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363099A
公开(公告)日:2009-02-11
申请号:CN200810119823.0
申请日:2008-09-11
Abstract: 一种抗拉强度1000MPa级冷轧双相钢板及制备方法,属于高强度冷轧双相钢技术领域。钢板化学成分质量百分比为:C:0.14%~0.21%,Si:0.40%~0.90%,Mn:1.5%~2.1%,Nb:0.01%~0.05%,P:<0.02%,S:<0.01%,余量为铁及不可避免杂质。其制造方法,钢坯按常规热轧、酸洗、冷轧,连续退火,退火温度是760~820℃,保温时间是70~120s,快冷速度是40~50℃/s,时效温度是240~320℃,时效时间是180~300s。优点在于,抗拉强度高、屈强比低、初始加工硬化速率高、无屈服延伸避免成形后零件表面起皱等。具有细晶粒铁素体与马氏体双相组织,其中:马氏体体积分数为30%~40%,铁素体平均晶粒尺寸为2μm。
-
公开(公告)号:CN111069309B
公开(公告)日:2021-04-06
申请号:CN201911264197.9
申请日:2019-12-10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轧钢生产冷却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提高贝氏体钢轧后冷却温度精度的方法,主要应用在中厚板生产线上。具体工艺过程是:精轧完后厚度范围6~80mm的钢板,由传输辊道输送到轧后冷却区域,将温度720~900℃的钢板快速冷却至250~600℃,冷却完成后钢板通过矫直机输送至冷床。本发明采用贝氏体钢高、中、低温冷却过程变换热系数方法,解决传统单一换热系数精度差问题。本发明采用静态模型表按水温分区方法,换热系数实时适应水温及季节变化解决命中速度慢的问题。本发明采用前馈动态模型引入开冷温度波动提前修正换热系数方法,解决轧制温度波动对冷却精度的影响。采用本发明,贝氏体钢轧后冷却模型控制温度精度98%命中±10℃,不受季节影响直接或第二块命中。
-
公开(公告)号:CN111069307A
公开(公告)日:2020-04-28
申请号:CN201911252672.0
申请日:2019-12-09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适应多工艺的中厚板中间冷却方法,属于轧钢生产控轧控冷技术领域,主要应用于中厚板生产线上。具体工艺过程是:粗轧完后厚度范围60~180mm的中间坯,由传输辊道输送进入中间冷却区域将温度980~1080℃快速冷却至840~950℃,冷却完后中间坯由传输辊道输送至精轧机;或精轧完后厚度范围6~100mm的钢板,由传输辊道输送进入中间冷却区域将温度700~950℃的钢板快速冷却至250~750℃,冷却完后钢板通过精轧机输送至矫直。本发明通过合理中间冷却区长布置实现厚中间坯完全限制冷却区内摆动冷却代替通过式摆动冷却,同时又可以实现轧后冷却。本发明解决了受粗精轧间距离较短限制无法实现传统中间冷却工艺的问题,同时解决了粗精轧间产能匹配及精轧机故障情况下的生产组织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0343916A
公开(公告)日:2019-10-18
申请号:CN201910765626.4
申请日:2019-08-19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适用于流变压铸的高导热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和成形工艺,该铝合金成分的质量百分比为:Si 6.5~8.0%,Fe 0.2~0.8%,Mg 0~0.2wt.%,Cu 0~0.2%,Sr 0.005~0.04%,B 0.03~0.05%,RE 0.01~0.03%,其余为Al和不可避免杂质;将该铝合金在480~510℃温度下固溶处理4~9h后水淬,在190~220℃温度下时效处理10~16h后随炉冷却。本发明铝合金不仅导热系数高、力学性能好、且流变压铸成形温度窗口宽,适用于流变压铸成形高品质高导热铝合金铸件,是大型薄壁复杂结构件,如通信基站散热壳体、新能源汽车3电结构件壳体、电子设备壳体。
-
公开(公告)号:CN110153198A
公开(公告)日:2019-08-23
申请号:CN201910420754.5
申请日:2019-05-20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IPC: B21B37/7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等规格棒材的控制轧制方法,属于材料加工工程技术。棒材中间坯 的轧件在机组间辊道传送过程中,在轧线辊道上方区域加入一种多工位的旋转冷却机构,通过提起后旋转再将中间坯回置到轧线辊道的方式,使轧件在运动中旋转,均匀冷却至所需温度,进而在后续机组实现控制轧制。本发明旋转式冷却机构可与中间坯水冷配合使用,可单独使用;设备结构紧凑,无需增加额外场地,无需增加车间长度;棒材组织均匀,表面与中心组织晶粒度相差
-
公开(公告)号:CN107185968A
公开(公告)日:2017-09-22
申请号:CN201710473919.6
申请日:2017-06-21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1B37/74 , B21B1/16 , B21B15/0007 , B21B45/0203
Abstract: 一种优特钢棒材控轧控冷方法,属于轧钢生产控轧控冷却技术领域。具体工艺过程是:规格为Φ12‑70mm的棒材控轧控冷采用“短冷却‑Ⅰ段短温度回复‑短冷却‑Ⅱ段长温度回复‑短冷却”间断冷却、温度回复循环控制工艺。短冷却采用水冷却方式,Ⅰ段控制冷却、Ⅱ段控制冷却、Ⅲ段控制冷却均采用短冷却方式,冷却器长度为500‑1000mm。冷却水压力为0.5~1.5MPa,温度回复采用空气冷却方式,Ⅰ段短温度回复长度1000‑1800mm,Ⅱ段长温度回复长度2400‑3600mm。本发明在满足棒材机械性能基础上,解决了传统控轧控冷工艺中表层出现较深淬火层的难题,有效避免了表层淬火马氏体组织出现,实现组织类型控制,同时保证了表层及心部温度较好的均匀性,表层及心部温差≤50℃。
-
公开(公告)号:CN105642853A
公开(公告)日:2016-06-08
申请号:CN201610057001.9
申请日:2016-01-28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IPC: B22D11/12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2D11/1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金属材料冷却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连铸坯冷却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铸坯凝固;铸坯脱离液芯或固液混合态,达到完全凝固;在快速冷却处理前,满足铸坯表面温度900℃以上,铸坯中心温度1100℃以上;步骤二、快速冷却处理;在铸坯表面形成低温层,铸坯表面温度降至Ar1~(Ar1-300)℃时终止冷却处理,此时铸坯中心温度大于Ar3;步骤三、返温处理;铸坯表面温度大于或等于Ar1时终止返温处理。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表面快速冷却/返温过程改善铸坯表面组织,增加表面强度和塑性,避免在随后的输送、吊运、堆冷及加热等过程中坯料表面开裂。
-
-
公开(公告)号:CN114896735A
公开(公告)日:2022-08-12
申请号:CN202210574543.9
申请日:2022-05-25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IPC: G06F30/17 , G06K9/62 , G06Q10/06 , G06Q50/04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改进偏最小二乘的热轧带钢头部浪形缺陷原因识别方法,属于热轧自动化技术领域。该方法通过改进的偏最小二乘算法对热轧带钢头部浪形缺陷相关工艺参数进行诊断评估,包括如下步骤:1)获取数据集并对样本数据进行预处理工作,得到降维之后的无数据缺失、无数据异常的样本集;2)运用改进的偏最小二乘算法建立可行性检验模型,计算样本的平方预测误差统计量及控制界限;3)对比缺陷样本各工艺参数对平方预测误差统计量的贡献值,给出各工艺参数的风险系数,并结合风险系数给出缺陷主导原因。本发明对缺陷样本分析具有适用性,可快速、自动分析热轧带钢头部浪形缺陷相关工艺参数的风险系数,帮助提高热轧带钢板形质量与分析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4160022A
公开(公告)日:2022-03-11
申请号:CN202111465379.X
申请日:2021-11-30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适用于颗粒原料微量成分自动配比的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进料斗、出料座、出料盖、出料转盘、轴、电机支撑板、搅拌转盘、搅拌转盘压盖、输料管、轴承、弹性钢丝、振动器、电机、联轴器等。具体方法为:进料斗内的颗粒原料在弹性钢丝搅拌和振动协同作用下顺畅进入输料管内;出料转盘在转动过程中,当其通孔与输料管下端出口对位时,输料管内颗粒会填充出料转盘通孔;同时,出料转盘在转动过程中,当其通孔与出料座底部通孔对位时,出料转盘通孔内的颗粒原料会通过出料座通孔落下;最终,结合通孔数量和尺寸、转动速度和转动时间,基于PLC控制完成颗粒原料成分自动配比,缩短配料时间,实现在线连续高效配料,尤其适合微量成分配比实现。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