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双向梯级微结构相变冷却器及相变换热强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241143B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210829438.5

    申请日:2022-07-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属于高性能芯片冷却技术领域的一种基于双向梯级微结构相变冷却器及相变换热强化方法。冷却器包括下层微通道板和上层盖板;下层微通道板上设置交替布置的辐射状微通道和双向梯级微柱群;上层盖板设置工质入口和出口。芯片产生的热量经下层微通道板传递给冷却工质,工质吸收热量并在微柱区域发生核态沸腾,核化汽泡在梯级微柱间隙导致的界面张力差驱使下进入微通道,微通道内的液相在毛细效应下被吸入微柱区域,使下层微通道板上形成气液分离流动;微柱区域排出的汽泡增大微通道的截面含气率,促进微通道流型向高效对流蒸发传热的环状流转变。微柱区域核态沸腾及微通道内对流蒸发效应的共同作用实现冷却器的高效换热,应用前景广阔。

    一种提高氢气长管拖车在加氢站卸气率的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704275A

    公开(公告)日:2024-03-15

    申请号:CN202410100298.7

    申请日:2024-01-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提高氢气长管拖车在加氢站卸气率的系统及方法,装置包括:固态储氢罐充氢组件前端进气口连接卸气柱的出口总管,后端出气口与固态储氢罐组件的充氢口连接;固态储氢罐组件放氢口经固态储氢罐放氢组件与氢气压缩机的进气口连接;加热、冷却水循环系统分别连接固态储氢罐组件;控制装置,分别与固态储氢罐充氢组件、加热、冷却水循环系统和固态储氢罐放氢组件电气连接,能在氢气长管拖车经卸气软管、卸气柱和固态储氢罐充氢组件向固态储氢罐组件卸气过程中,协同控制固态储氢罐充氢组件、加热、冷却水循环系统调控固态储氢罐组件内处于最佳充、放氢温度。该系统能在不显著增加占地面积前提下,提高氢气长管拖车卸气率、降低运氢成本。

    一种天然气管道掺氢比例调控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231933A

    公开(公告)日:2023-12-15

    申请号:CN202311117082.3

    申请日:2023-08-31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天然气管道掺氢比例调控方法及系统,包括:获取当前管路中天然气流量、氢气流量、混合气体中氢气浓度,以及掺氢天然气的目标比例并进行预处理;将预处理后的数据输入至训练好的BP神经网络,得到PID控制参数;根据所得到的PID控制参数结合Smith补偿原理进行PID调节,对氢气流量进行控制;基于BP神经网络和Smith补偿原理的PID算法,弥补BP神经网络训练数据和计算资源的不足,提高控制性能和稳定性,实现精准控制混合后天然气和氢气比例的目标。

    一种新型泵-热协同增压的液氢加氢站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468109B

    公开(公告)日:2023-11-03

    申请号:CN202211107875.2

    申请日:2022-09-1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泵‑热协同增压的液氢加氢站系统,包括站用液氢储罐、液氢泵、电加热器、热压罐、中压储氢罐、高压储氢罐、预热器和氢气分配器,站用液氢储罐通过管道与液氢泵连接,液氢泵通过管道连接到通过管道并行连接的热压罐、中压储氢罐、高压储氢罐,并行连接的热压罐、中压储氢罐、高压储氢罐通过管道与预热器进行连接,预热器通过管道与氢气分配器进行连接。本发明中,利用定容升温实现热压罐内液氢汽化增压,同时利用低压液氢泵将液氢循环注入热压罐,以此实现液氢循环汽化增压从而源源不断为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注;相比传统液氢加压汽化技术,此系统降低了液氢泵出口压力,拥有能耗低、初始成本投入小等优点。

    一种临氢环境中非金属管材热氧老化性能实验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908080A

    公开(公告)日:2023-10-20

    申请号:CN202310877746.X

    申请日:2023-07-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临氢环境中非金属管材热氧老化性能实验系统及方法,所述系统包括老化箱,所述老化箱内设置有密封夹具,所述密封夹具用于夹持待测非金属管材;所述待测非金属管材的一端通过输气管道连接至老化箱外,并经过加热器、减压阀与氮气瓶、氢气或掺氢天然气瓶分别连接,待测非金属管材的另一端通过输气管道连接至老化箱外,并于大气相连通;本发明能够同时进行研究多种非金属材料在临氢环境中老化性能的热氧老化实验,可在相同环境下同时对多种非金属管道材料进行热氧老化实验研究,也可在相同环境中对同一种非金属管道材料同时进行多次平行实验以减少实验时间和降低实验误差。

    水冷与分布式近端节能风冷相结合的冷却机柜

    公开(公告)号:CN116867235A

    公开(公告)日:2023-10-10

    申请号:CN202310890655.X

    申请日:2023-07-1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冷与分布式近端节能风冷相结合的冷却机柜,涉及冷却设备技术领域,以解决现有水冷技术中通过管路将冷却工质直接贴合于发热元器件上的冷板冷却时,存在工质泄露安全隐患以及增加了管路系统的复杂性的技术问题。该装置包括柜体、冷水机组以及触发装置,其中,柜体内形成两个以上放置位,冷水机组包括两个以上分布式送冷风单元,每个放置位分别对应一送冷风单元;送冷风单元包括冷水盘管和风扇,放置位上的隔板上形成有触发装置,当将单体设备放置在放置位的隔板上时,触发装置启动以使风扇转动将冷水盘管的冷量引向该放置位上的单体设备。本发明用于实现水冷与分布式近端送风相结合的高效冷却以及实现向单体设备节能送风。

    一种用于小尺寸热化学储能颗粒的应变应力测量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6818614A

    公开(公告)日:2023-09-29

    申请号:CN202310862758.5

    申请日:2023-07-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小尺寸热化学储能颗粒的应变应力测量系统,由干燥热化学储能颗粒部分、加热热化学储能颗粒部分、热化学储能颗粒应变应力测量部分组成。干燥热化学储能颗粒部分包括气瓶、流量计、泵、石英管以及气体回收装置;加热热化学储能颗粒部分包括聚光型太阳能模拟器与石英管;热化学储能颗粒应变应力测量部分包括三台高速相机、工作站以及高速相机同步触发器。本发明在加热前对颗粒进行干燥避免了高温下颗粒中液体蒸发导致的颗粒破碎,同时采用聚光型太阳能模拟器作为热源获得与实际工况匹配的加热温度,可准确测量粒径不小于0.5mm的小尺寸热化学储能颗粒在高温下的应变和应力,指导高性能热化学储能颗粒的制备。

    基于应力笼效应的多级暂堵压裂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6717225A

    公开(公告)日:2023-09-08

    申请号:CN202310816637.7

    申请日:2023-07-0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基于应力笼效应的多级暂堵压裂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应用于石油天然气开采技术领域,包括:通过在主裂缝上获取应力薄弱位置来确定封堵点,通过计算在主应力最小的位置生成分支转向裂缝需要增加的缝内净压力确定暂堵转向液用量,通过对主裂缝中应力最薄弱位置进行封堵,形成人工遮挡层,阻止后续流体压力向前传递,由此改变在此位置附近的地应力场,从而在该薄弱位置附近形成附加的诱导应力场,产生应力笼效应,实现直井形成多级暂堵分支裂缝;克服了传统的单纯提高用液量和施工排量来扩大液体波及范围,难以形成复杂裂缝的问题。

    一种二维两相界面水平分段线性重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362157A

    公开(公告)日:2023-06-30

    申请号:CN202310309132.1

    申请日:2023-03-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属于两相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二维两相界面水平分段线性重构方法:根据主相体积分数初步计算界面方向,据此建立局部坐标系,保证主相处于界面下方;设置界面方程的初始截距,获得初始界面方程;采用一系列的分段水平面逼近相界面,并采用界面方程计算水平面高度,统计主相体积分数;根据统计结果与真实结果之间的差异迭代获得界面方程,完成第一次界面重构;基于重构界面,采用几何方法计算LS函数,并利用LS函数重新计算界面方向,然后重复上述过程,实现准确的界面重构。本专利在局部坐标系下获得唯一界面,并通过四则运算实现VOF方程求解,大幅度降低界面重构难度,为两相问题数值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一种预测暂堵剂对裂缝封堵能力的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6124596B

    公开(公告)日:2023-06-20

    申请号:CN202310422865.6

    申请日:2023-04-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预测暂堵剂对裂缝封堵能力的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应用于石油天然气开采技术领域,包括:通过实验计算岩心的平面弹性模量,再获取试件的力载荷的最大值,通过力载荷的最大值计算出岩石断裂韧性,制造人工裂缝模型并放置在岩心夹持器,通过选取暂堵剂配制暂堵转向液,通过将暂堵转向液注入到人工裂缝中,从而计算暂堵裂缝的表观断裂韧性,最后基于上述计算出的岩石断裂韧性、岩心的平面弹性模量计算暂堵裂缝的破裂压力,本申请通过上述的方法,给出了标准的破裂压力计算方法,整个过程中仅通过少量试验结果加理论计算就可得出,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纯粹通过试验装置得到破裂压力,简化了现有技术的实验流程,降低了时长以及成本。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