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农业病虫害取样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20472993U

    公开(公告)日:2024-02-09

    申请号:CN202322085764.2

    申请日:2023-08-0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农业病虫害取样装置,包括手柄、固定安装在手柄上的固定刀片;手柄的一侧开设有滑槽;滑槽内转动安装有丝杆;丝杆的一端与安装在滑槽内的电机连接;移动刀片的一侧固接有螺母块;螺母块与丝杆螺纹连接,且与滑槽滑动连接;固定刀片的一侧刀面上固接有进行病虫害样本夹持的固定弧形板;所述手柄上安装使移动弧形板上下移动的电动伸缩杆;所述电动伸缩杆的上端通过连杆与移动弧形板的外壁连接。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无需手动剪断病害组织,大大降低作业强度,能够对病害组织样品进行夹持,无需人手握持,避免手上的杂菌污染样品。

    一种细菌致病性测定的接种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20364530U

    公开(公告)日:2024-01-19

    申请号:CN202321777275.7

    申请日:2023-07-0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细菌致病性测定的接种装置,包括壳体,该壳体内安装一推板,还包括若干针管,还包括安装于壳体的腔室内且能够沿上下方向往复移动的盖板,盖板的侧壁和壳体的内壁直接形成有缝隙,平整覆盖面向下凸伸设置有触杆,还包括一水平底板,其布置在若干针管的下方,还包括一弹性连接架,其包括相连接的上连接臂和下连接臂且该两者之间形成有供两者产生弹性变形的空间,所述上连接臂的自由端固定连接至所述壳体、所述下连接臂的自由端固定连接至所述水平底板,该装置接种时无需保证待接种部位大致水平,可以确保所有针管都可以有效排液,可以同时适用于叶片和根茎,实用性高。

    一种黑痣菌子囊果提取基因组DNA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586334A

    公开(公告)日:2016-05-18

    申请号:CN201610065875.9

    申请日:2016-01-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黑痣菌子囊果提取基因组DNA的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直接以黑痣菌子囊果为材料,进行DNA提取的方法。在进行DNA提取前,采用裂解液缓冲液处理2次,利用低温下DNA溶解度低的原理去除过多的胶质和多糖,最后加入提取液裂解细胞膜,进行DNA的提取,提取过程中加苯酚-氯仿-异戊醇进行抽提去除多余的蛋白。本方法适用于含有胶质和多糖、蛋白等含量高的较高的真菌材料,此类杂质存在和含量对所抽提到的DNA的产量和质量均无明显的影响,为黑痣菌的后续分子研究提供了保证,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

    一种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根部互作的容器

    公开(公告)号:CN103004516B

    公开(公告)日:2015-05-06

    申请号:CN201310007957.4

    申请日:2013-01-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根部互作的容器,尼龙膜通过中心支柱及塑料条设置在盆体的内部,中心支柱设置在盆体内部的中央位置,塑料条设置在盆体的底部和侧壁上,同时塑料条将盆体的底部和侧壁均匀分割成四份,塑料条上设置有固定尼龙膜边缘的小槽,盆体底部设置有固定中央支柱的凹孔,装配时,只需将中心支柱插入到盆体的凹孔中,并将尼龙膜滴有塑料液的一端插入到塑料条的小槽中即可;该容器有利于防止间作时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根系交叉生长在一起,利于单独分析一种作物根际或根围土壤中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以及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根系互作之间的关系,有利于避免土样采集过程中因采集土样位置的不同而产生的实验误差。

    一种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根部互作的容器

    公开(公告)号:CN103004516A

    公开(公告)日:2013-04-03

    申请号:CN201310007957.4

    申请日:2013-01-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根部互作的容器,尼龙膜通过中心支柱及塑料条设置在盆体的内部,中心支柱设置在盆体内部的中央位置,塑料条设置在盆体的底部和侧壁上,同时塑料条将盆体的底部和侧壁均匀分割成四份,塑料条上设置有固定尼龙膜边缘的小槽,盆体底部设置有固定中央支柱的凹孔,装配时,只需将中心支柱插入到盆体的凹孔中,并将尼龙膜滴有塑料液的一端插入到塑料条的小槽中即可;该容器有利于防止间作时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根系交叉生长在一起,利于单独分析一种作物根际或根围土壤中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以及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根系互作之间的关系,有利于避免土样采集过程中因采集土样位置的不同而产生的实验误差。

    一种防治植物虫害诱捕装置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423037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1690041.8

    申请日:2024-11-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治植物虫害诱捕装置,包括底盘,底盘的下端向下设置有插轴,底盘的上端向上设置有连接轴,连接轴的上端连接有多个逐级向上连接的诱捕筒,每一诱捕筒均包括上端开口的存储筒、下端开口且外套存储筒的诱捕套筒,每一存储筒的下端均设置有连接套筒,每一诱捕套筒于对应存储筒上方的侧壁均开设有诱捕口,每一诱捕口均向内设置有内端开口的引诱通道,每一引诱通道的上部均设置有斜向下设置且与其内端开口连通的活动开口,每一活动开口的上边均转动连接有搭在其边缘的防逃脱薄片,每一存储筒的上端均可拆卸连接有向下伸入其内部的漏斗形进虫通道。本发明能够根据需求同时诱捕多种害虫,并且结构简单成本低,操作简单方便。

    一种用于地下病虫害防控的诱杀施药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9366504A

    公开(公告)日:2025-01-28

    申请号:CN202411809731.0

    申请日:2024-12-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地下病虫害防控的诱杀施药装置,包括下端开口的固定管,与固定管下端连通的基座,固定管内壁的下端安装有静音风扇,固定管内于静音风扇的上方设置有储液筒,储液筒的上端安装有气泵,固定管内于气泵的上方安装有蓄电池及控制面板,固定管外壁的上端设置有控制按钮,基座外壁的下方向内开设有若干呈等间距分布的槽口,基座内壁的上方配合设置有连接架,连接架的上端设置有上端开口的盒体,连接架的下端设置有喷液组件,基座外壁的上方连通有多个呈等间距分布的扩散组件。本发明不仅可以在地下实现对害虫的消杀作用,而且还能通过增加药物的释放范围来提高杀虫效果,同时也能避免造成杀虫药物的浪费。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