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222848252U
公开(公告)日:2025-05-09
申请号:CN202421509937.7
申请日:2024-06-28
Applicant: 中建六局交通建设有限公司 , 中建南方投资有限公司 , 三维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测量盾构机以及双隧道盾构机对前方土体作用力变化的装置,包括多个土压计;每个土压计包括方管、设置在所述的方管上的压力传感器、以及与所述的压力传感器通过电线连接的无线应变传感器网关和太阳能板。本实用新型的测量盾构机前方土体作用力变化的装置通过在盾构机行进方向上设置土压计,能够对盾构在土体中掘进,对周围的土体产生挤压效应进行数据监测,通过观察土压力计读数变化,判断当前土体的施工状态,并做出对应的措施,可以做到实时监测与维护,保障了隧道施工的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222731552U
公开(公告)日:2025-04-08
申请号:CN202421509920.1
申请日:2024-06-28
Applicant: 中建六局交通建设有限公司 , 中建南方投资有限公司 , 深圳铁路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内支撑的洞门后浇环梁钢模板,包括内模板以及端模板;所述的内模板以及端模板上均设置有栓孔分别与盾构管片以及侧墙连接;所述的侧墙内设置有预埋洞门钢环与所述的端模板连接;所述的端模板设置在洞门后浇环梁外侧并与所述的内模板垂直设置。本实用新型的无内支撑的洞门后浇环梁钢模板采用在侧墙内的预埋的洞门钢环以及与盾构管片上预埋的连续钢板分别与外模板以及内模板连接,使钢模板与车站主体结构和管片形成一个牢固的整体,从而抵抗混凝土浇筑时的重力和侧向力。其无需内支撑加固。
-
公开(公告)号:CN119942539A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510027465.4
申请日:2025-01-08
Applicant: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中建六局交通建设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辉长岩‑闪长岩类矿物识别方法及系统。识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采集图像数据,生成数据集;步骤2:训练和优化识别模型;步骤3:利用识别模型对辉长岩‑闪长岩进行识别命名。本申请对数据采集方案进行了改进。为了满足辉长岩‑闪长岩2倍镜下图像进行整图识别的需求,采集正交偏光镜和单偏光镜下两种图像,丰富采集数据信息。通过图像融合,将正交偏光镜下矿物特征和单偏光镜下矿物特征进行融合,形成矿物图像的新特征,使一些原本容易混淆的矿物更容易被模型识别。为了减少消光对于矿物识别的影响,采集了相同视域不同角度的图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整图识别的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9859040A
公开(公告)日:2025-04-22
申请号:CN202510047645.9
申请日:2025-01-13
Applicant: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中建六局交通建设有限公司
IPC: C04B28/04 , C04B28/06 , C04B22/06 , C04B24/28 , C04B14/38 , C04B14/48 , C04B18/08 , C04B18/04 , C04B111/23 , C04B111/20 , C04B111/27 , C04B111/94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自感知性能预拌流态固化土浆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胶凝材料100‑150份;细骨料200‑220份;工业废渣20‑30份;碱性激发剂5‑10份;改性环氧树脂0.5‑1.2份;水70‑90份;导电纤维1‑3份;减水剂0.5‑1份;速凝剂2‑4份。通过纳米氧化锌改性环氧树脂、导电纤维和工业废渣的协同作用,实现了自感知、高强度、高流动性和高耐久性的完美结合。纳米氧化锌作为晶种促进了C‑S‑H凝胶的有序生长,改善了环氧树脂与水泥基体的界面结合,形成了更致密、更稳定的微观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材料表现出一定的自修复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9373121A
公开(公告)日:2025-01-28
申请号:CN202411943436.4
申请日:2024-12-27
Applicant: 中建六局交通建设有限公司 ,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中建丝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方法,包括下述步骤:1)设计阶段;2)支护工程施工阶段;支护桩位置与后期市政顶管通道位置重合处使用玻璃纤维筋支护桩施工;3)环路主体施工阶段;在环路主体结构内预留结构空腔以便市政顶管后期穿越;4)市政顶管施工阶段,顶管施工至支护桩位置时破除玻璃纤维筋支护桩后继续施工。本发明通过合理规划市政管线与城市地下空间环路位置,通过减小基坑开挖深度降低全过程施工安全风险;同时也减小了土方开挖、外运、回填的工程量,同步降低工程造价。
-
公开(公告)号:CN118461625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630120.3
申请日:2024-05-21
Applicant: 中建六局交通建设有限公司 , 中建丝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Inventor: 贾建伟 , 崔术宁 , 蔡伟 , 任力 , 邵武涛 , 张存庆 , 张彦栋 , 陈哲 , 令狐延 , 王鹏 , 李晨博 , 刘永红 , 陈珂强 , 费舟洋 , 白建超 , 李志宏 , 陈莎艳 , 郑久硕 , 刘颖 , 党生辉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杂填土基坑倒挂井壁逆作法开挖施工工法,包括在地面开挖多个基坑,并在每一基坑上施作锁口圈梁,待锁口圈梁达到设计强度75%后,向下开挖形成竖井,对基坑开挖时,基坑间隔开挖,边挖边架设支护结构,对开挖面喷射混凝土,基坑开挖至竖井的井底后对井底封底,并施作底板防水,对超挖区域回填,安装模板然后浇筑二衬结构,各竖井结构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模板并施作顶板防水层,回填土层,拆除锁口圈梁,对竖井施工完毕且达到设计强度后,回填顶板覆土,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在对回填土进行地下施工时,暗挖隧道施工工期缓慢、施工效率低,而明挖法不具备围护桩施工空间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854900B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411296408.8
申请日:2024-09-18
Applicant: 中建六局交通建设有限公司 ,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地下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感知隔离桩及其扰动智能监测方法,自感知隔离桩包括钢筋笼、FRP筋单元、传感器阵列单元以及导管;所述传感器阵列单元包括设置在纵向FRP筋内的多个纵向预应力传感器以及设置在环形FRP筋内的多个横向预应力传感器,本发明通过将传感器阵列单元设置在进单元内,感知隔离桩所受盾构施工引起的侧向以及正向压力等扰动,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或光信号进行传输和分析,在监测到的数据阈值超过设定预警阈值内时,发出警示的同时可便于及时调整盾构参数,避免工程事故发生。
-
公开(公告)号:CN118730044B
公开(公告)日:2024-11-05
申请号:CN202411180422.1
申请日:2024-08-27
Applicant: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中建六局交通建设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隧道工程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隧道全断面动态诊断检测装置及其方法,检测装置包括车载机构、断面检测单元、控制单元、孔洞识别机构、第一存储模块以及第二存储模块,车载机构提供第一速度和第二速度,并沿隧道内部进行行驶,断面检测单元设于车载机构上,并跟随车载机构的同步移动对隧道进行全断面检测,当车载机构通过第一速度行驶时,断面检测单元进行普通检测,当车载机构通过第二速度行驶时,断面检测单元进行重点检测,本发明可在进过孔洞处时停止断面检测,防止错误数据对整体检测结果的误导和混淆,提高检测精度,并且可对通过针对性地对孔洞两侧进行重点检测,更有效地发现孔洞周围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462221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917294.8
申请日:2024-07-10
Applicant: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中建六局交通建设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隧道盾构管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具有自感知性能的隧道盾构管片及其渗水智能预警方法。隧道盾构管片包括管片本体;若干疏水自感知FRP筋;若干环向预应力FRP筋和纵向预应力FRP筋;若干遇水膨胀FRP筋;光纤传感器阵列;MEMS应变传感器;无线传输模块,无线传输模块与疏水自感知FRP筋、光纤传感器阵列和MEMS应变传感器连接,用于传输监测数据;高分子防水涂层。本发明的智能管片及配套方法技术路线清晰、创新点突出,攻克了现有隧道渗水监测预警的多个技术难题,在传感感知、数据分析、溯源诊断等环节实现了系统性创新突破。
-
公开(公告)号:CN119722487A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411870558.5
申请日:2024-12-18
Applicant: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中建六局交通建设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矿物数据采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微镜下矿物图像的采集和标注方法,包括下述步骤:1)数据采集,使用正交偏光镜以及单偏光镜采集岩石薄片的图像;2)数据处理,将标注后的正交偏光镜以及单偏光镜采集图进行融合。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将原有同一视域同一角度下单偏光图像的标注信息与正交偏光图像标注信息进行叠加,生成一组新的标注信息,将这组标注信息应用于融合图像,则完成了对融合图像的所有标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