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齿式复合结构高温叶片冷却装置及其冷却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085059A

    公开(公告)日:2023-05-09

    申请号:CN202211446472.0

    申请日:2022-11-1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齿式复合结构高温叶片冷却装置及其冷却方法。高温透平叶片表面制备直齿/平面复合结构,气雾两相流出流通道为梯形结构。直齿结构对气雾两相流中液滴具有加速作用,可在非能动状态下加速气雾两相流的流动,当主流空气和气雾两相流掺混经过直齿结构表面并对其冷却时,同时实现混合流体快速通过直齿表面,达到平面高温区域并对其进行冷却,实现高温叶片不同区域冷却效果趋于均匀化。

    基于汽液多相流体交错分割的微通道沸腾传热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282596A

    公开(公告)日:2019-09-27

    申请号:CN201910432640.2

    申请日:2019-05-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属于微蒸发器领域的强化传热系统及方法,由上层盖板、周期性交错型微通道阵列板以及模拟热源组成。液态工质进入交错型微通道阵列受热发生气液相变,汽液两相工质在交错型微通道阵列内发生周期性分割,同时实现五类强化传热模式:(1)气相分割增加了气液接触面积从而增加潜热交换;(2)过热液体能量从更多气液界面进行释放,减小了界面膨胀速率,从根本上抑制界面快速膨胀导致的流动及热不稳定性;(3)气泡分割延缓了大面积蒸汽膜覆盖加热面导致传热恶化;(4)增加了气泡尾部扰流区域,增强对流换热;(5)液相的周期性分割使近壁区热边界层发生周期性脱离和再发展,显著近壁区换热热阻,提高对流换热。

    一种脉动压力驱动的液态导电工质发电系统及发电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134503A

    公开(公告)日:2018-06-08

    申请号:CN201711432314.9

    申请日:2017-12-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属于发电技术领域的一种脉动压力驱动的液态导电工质发电系统及发电方法。该发电系统由动力罐、发电单元、缓冲罐、止回阀和连接管路组成,其通过连接管路将动力罐、第一止回阀、发电单元、缓冲罐、第二止回阀和动力罐依次相连;系统内的工作介质为液态导电工质和可压缩气体按顺时针方向流动。当外部压力施加到动力罐上的可变形隔膜时,罐内压力升高驱动动力罐中的导电工质向缓冲罐流动,同时使得缓冲罐增压;当液态导电工质流经发电单元时,产生感应电动势;当外界压力释放时,缓冲罐内的液态导电工质流向动力罐,从而完成一个脉动压力驱动的发电循环。本发明的发电系统具有结构简单,适用性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种脉动压力驱动的液态导电工质发电系统及发电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134503B

    公开(公告)日:2019-09-10

    申请号:CN201711432314.9

    申请日:2017-12-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属于发电技术领域的一种脉动压力驱动的液态导电工质发电系统及发电方法。该发电系统由动力罐、发电单元、缓冲罐、止回阀和连接管路组成,其通过连接管路将动力罐、第一止回阀、发电单元、缓冲罐、第二止回阀和动力罐依次相连;系统内的工作介质为液态导电工质和可压缩气体按顺时针方向流动。当外部压力施加到动力罐上的可变形隔膜时,罐内压力升高驱动动力罐中的导电工质向缓冲罐流动,同时使得缓冲罐增压;当液态导电工质流经发电单元时,产生感应电动势;当外界压力释放时,缓冲罐内的液态导电工质流向动力罐,从而完成一个脉动压力驱动的发电循环。本发明的发电系统具有结构简单,适用性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燃煤发电系统及其S-CO2循环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1622817B

    公开(公告)日:2021-12-07

    申请号:CN202010512983.2

    申请日:2020-06-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燃煤发电系统及其S‑CO2循环系统,燃煤发电系统的S‑CO2循环系统包括压缩机组和透平机组;其中,透平机组包括依次串联的前级加热器、前级透平机、末级加热器和末级透平机,压缩机组中的至少一个压缩机的排气口通过分流管道与透平机组连通,且分流管道与透平机组的连通位置位于前级透平机的吸气口的下游;分流管道上设置有辅助回热器和辅助加热器,且辅助回热器位于辅助加热器的上游。上述燃煤发电系统的S‑CO2循环系统中,减少了进入前级加热器的气体的质量流量,有效降低了锅炉阻力,减小了锅炉压降;还使得循环效率显著高于再压缩循环,在燃烧相同煤量条件下,实现了更高效率。

    一种适用于燃煤发电领域的新型超临界CO2复合循环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8678822B

    公开(公告)日:2020-11-17

    申请号:CN201810384183.X

    申请日:2018-04-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属于高效发电设备领域的一种适用于燃煤发电领域的新型超临界CO2复合循环系统。该复合循环系统由顶循环系统、底循环系统、空气预热器吸热系统组成,三个系统共同吸收锅炉内煤燃烧产生的热量。其中顶循环为二次再热再压缩循环,底循环为分级加热循环且由底循环冷却器、底循环第一压缩机、底循环低温回热器、底循环第二压缩机分流阀门、底循环第二压缩机、底循环高温回热器、第一尾部烟道加热器分流阀门、第一尾部烟道加热器、底循环第一透平、第二尾部烟道加热器、底循环第二透平组成,该底循环能够在顶循环透平入口温度在580‑640℃范围内使得复合循环系统效率较高。且保证空气预热器安全运行。

    雨伞取用装置及方法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464183A

    公开(公告)日:2019-11-19

    申请号:CN201910739665.7

    申请日:2019-08-12

    Inventor: 刘广林 徐进良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共享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雨伞取用装置及方法,雨伞取用装置包括雨伞收纳组件,雨伞收纳组件包括收纳筒、锁紧件和弹性件,收纳筒的一端为插入端,另一端为弹出端,弹出端上设置弹性件,以将雨伞向插入端方向弹出,锁紧件设置于收纳筒内侧。本发明收纳筒用于雨伞存放,锁紧件将雨伞锁紧固定在收纳筒中,雨伞在收纳筒中无法移动,锁紧件打开后,收纳筒弹出端的弹性件将雨伞向插入端的方向弹出,用户可在插入端将雨伞取出使用,用后归还时,可将雨伞由插入端插入收纳筒中,雨伞将弹性件压缩,锁紧件重新将雨伞锁紧,雨伞再次收入收纳筒中。提高雨伞使用率,为雨伞提供放置空间,避免雨伞随意放置造成杂乱不整,维护公共场所整洁。

    一种基于液态金属的设备限温器及设备限温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057574B

    公开(公告)日:2018-04-10

    申请号:CN201610394105.9

    申请日:2016-06-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属于设备温度保护技术领域的一种基于液态金属的设备限温器及限温方法。该基于液态金属的设备限温器是一种自动往复式设备限温器;由密封盖和主腔体密封连接组成;在主腔体内,空气腔和液体腔由微细通道连通;在主腔体表面,微细通道中部镀一层导电金属镀层,在微细通道的导电金属镀层段内充可自由移动的液态导电工质。限温器与设备串联,液体腔内的绝缘液态工质根据设备温度可气化或冷凝,改变液态导电工质在微细通道内的位置,导致导电工质与金属镀层脱离与连接,控制限温器与设备电路处于断路或复位状态,实现控制设备启停。设备可以自动往复式工作,整个过程简单可靠;在恶劣环境下工作,具有经济安全等优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燃煤发电系统及其S-CO2循环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1622817A

    公开(公告)日:2020-09-04

    申请号:CN202010512983.2

    申请日:2020-06-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燃煤发电系统及其S-CO2循环系统,燃煤发电系统的S-CO2循环系统包括压缩机组和透平机组;其中,透平机组包括依次串联的前级加热器、前级透平机、末级加热器和末级透平机,压缩机组中的至少一个压缩机的排气口通过分流管道与透平机组连通,且分流管道与透平机组的连通位置位于前级透平机的吸气口的下游;分流管道上设置有辅助回热器和辅助加热器,且辅助回热器位于辅助加热器的上游。上述燃煤发电系统的S-CO2循环系统中,减少了进入前级加热器的气体的质量流量,有效降低了锅炉阻力,减小了锅炉压降;还使得循环效率显著高于再压缩循环,在燃烧相同煤量条件下,实现了更高效率。

    一种适用于燃煤发电领域的新型超临界CO2复合循环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8678822A

    公开(公告)日:2018-10-19

    申请号:CN201810384183.X

    申请日:2018-04-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属于高效发电设备领域的一种适用于燃煤发电领域的新型超临界CO2复合循环系统。该复合循环系统由顶循环系统、底循环系统、空气预热器吸热系统组成,三个系统共同吸收锅炉内煤燃烧产生的热量。其中顶循环为二次再热再压缩循环,底循环为分级加热循环且由底循环冷却器、底循环第一压缩机、底循环低温回热器、底循环第二压缩机分流阀门、底循环第二压缩机、底循环高温回热器、第一尾部烟道加热器分流阀门、第一尾部烟道加热器、底循环第一透平、第二尾部烟道加热器、底循环第二透平组成,该底循环能够在顶循环透平入口温度在580‑640℃范围内使得复合循环系统效率较高。且保证空气预热器安全运行。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