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150943A
公开(公告)日:2023-12-01
申请号:CN202310690896.X
申请日:2023-06-12
Applicant: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IPC: G06F30/28 , G06F17/11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射程分离的整流罩落点精确控制方法;建立火箭飞行时主动段和被动段动力学模型、建立二级偏航程序角设计模型;根据所述主动段动力学模型,得到射程抛罩模型;根据被动段动力学模型、二级偏航程序角设计模型和射程抛罩模型,计算整流罩落点;根据所述整流罩落点的环境情况,对所述整流罩落点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整流罩落点。通过控制方法改进,实现落区面积的有效缩减;通过弹道优化方法改进,解决落区要求与轨道要求间的突出矛盾;通过打靶方法改进,实现对落区数据的精细化分析与设计;通过历史子样分析,实现对落区设计改进方案的例证和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07871046B
公开(公告)日:2021-07-13
申请号:CN201711157136.3
申请日:2017-11-20
Applicant: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IPC: G06F30/20 , G06F119/14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温推进剂贮箱内喷雾掺混的仿真计算方法,属于航天运输总体设计领域,背景为低温推进剂长时间在轨蒸发量控制,主要涉及到采用喷雾掺混方式下低温推进剂长时间在轨贮箱压力控制的仿真方法。本发明对于喷雾和两相流的计算采用离散相结合VOF方法,建立了对低温推进剂贮箱内喷雾掺混的计算流体力学仿真模型,该方法得到的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相较于简单的集总参数模型,可实现对贮箱内流体形态、温度变化、换热趋势的预测;通过本发明的方法,可以对不同流量、流速、喷注温度下的掺混进行仿真设计,优化喷雾掺混方案对长时间在轨低温推进剂贮箱压力的能力,为工程实现长时间在轨蒸发量控制技术作出贡献。
-
公开(公告)号:CN119356067A
公开(公告)日:2025-01-24
申请号:CN202411211941.X
申请日:2024-08-30
Applicant: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Inventor: 戚佳艺 , 高晨 , 王之平 , 岳梦云 , 张远东 , 张恒 , 彭越 , 袁伟 , 田甜 , 陈士强 , 于建新 , 侯杰然 , 虞洋 , 徐文晓 , 周昊 , 李奇 , 胥新宇 , 殷笑尘 , 岳玮 , 王芳 , 王铭瑶 , 卢頔 , 王虹力 , 夏一蕃 , 胡静涵 , 曾元圆
IPC: G05B9/0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云平台可远程支持的火箭测试发射控制系统,包括:后端远程测试模块、远程测试网络和前端远程测试模块;其中,后端远程测试模块和前端远程测试模块之间通过远程测试网络实现通信和数据交互;前端远程测试模块将收集到的发射场、车间的各项测试数据通过远程测试网络传输给后端远程测试模块;后端远程测试模块通过远程测试网络实现与各地运载火箭测发控设备、岗位人员的通信和数据交互,实现火箭发射全过程的远程辅助测试、综合管理和远程指挥。通过本发明解决了传统火箭测试发射模式效率较低,无法实现前后方协同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850110A
公开(公告)日:2025-04-18
申请号:CN202411708568.9
申请日:2024-11-27
Applicant: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IPC: G06Q10/10 , G06Q10/0631 , G06Q50/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手持终端的运载火箭测发流程精细化信息管控系统,包括决策区、设计管控区和测发执行区。从将文件转化为数据信息传递角度出发,采用新的流程管控设计方法和理念,开展运载火箭发射场流程信息管控设计,通过模块化方法按照发射场流程运行模式,建立不同专业系统的分层管控架构,构建精细化管控中信息传递管理模式,实现流程管控中统一化管理和模板化流程方案设计,将上述设计方案落实到手持终端中。各级之间通过手持终端完成流程设计工作和结果及状态检查确认,实现对运载火箭在发射场工作流程信息的精细化管控,提高运载火箭发射任务的测发执行效率和可靠性,实现高质量完成发射任务。
-
公开(公告)号:CN117634024A
公开(公告)日:2024-03-01
申请号:CN202311533124.1
申请日:2023-11-16
Applicant: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IPC: G06F30/15 , G06F30/27 , G06F119/14 , G06F111/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分离安全性设计的一箭多星布局方法及系统,包括:获取星箭分离时刻入轨姿态偏差,设置初始分离状态;设置在初始分离状态下的M组各卫星相对于箭体的质心坐标以及各卫星的分离能源,完成种群初始化;以两颗卫星在分离后半个周期到五个周期内最小的远场距离、分离后各卫星的姿态角速度总和为优化指标建立适应度函数;计算每个粒子的适应度函数值;更新个体极值和全局极值;更新粒子速度和粒子位置;满足预设结束条件时输出一箭多星布局优化结果。本发明解决了一箭多星任务随着分离体数量增加,由结构布局与远场分离耦合带来的布局难题,通过在结构布局初始即考虑远场安全性预示,对结构布局提出指导,提高结构总体设计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1207008A
公开(公告)日:2020-05-29
申请号:CN202010108814.2
申请日:2020-02-2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航空航天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推进剂交叉输送管路内剩余推进剂排放装置及方法,其中装置包括:助推级燃料管路上连接有第一支路,芯级燃料管路上连接有第二支路,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通过燃料连接分离装置相连,助推级氧化剂管路上连接有第三支路,芯级氧化剂管路上连接有第四支路,第三支路和第四支路通过氧化剂连接分离装置相连;第一支路上设有燃料排放管路,第三支路上设有氧化剂排放管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推进剂交叉输送管路内剩余推进剂排放装置及方法,设置燃料排放管路和氧化剂排放管路,先对管路中剩余的燃料和氧化剂进行排放,然后再分离助推级,使连接分离装置在干工况下进行解锁分离,提高了输送管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07871046A
公开(公告)日:2018-04-03
申请号:CN201711157136.3
申请日:2017-11-20
Applicant: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IPC: G06F17/5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17/5009 , G06F2217/78 , G06F2217/8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温推进剂贮箱内喷雾掺混的仿真计算方法,属于航天运输总体设计领域,背景为低温推进剂长时间在轨蒸发量控制,主要涉及到采用喷雾掺混方式下低温推进剂长时间在轨贮箱压力控制的仿真方法。本发明对于喷雾和两相流的计算采用离散相结合VOF方法,建立了对低温推进剂贮箱内喷雾掺混的计算流体力学仿真模型,该方法得到的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相较于简单的集总参数模型,可实现对贮箱内流体形态、温度变化、换热趋势的预测;通过本发明的方法,可以对不同流量、流速、喷注温度下的掺混进行仿真设计,优化喷雾掺混方案对长时间在轨低温推进剂贮箱压力的能力,为工程实现长时间在轨蒸发量控制技术作出贡献。
-
公开(公告)号:CN119249820A
公开(公告)日:2025-01-03
申请号:CN202411371819.9
申请日:2024-09-29
Applicant: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IPC: G06F30/23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火箭脉动压力载荷时域设计方法,属于航天系统技术领域;对运载火箭的缩比模型进行风洞试验,确定动脉压力的分布规律;根据运载火箭的实际飞行情况,选取外力辨识振动测点;对外力辨识振动测点采集的振动数据进行预处理,获得振动遥测时域数据;获取运载火箭单发次的时域外力频谱图;重复上述步骤m‑1次,获得运载火箭m发次的时域外力频谱图包络,即运载火箭外力模型的时域曲线;m为不小于5的正整数;根据运载火箭外力模型的时域曲线和运载火箭的缩比模型,获取火箭的脉动压力载荷;本发明通过高精度动力学模型瞬态响应分析,获取脉动压力弹性载荷的时域计算方法,实现了对火箭飞行横向弹性载荷的有效减载。
-
公开(公告)号:CN119670369A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411674656.1
申请日:2024-11-21
Applicant: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IPC: G06F30/20 , G06F30/28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故障下姿控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包括明确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的建模假设;建立建模使用的坐标系;获取火箭构型参数及发动机相关参数;建立箭上三类结构的位移和加速度描述;建立刚体平动方程、刚体转动方程、箭体弹性振动方程、推进剂晃动方程、敏感元件测量方程;汇总以上建立的五种方程,形成非线性动力学方程组;进行非线性动力学方程组在标称重构弹道基础上的小扰动线性化展开,获得适用于控制器设计和稳定性分析的线性化小偏差方程组。本发明实现了对推力下降故障影响全面考虑,模型可用于开展故障下较精确的动响应分析和重构方案设计。
-
公开(公告)号:CN211777744U
公开(公告)日:2020-10-27
申请号:CN202020197376.7
申请日:2020-02-2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航空航天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推进剂交叉输送管路内剩余推进剂排放装置,包括:助推级燃料管路上连接有第一支路,芯级燃料管路上连接有第二支路,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通过燃料连接分离装置相连,助推级氧化剂管路上连接有第三支路,芯级氧化剂管路上连接有第四支路,第三支路和第四支路通过氧化剂连接分离装置相连;第一支路上设有燃料排放管路,第三支路上设有氧化剂排放管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推进剂交叉输送管路内剩余推进剂排放装置,设置燃料排放管路和氧化剂排放管路,先对管路中剩余的燃料和氧化剂进行排放,然后再分离助推级,使连接分离装置在干工况下进行解锁分离,提高了输送管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