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收割机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335773B

    公开(公告)日:2016-08-24

    申请号:CN201410350085.6

    申请日:2014-07-22

    Abstract: 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容易去除堵塞在夹持杆与进给链之间的异物。该联合收割机设置有将处理室(50)的上部罩(50D)向开放侧加力的加力单元、锁定为闭锁状态的第一钩(50G)、以及解除该锁定的驱动器(54),在进给链(12B)的周边部设置使手操作模式开始的模式开关(6B、38C)、以及使发动机(62)停止的停止开关(6D),设置控制装置(85),其在通过模式开关(6B)的操作而使手操作模式处于开始的状态下,在操作了停止开关(6D)的情况下,使发动机(62)自动地停止,并且使来自变速装置(10、300)的输出旋转停止,使驱动器(54)工作而自动地解除由第一钩(50G)对上部罩(50D)的锁定。

    联合收割机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332599B

    公开(公告)日:2019-12-24

    申请号:CN201610532907.1

    申请日:2016-07-0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联合收割机,其课题为以往利用负载传感器的计测因机体姿势等而变化,因此在收割作业中无法测定谷粒容器内的谷物粒重量,即使测定误差也大。该联合收割机设有:变更车体相对于水平面的姿势的姿势变更机构;测定谷粒容器的重量的重量测定装置;以及基于该重量测定装置的测定值计算谷物粒重量的控制装置。控制装置为如下结构:在预定的收割作业模式中,基于车体相对于水平面的姿势修正上述重量测定装置的测定值并计算上述谷物粒重量,在预定的收获量确定模式中,在检测到车体相对于水平面的姿势被设定为预先存储的收获量确定姿势、或者将车体的姿势自动变更为上述收获量确定姿势后,基于上述重量测定装置的测定值计算上述谷物粒重量。

    联合收割机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836536B

    公开(公告)日:2013-05-01

    申请号:CN200910224405.2

    申请日:2009-11-1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联合收割机。提供使收割谷物秆的交接流畅化以提高脱粒作业的效率和精度,并且可容易地进行谷物秆搬送系统的驱动机构的维修的联合收割机。采用的结构是,在将谷物秆供给到脱粒装置(2)的谷物秆供给搬送装置(12)的搬送开始端部的机体内侧部位设置前侧供给搬送装置(13),将与行驶装置(3)的行驶驱动速度同步增减输出旋转速度的收割搬送用无级变速装置(21)的输出旋转传动到收割装置(4)和前侧供给搬送装置(13)上,将收割搬送用无级变速装置(21)安装在齿轮箱(50)的机体内侧的部位,该齿轮箱(50)使发动机(22)的输出旋转分路传动到谷物秆供给搬送装置(12)和收割搬送用无级变速装置(21)上。

    联合收割机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557186B

    公开(公告)日:2017-12-19

    申请号:CN201510711407.X

    申请日:2015-10-28

    Abstract: 本发明为联合收割机,能够准确地测量谷物箱的重量。设置有在谷物箱(7)从维护位置朝向储存位置转动时将谷物箱(7)的前端部引导到重量检测装置(11)上的引导机构(12),在该联合收割机中,重量检测装置(11)设置于在谷物箱(7)位于储存位置的状态下,机体框架(2)的与该谷物箱(7)的底部设置的谷粒运送装置(72)的下方面对的部位,引导机构(12)具有机体侧引导部件(80),该机体侧引导部件(80)使谷物箱(7)的前端部随着谷物箱(7)从维护位置向储存位置侧转动而暂时上升,在谷物箱(7)位于储存位置时使谷物箱(7)的前端部下降,使该谷物箱(7)的底部载置于重量检测装置(11)上。

    联合收割机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557186A

    公开(公告)日:2016-05-11

    申请号:CN201510711407.X

    申请日:2015-10-28

    Abstract: 本发明为联合收割机,能够准确地测量谷物箱的重量。设置有在谷物箱(7)从维护位置朝向储存位置转动时将谷物箱(7)的前端部引导到重量检测装置(11)上的引导机构(12),在该联合收割机中,重量检测装置(11)设置于在谷物箱(7)位于储存位置的状态下,机体框架(2)的与该谷物箱(7)的底部设置的谷粒运送装置(72)的下方面对的部位,引导机构(12)具有机体侧引导部件(80),该机体侧引导部件(80)使谷物箱(7)的前端部随着谷物箱(7)从维护位置向储存位置侧转动而暂时上升,在谷物箱(7)位于储存位置时使谷物箱(7)的前端部下降,使该谷物箱(7)的底部载置于重量检测装置(11)上。

    联合收割机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189934A

    公开(公告)日:2008-06-04

    申请号:CN200710194616.7

    申请日:2007-11-27

    Abstract: 涉及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由稻秸屑等对传动部造成的恶劣影响少,可非常稳定地支撑排出稻秸输送装置,从而不需要特别的加强支撑结构便可廉价地实施。在处理筒(12)上方的空间部配置排出稻秸输送装置(14)的驱动用输入轴(17),并贯通脱粒室(8)的前侧板(25)和后侧板(27)设置输入轴(17)。将锥齿轮箱(19)绕输入轴(17)的轴心(P)转动自如地支撑在后侧板(27)上所安装的轴承箱(20)上。在锥齿轮箱(19)上连结前部排出稻秸支撑臂(38)的基部,在前部排出稻秸支撑臂(38)的前端部连结支撑排出稻秸输送装置(14)的框架(42)。

    联合收割机
    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557187B

    公开(公告)日:2018-06-26

    申请号:CN201510711253.4

    申请日:2015-10-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联合收割机,对谷物箱的形状及水分计和供给装置的配置进行设计,能够准确地测量谷粒所含有的水分。测量被供给到谷物箱(5)内的谷粒的水分的水分计(17)设置在谷物箱(5)的后壁面(18)的后侧,供给装置(16)构成为从形成于谷物箱(5)的前侧上部的供给口(21)朝向水分计(17)排出谷粒,水分计(17)具有:取入部(27),其通过贯穿谷物箱(5)的后壁面(18)的开口部(30)而将谷粒一粒粒地取入到水分计(17)中;一对电极辊(35),其配置于该取入部(27)的延伸到水分计(17)主体内的延伸部分的下方;和沟槽状的引导部件(28),其安装于开口部(30)的前侧,将谷粒向取入部(27)引导。

    联合收割机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335773A

    公开(公告)日:2015-02-11

    申请号:CN201410350085.6

    申请日:2014-07-22

    Abstract: 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容易去除堵塞在夹持杆与进给链之间的异物。该联合收割机设置有将处理室(50)的上部罩(50D)向开放侧加力的加力单元、锁定为闭锁状态的第一钩(50G)、以及解除该锁定的驱动器(54),在进给链(12B)的周边部设置使手操作模式开始的模式开关(6B、38C)、以及使发动机(62)停止的停止开关(6D),设置控制装置(85),其在通过模式开关(6B)的操作而使手操作模式处于开始的状态下,在操作了停止开关(6D)的情况下,使发动机(62)自动地停止,并且使来自变速装置(10、300)的输出旋转停止,使驱动器(54)工作而自动地解除由第一钩(50G)对上部罩(50D)的锁定。

    联合收割机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836536A

    公开(公告)日:2010-09-22

    申请号:CN200910224405.2

    申请日:2009-11-1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联合收割机。提供使收割谷物秆的交接流畅化以提高脱粒作业的效率和精度,并且可容易地进行谷物秆搬送系统的驱动机构的维修的联合收割机。采用的结构是,在将谷物秆供给到脱粒装置(2)的谷物秆供给搬送装置(12)的搬送开始端部的机体内侧部位设置前侧供给搬送装置(13),将与行驶装置(3)的行驶驱动速度同步增减输出旋转速度的收割搬送用无级变速装置(21)的输出旋转传动到收割装置(4)和前侧供给搬送装置(13)上,将收割搬送用无级变速装置(21)安装在齿轮箱(50)的机体内侧的部位,该齿轮箱(50)使发动机(22)的输出旋转分路传动到谷物秆供给搬送装置(12)和收割搬送用无级变速装置(21)上。

    脱谷装置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253833A

    公开(公告)日:2008-09-03

    申请号:CN200710196094.4

    申请日:2007-12-0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脱谷装置。本发明通过在颖壳筛的分选路径中设置规定的落差而实现分选性能的提高。将第二颖壳筛(33)的前端部设置在比第一颖壳筛(31)的后端部更低的位置上,形成第一阶梯差(A)。另外,将第三颖壳筛(34)的前端部设置在比第二颖壳筛(33)的后端部更低的位置上,形成第二阶梯差(B)。而且,形成朝向第一阶梯差(A)及第二阶梯差(B)送风的送风路径。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