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硅单晶基板和碳化硅外延基板

    公开(公告)号:CN109943885A

    公开(公告)日:2019-06-28

    申请号:CN201910145535.0

    申请日:2015-12-1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碳化硅单晶基板和碳化硅外延基板。一种碳化硅单晶基板,其中,所述碳化硅单晶基板具有100mm以上的直径,所述碳化硅单晶基板具有1×1017cm-3以下的氧浓度,所述碳化硅单晶基板具有2×104cm-2以下的位错密度,且所述碳化硅单晶基板具有2.0%以下的堆垛层错面积比率。一种晶体生长装置(50),其包含:腔室(20),所述腔室(20)包含进气口(21)、排气口(22)、焊接部、和被构造成能够用水冷却至少包括所述焊接部的部分的水冷部;与所述排气口(22)连接的排气泵(30);配置在所述排气口(22)与所述排气泵(30)之间的露点仪(40),并且所述露点仪(40)被构造成能够测定通过所述排气口(22)的气体的露点。

    碳化硅基板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8026664A

    公开(公告)日:2018-05-11

    申请号:CN201680056320.6

    申请日:2016-10-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化硅基板,其多数载流子密度为1×1017cm‑3以上,使得在除了自主表面的外周起算的距离为5mm以内的区域之外的区域中,通过μ‑PCD分析得到的少数载流子寿命的标准偏差为0.7ns以下。

    制造单晶的方法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414349A

    公开(公告)日:2012-04-11

    申请号:CN201080019023.7

    申请日:2010-11-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30B29/36 C30B23/0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制造单晶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准备具有前表面和背表面的晶种(11);提高所述晶种(11)的所述背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在所述晶种(11)的所述背表面上形成含碳的涂膜;在所述涂膜与支持台(41)之间具有胶粘剂的情况下使所述涂膜与支持台(41)相互接触;将所述胶粘剂固化以将所述晶种(11)固定到所述支持台(41)上;在所述晶种(11)上生长单晶(52);其中在实施所述生长之前,通过对所述涂膜进行碳化来形成碳膜(22)。

    制造半导体衬底的方法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388434A

    公开(公告)日:2012-03-21

    申请号:CN201080016149.9

    申请日:2010-09-2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1/324 H01L21/67109 H01L21/67115 H01L29/1608

    Abstract: 加热多个碳化硅衬底(10)和支撑部(30)。将第一辐射平面(RP1)的温度设定成第一温度,在垂直于一个平面(PL1)并且远离所述支撑部(30)的方向上从所述多个碳化硅衬底(10)延伸的第一空间中,所述第一辐射平面(RP1)面对所述多个碳化硅衬底(10)。将第二辐射平面(RP2)的温度设定成高于所述第一温度的第二温度,在垂直于一个平面(PL1)并且远离所述多个碳化硅衬底(10)的方向上从所述支撑部(30)延伸的第二空间中,所述第二辐射平面(PR2)面对所述支撑部(30)。将第三辐射平面(RP3)的温度设定成低于所述第二温度的第三温度,沿着一个平面(PL1)从所述多个碳化硅衬底(10)之间的间隙(GP)延伸的第三空间中,所述第三辐射平面(RP3)面对所述多个碳化硅衬底(10)。

    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171828A

    公开(公告)日:2011-08-31

    申请号:CN201080002822.3

    申请日:2010-03-23

    Abstract: 一种能够通过减小沟道迁移率而减小导通电阻的IGBT,包括:n型衬底(11),所述衬底(11)由SiC制成,并且其主表面(11A)相对于{0001}的面取向具有不小于50°且不大于65°的偏离角p型击穿电压保持层(13),其由SiC制成,并且形成在衬底(11)的主表面(11A)上n型阱区(14),其形成为包括击穿电压保持层(13)的第二主表面(13B)发射区(15),其形成在阱区(14)中,以包括第二主表面(13B),并且包括比击穿电压保持层(13)的浓度更高的浓度的p型杂质;栅极氧化物膜(17),其形成在击穿电压保持层(13)上;以及栅电极(19),其形成在栅极氧化物膜(17)上。在包括阱区(14)和栅极氧化物膜(17)之间的界面的区域中,形成高浓度氮化物区域(22),以具有比阱区(14)和栅极氧化物膜(17)的氮浓度更高的氮浓度。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