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城市园林景观灌溉的水质净化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390293A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411820889.8

    申请日:2024-12-1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城市园林景观灌溉的水质净化装置及方法,该水质净化装置包括离子交换系统,离子交换系统包括:离子交换罐体,离子交换罐体内按设定停留时间停留待净化的灌溉水;强酸性聚合填料,强酸性聚合填料设置在离子交换罐体内,强酸性聚合填料的强酸性的反应基能够与灌溉水中的盐分离子进行离子交换反应,以使灌溉水中的盐分离子的去除率随设定停留时间的长短而变化;对于灌溉水中的盐分离子去除率可以人为控制,使灌溉水中的盐分含量能向植物提供微量必需营养元素,对于植物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达到维持土壤健康、植物正常生长的目的。

    一种菌藻协同固碳脱氮系统及处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119827A

    公开(公告)日:2023-05-16

    申请号:CN202211591478.7

    申请日:2022-12-1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菌藻协同固碳脱氮系统及处理方法。该系统包括水体输入装置、微藻水质净化装置、反硝化脱氮装置和除磷装置;水体输入装置通过连续流进水管与微藻水质净化装置的进水口连接;反硝化脱氮装置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第一进水口、微藻分解填料层、生物脱氮填料层和第一出水口;微藻水质净化装置的出水口与第一进水口连接;除磷装置的底部设置有第二进水口,上部设置有第二出水口;第一出水口与第二进水口连接;第二出水口与水环境连接。本发明通过微藻生物技术实现水体净化和碳减排,并以微藻为碳源提升反硝菌的生物脱氮性能,使再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提升到有效保障。

    一种水体内源污染修复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604973A

    公开(公告)日:2022-06-10

    申请号:CN202210199651.2

    申请日:2022-03-01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水污染处理领域,公开了一种水体内源污染修复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对需要进行修复的水体进行抽水处理使水体水位为0.5‑10cm;按水流流向,将经抽水处理后的水体均分为三个种植区;将经过消毒处理的三种沉水植物组合的扦插苗根系分别对应种植在三个种植区的清淤底泥中;且在种植前,对水流流向最上游的种植区的沉水植物组合蘸施A菌剂;在种植后,向水流流向最上游的种植区的水体中投加B菌剂,并恢复水体水位至所述抽水处理前的高度;将菌藻混合液与海藻酸钠溶液混合并凝固成形,得到菌藻接种物,并投加至所述水流流向最上游的种植区。本发明提出了“植‑菌‑藻”的内源污染生态阻断及底泥修复方法,可以实现对水体的治理和预防。

    景观水体藻类去除方法和系统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390292A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411820877.5

    申请日:2024-12-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景观水体藻类去除方法和系统,该方法包括:S1、使用微滤机分离藻水为浓液和稀液,浓液的藻类粒径大于稀液,S2、将稀液进行混凝和/或气浮除杂得到清液和废液,S3、将清液进行紫外辐射消杀,S4、将浓液和/或废液排入湿地进行生态处理,优选的,使用生物混凝剂进行清液混凝处理,更优选的,生物混凝剂为水溶性壳聚糖类生物混凝剂,该景观水体藻类去除方法通过微滤机物理分离浓液和稀液,针对不同藻体粒径分类处理,减少混凝、气浮和灭藻消杀的成本,且水溶性壳聚糖类生物混凝剂无毒易讲解,自身带阳离子基团,易于藻颗粒表面的负电荷发生电中和,促使其快速脱稳沉降,实现对水体藻类的安全去除,简单高效易于实施。

    一种水体内源污染修复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604973B

    公开(公告)日:2023-04-28

    申请号:CN202210199651.2

    申请日:2022-03-01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水污染处理领域,公开了一种水体内源污染修复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对需要进行修复的水体进行抽水处理使水体水位为0.5‑10cm;按水流流向,将经抽水处理后的水体均分为三个种植区;将经过消毒处理的三种沉水植物组合的扦插苗根系分别对应种植在三个种植区的清淤底泥中;且在种植前,对水流流向最上游的种植区的沉水植物组合蘸施A菌剂;在种植后,向水流流向最上游的种植区的水体中投加B菌剂,并恢复水体水位至所述抽水处理前的高度;将菌藻混合液与海藻酸钠溶液混合并凝固成形,得到菌藻接种物,并投加至所述水流流向最上游的种植区。本发明提出了“植‑菌‑藻”的内源污染生态阻断及底泥修复方法,可以实现对水体的治理和预防。

    一种利用植物、菌和藻耦合脱氮净化水体的系统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458947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577456.8

    申请日:2024-05-1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水体脱氮和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利用植物、菌和藻耦合脱氮净化水体的系统和方法。所述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水管、微藻生长池、藻菌液池、进水植物池、主反应池和出水池;所述进水植物池、主反应池和出水池各自独立的设置有带有脱氮菌的植物;所述主反应池包括依次连接的消氧池、兼性厌氧池和缺氧池;所述主反应池还设置有菌液回流管,所述菌液回流管与所述藻菌液池的进口连接。本发明实现了自然可持续供给碳源,其本发明的系统和方法运行稳定、可靠性高,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

    一种菌藻协同固碳脱氮系统及处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119827B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211591478.7

    申请日:2022-12-1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菌藻协同固碳脱氮系统及处理方法。该系统包括水体输入装置、微藻水质净化装置、反硝化脱氮装置和除磷装置;水体输入装置通过连续流进水管与微藻水质净化装置的进水口连接;反硝化脱氮装置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第一进水口、微藻分解填料层、生物脱氮填料层和第一出水口;微藻水质净化装置的出水口与第一进水口连接;除磷装置的底部设置有第二进水口,上部设置有第二出水口;第一出水口与第二进水口连接;第二出水口与水环境连接。本发明通过微藻生物技术实现水体净化和碳减排,并以微藻为碳源提升反硝菌的生物脱氮性能,使再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提升到有效保障。

    一种带有自动调节功能的河道水体修复微藻培养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7701371A

    公开(公告)日:2024-03-15

    申请号:CN202311752293.4

    申请日:2023-12-1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带有自动调节功能的河道水体修复微藻培养装置,涉及微藻培养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支架;多个第一桶体,多个第一桶体设置在支架上,多个第一桶体的内部用于设置微藻细胞;培养液过滤补给系统,培养液过滤补给系统的输入端用于设置在预处理的培养液中,培养液过滤补给系统与多个第一桶体连通;气体供给设备,气体供给设备与多个第一桶体连通,气体供给设备用于供给二氧化碳,过培养液过滤补给系统和气体供给设备能够实现补液和补气的目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培养液过滤补给系统能够对培养液实现过滤,保证培养液的纯净度,避免培养液出现有害菌而导致微藻培养失败。

    可控温的序批式反应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9940594U

    公开(公告)日:2020-01-14

    申请号:CN201920746548.9

    申请日:2019-05-2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控温的序批式反应装置,包括:反应器本体、底座、恒温控制单元;反应器本体设置在底座上;反应器本体底部设置有曝气单元,反应器本体外周面上设置有水浴层,反应器本体内设置有搅拌装置;恒温控制单元分别与水浴层的进水口和出水口通过连接水管相连接;恒温控制单元包括控制器、温度传感器、时控开关、加热器和制冷器;恒温控制单元还包括循环水控制单元,时控开关分别与搅拌装置、控制器相连接;控制器分别与加热器和制冷器控制连接。其具有结构设计合理、操作及使用便捷,能够克服普通序批式反应装置反应温度范围较窄、温度控制不够理想等问题,还能够满足在不同温度下进行污水处理工艺开发、模拟和验证等需求。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