磁合金材料具有优异综合软磁性能、低成本和高热稳定性等优点,尤其是高频性能好,在10kHz下的磁导率可达28000以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可应用于高频变压器、共模电感和无线充电等技术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9754974A
公开(公告)日:2019-05-14
申请号:CN201910170890.3
申请日:2019-03-0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H01F1/153 , H01F27/25 , H01F41/02 , B22D11/06 , C21D1/04 , C21D6/00 , C21D9/08 , C22C38/02 , C22C38/16 , C22C38/12 , C22C38/06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纳米晶合金磁芯及其制备方法。本申请提供的纳米晶合金磁芯,将淬态合金材料经多场耦合热处理得到所述纳米晶合金磁芯;所述淬态合金材料包括具有式Ⅰ所示化学式的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该纳米晶合金磁芯具有高的弛豫频率和低的高频损耗。并且本申请提供一种利用热场、磁场和应力场多场耦合和实时调控纳米晶磁芯的高频特性,从而提高纳米晶合金磁芯弛豫频率和降低高频损耗。
-
公开(公告)号:CN115189138A
公开(公告)日:2022-10-14
申请号:CN202210561899.9
申请日:2022-05-2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柔弹性近场通信天线,包括天线线圈,天线线圈由导线在同一平面上螺旋盘绕形成,且相邻两圈导线间隔设置,导线由若干首尾相连的圆弧线连接形成,相邻两圈导线上的圆弧线数量相同,且圆弧线的弧度均相同,本发明还公开了柔弹性近场通信天线的制备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柔弹性近场通信天线采用回弹性优良的特定结构,其具有良好的抗形变能力,当对其进行任意的弯折、扭转、折叠、卷曲、挤压之后,依然能正常工作。
-
公开(公告)号:CN114894244A
公开(公告)日:2022-08-12
申请号:CN202210397950.7
申请日:2022-04-1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G01D21/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柔性应力与温度双模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柔性应力与温度双模传感器为多级杨氏模量结构,包括高杨氏模量段和设置于所述高杨氏模量段两端的低杨氏模量段,所述低杨氏模量段包括掺杂磁性颗粒的第一中空弹性管,所述高杨氏模量段包括未掺杂磁性颗粒的第二中空弹性管、加强管、非晶丝和电感线圈,所述加强管设置于所述第二中空弹性管内,所述非晶丝设置于所述加强管内,所述加强管的杨氏模量大于所述第一中空弹性管,所述电感线圈绕设于所述第二中空弹性管的外部,所述电感线圈的材料为热电偶丝。本发明柔性应力与温度双模传感器实现了单一传感单元对应变和温度的检测和区分,其使用方法简单高效,具有很高的检测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0387500B
公开(公告)日:2020-09-18
申请号:CN201810341629.0
申请日:2018-04-1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磁感高频铁基纳米晶软磁合金及其制备方法,所述铁基纳米晶软磁合金的分子式为:FeaSibBcPdNbeVfMogCuh,式中a、b、c、d、e、f、g和h分别表示各对应合金元素的原子百分含量,并且满足:75.5≤a≤77.5,8.5≤b≤13.5,7≤c≤10,0.2≤d≤1,1.0≤e≤1.7,0.05≤f≤0.4,0.1≤g≤1.5,0.8≤h≤1.2,且a+b+c+d+e+f+g+h=100。本发明的高磁感高频铁基纳米晶软磁合金材料具有优异综合软磁性能、低成本和高热稳定性等优点,尤其是高频性能好,在10kHz下的磁导率可达28000以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可应用于高频变压器、共模电感和无线充电等技术领域。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