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粒填充型薄壁软体防船撞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8442325A

    公开(公告)日:2018-08-24

    申请号:CN201810347305.8

    申请日:2018-04-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散粒填充型薄壁软体防船撞装置,包括若干个普通段,所述普通段之间通过连接段固定连接,所述普通段包括第一软体腔和第一保护罩,第一软体腔的内部设有多个软体隔层,所述软体隔层将所述第一软体腔内部分隔为多个第一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内密封填充有散粒体,第一保护罩包覆在所述第一软体腔的外侧,其上、下两侧分别设有用于承受压力破裂的薄层,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压力传递组件。本发明,由多个独立的普通段和连接段组成,撞击受损后便于更换、维修,且便于安装、运输,有效降低了成本,实用经济。

    一种防撞梁及带有防撞梁的防撞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5672119A

    公开(公告)日:2016-06-15

    申请号:CN201610023703.5

    申请日:2016-01-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30/36 E01D19/02 E01F15/14 E02B3/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撞梁及带有防撞梁的防撞装置,涉及桥梁防护领域,防撞梁包括一外壳所述外壳为中空结构,且所述外壳呈“V”形,所述外壳的内部设置有若干隔舱,所述隔舱内填充有弹性消能结构;所述弹性消能结构包括格构箱,所述格构箱为密闭结构,所述格构箱内填充有弹性材料。本发明的防撞梁在受到船舶撞击时,V形的结构布置可使船舶沿防撞梁表面产生滑移,减少船舶与桥墩的动能交换;每个隔舱内部均填充有弹性消能结构,弹性消能结构具有较好的弹塑性变形能力,在有效延长撞击时间的同时吸收和耗散部分撞击能量,本发明的防撞梁结构稳定,不易损,防撞功能可靠,使用寿命长,适用于风浪作用力大的海洋环境。

    一种防撞梁及带有防撞梁的防撞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5672119B

    公开(公告)日:2018-05-11

    申请号:CN201610023703.5

    申请日:2016-01-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30/3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撞梁及带有防撞梁的防撞装置,涉及桥梁防护领域,防撞梁包括一外壳所述外壳为中空结构,且所述外壳呈“V”形,所述外壳的内部设置有若干隔舱,所述隔舱内填充有弹性消能结构;所述弹性消能结构包括格构箱,所述格构箱为密闭结构,所述格构箱内填充有弹性材料。本发明的防撞梁在受到船舶撞击时,V形的结构布置可使船舶沿防撞梁表面产生滑移,减少船舶与桥墩的动能交换;每个隔舱内部均填充有弹性消能结构,弹性消能结构具有较好的弹塑性变形能力,在有效延长撞击时间的同时吸收和耗散部分撞击能量,本发明的防撞梁结构稳定,不易损,防撞功能可靠,使用寿命长,适用于风浪作用力大的海洋环境。

    一种防撞梁及带有防撞梁的防撞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5474803U

    公开(公告)日:2016-08-17

    申请号:CN201620034646.6

    申请日:2016-01-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30/3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撞梁及带有防撞梁的防撞装置,涉及桥梁防护领域,防撞梁包括一外壳所述外壳为中空结构,且所述外壳呈“V”形,所述外壳的内部设置有若干隔舱,所述隔舱内填充有弹性消能结构;所述弹性消能结构包括格构箱,所述格构箱为密闭结构,所述格构箱内填充有弹性材料。本实用新型的防撞梁在受到船舶撞击时,V形的结构布置可使船舶沿防撞梁表面产生滑移,减少船舶与桥墩的动能交换;每个隔舱内部均填充有弹性消能结构,弹性消能结构具有较好的弹塑性变形能力,在有效延长撞击时间的同时吸收和耗散部分撞击能量,本实用新型的防撞梁结构稳定,不易损,防撞功能可靠,使用寿命长,适用于风浪作用力大的海洋环境。

    散粒填充型薄壁软体防船撞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8346759U

    公开(公告)日:2019-01-08

    申请号:CN201820556450.2

    申请日:2018-04-1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散粒填充型薄壁软体防船撞装置,包括若干个普通段,所述普通段之间通过连接段固定连接,所述普通段包括第一软体腔和第一保护罩,第一软体腔的内部设有多个软体隔层,所述软体隔层将所述第一软体腔内部分隔为多个第一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内密封填充有散粒体,第一保护罩包覆在所述第一软体腔的外侧,其上、下两侧分别设有用于承受压力破裂的薄层,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压力传递组件。本实用新型,由多个独立的普通段和连接段组成,撞击受损后便于更换、维修,且便于安装、运输,有效降低了成本,实用经济。(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