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801650A
公开(公告)日:2024-10-18
申请号:CN202311443761.X
申请日:2023-11-01
Applicant: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IPC: H02M1/00 , H02M7/5387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电流检测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减小电感电流检测误差的方法和装置。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当前开关周期内上升沿采样时刻的第一上升沿电感电流值以及下降沿采样时刻的第一下降沿电感电流值,获取当前开关周期内上升沿的占空比,基于上升沿的占空比,对第一上升沿电感电流值和第一下降沿电感电流值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得到当前开关周期内的目标电感电流。本申请提供的减小电感电流检测误差的方法和装置可以大幅消除采样点偏移引入的误差,进而消除电感电流的交越失真,减小电感电流的检测误差,有利于提高对逆变器的控制精度和故障检测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8301897A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310002535.1
申请日:2023-01-03
Applicant: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IPC: H05K7/20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机房温控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所述机房温控方法包括:实时接收所述排风温度传感器发送的排风温度;当所述排风温度大于预设排风温度阈值时,接收所述环境信息传感器发送的环境数据,并基于所述环境数据,确定散热模式,其中,所述散热模式包括新风模式、制冷模式和热管模式;控制相应于所述散热模式的散热系统对所述机柜进行散热,其中,所述新风模式、制冷模式和热管模式相应的散热系统分别为所述新风系统、所述制冷系统和所述热管系统。本申请根据当前的环境数据,在多种散热系统中选择一个合适的散热系统对机柜进行散热处理,能够适应复杂的环境条件变化,可适性强,以此提高通信机房温控系统的节能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2072664A
公开(公告)日:2020-12-11
申请号:CN201910497350.6
申请日:2019-06-10
Applicant: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多输入多输出供电装置及一体化机柜,该装置包括:功率转换单元、输出配电单元和监控单元;功率转换单元用于将多个输入电源转换成预设直流电压并汇流到直流母线上;输出配电单元用于从直流母线取电,并根据不同负载进行配电;监控单元用于对功率转换单元和输出配电单元的各模块进行管控和调度。本发明实施例供的多输入多输出供电装置及一体化机柜,通过将多个输入电源转换成预设直流电压,并汇流到直流母线上,根据不同的负载进行配电输出,支持新旧系统并机应用,实现机房级智能微电网,可以迅速解决站点供电容量不足等问题以及降低供电系统扩容建设成本,同时避免多套供电系统重复建设。
-
公开(公告)号:CN118801328A
公开(公告)日:2024-10-18
申请号:CN202410258949.5
申请日:2024-03-07
Applicant: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浪涌预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该方法包括:获取浪涌参数;将浪涌参数输入浪涌预测模型,获取浪涌预测模型输出的浪涌电流预测值;其中,浪涌预测模型中的模型参数是通过对粒子群进行搜索得到的;粒子群中任一粒子表征一个模型参数组合;任一粒子的速度中的个体学习因子和群体学习因子采用线性时变加速度常数进行优化;任一粒子的速度中的惯性权重采用截断正弦函数进行优化。本申请通过浪涌预测模型提前判断浪涌的发生,有效防止站点供电系统硬件损坏及发生损坏后的应急效应,提高通信网络供电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988824A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申请号:CN202111207158.2
申请日:2021-10-15
Applicant: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机柜领域,涉及一种机柜应急散热系统、电路及其控制方法,用于机柜内电器设备的散热,机柜应急散热系统包括机柜、制冷设备、以及排风设备。机柜于电器设备的相对两侧形成有冷风通道与热风通道。制冷设备包括室内机与室外机,室内机设于机柜内,并设于机柜的一端,且相对于冷风通道与热风通道设置。排风设备包括进风入口与排风出口,进风入口与排风出口设于机柜上。其中,制冷设备将冷气传输至冷风通道,并与热风通道流过来的热气进行热交换,进风入口从室内将冷风抽吸进入机柜内,并于排风出口排出。通过制冷设备与排风设备的协同作用,提供多种散热模式,提高机柜的散热能力,提高紧急散热的可靠性,保障机柜内电器设备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988823A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申请号:CN202111206980.7
申请日:2021-10-15
Applicant: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IPC: H05K7/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制冷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蓄冷型换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蓄冷型换热系统包括机柜、制冷设备、以及蓄冷循环设备。制冷设备包括室内机与室外机,室内机设于机柜内,室外机设于机柜外。蓄冷循环设备设于机柜外,蓄冷循环设备包括机壳、蓄冷介质循环组件、以及降温组件,机壳内存储有蓄冷介质,蓄冷介质循环组件用以将蓄冷介质循环通过室外机。其中,室内机用以对机柜进行散热,蓄冷介质用以对室外机进行散热。可通过室外机排放的热量温度与环境温度形成温差,散发掉室外机的热量,可在用电低峰时段利用降温组件为蓄冷介质降温储存冷源,在用电高峰时段时蓄冷介质释放冷源为室外机散热,降低机柜制冷的运行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8829145A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410778116.1
申请日:2024-06-17
Applicant: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IPC: H05K7/20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机房温度控制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和程序产品。该机房温度控制方法包括获取机房设备的进风温度参数、机房设备的出风温度参数、新风系统的进风温度参数和空调系统的回风温度参数;当机房设备的出风温度参数大于或等于机房设备的出风温度阈值,若机房设备的进风温度参数和新风系统的进风温度参数之间满足新风系统和空调系统的切换过渡条件,基于新风系统的进风温度参数,确定新风系统的进风焓值;基于空调系统的回风温度参数,确定空调系统的回风焓值;当基于新风系统的进风焓值和空调系统的回风焓值,确定新风系统存在可利用冷量时,控制新风系统和所述空调系统对机房进行降温。本公开能够在新风可以少部分负担冷量的过渡区,实现对新风冷量的充分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118804551A
公开(公告)日:2024-10-18
申请号:CN202410630258.3
申请日:2024-05-21
Applicant: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IPC: H05K7/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机房温度控制方法、装置、设备、系统、存储介质和产品,通过监控机房内所有机柜的实时温度,来获取机房内所有机柜在设定时段内的温度增加值,当存在任一目标机柜的温度增加值过高时,表示此时机房的热量较高,散热较差,需要尽快散热,此时获取风柜的进风口风速,当进风口风速大于或等于风速阈值时,启动风柜,通过风柜进行机房内各方向的循环送风,提高机房的散热效果。另外,在风柜开机后,进一步获取温度过高的目标机柜的数量,当目标机柜的数量较多时,表明机房内冷量不足导致较多机柜温度过高,此时需要提高制冷设备的制冷量,从而降低机房温度,在改善机房冷热气流循环的同时,解决机柜温度过高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301898A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310004011.6
申请日:2023-01-03
Applicant: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IPC: H05K7/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室外机柜温控系统及其方法和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在温控系统中目标模块运行,且设备舱的出风温度小于预设温度阈值时,降低所述目标模块中风机的转速,当所述出风温度等于预设温度阈值时,获取所述温控系统的第一运行功率;控制所述目标模块关闭,控制制冷模块开启,当所述出风温度等于预设温度阈值时,获取所述温控系统的第二运行功率;根据所述第一运行功率和所述第二运行功率,控制所述目标模块和所述制冷模块的运行。本发明在实现设备舱的温度控制的同时,降低了温控系统的能耗。
-
公开(公告)号:CN118296780A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310001686.5
申请日:2023-01-03
Applicant: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6F30/20 , G06F113/04 , G06F119/02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电池容量评估方法,该方法包括:对光伏发电能量进行建模,得到光伏能量模型;对通信基站的电池系统进行能量建模,得到通信基站供电系统输出能量模型、备用电池动态能量模型及负荷能耗模型;基于排队论,对所述光伏能量模型、所述通信基站供电系统输出能量模型、所述备用电池动态能量模型及所述负荷能耗模型进行分析,得到通信基站供电系统中备用电池的极限容量。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实施例实现了对备用电池的极限容量的准确、合理地评估。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