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学习模型的训练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7993473A

    公开(公告)日:2024-05-07

    申请号:CN202410237664.3

    申请日:2024-03-01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强化学习模型的训练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其中,方法包括:将第一时刻下的样本状态数据输入至PID控制器,由PID控制器输出样本第一动作;获取样本第一动作的样本奖励数据;对第一时刻下的样本状态数据、样本第一动作和样本第一动作的样本奖励数据进行关联,得到第一训练样本;将第一训练样本添加到智能体的强化学习模型的经验池;从经验池中筛选出目标训练样本,并基于目标训练样本,对强化学习模型进行训练。由此,可基于PID控制器生成第一训练样本,并将第一训练样本添加到经验池,以对强化学习模型进行训练,加快了强化学习模型的收敛速度,可自动生成大量的第一训练样本,提高了强化学习模型的鲁棒性。

    双绞通信线束和线束总成

    公开(公告)号:CN221530325U

    公开(公告)日:2024-08-13

    申请号:CN202322923298.0

    申请日:2023-10-30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双绞通信线束和线束总成,双绞通信线束包括双绞线束本体和线束接口;线束接口的防护外壳包括前端开口部、中间安装部、后端限位部和固定部;前端开口部形成开口腔;中间安装部设置有与开口腔连通的端子座安装孔;线束接口的端子座包括座本体、限位配合部、固定配合部和多个轴向弹性接线端子;座本体从防护外壳的后部插入到端子座安装孔内;座本体上的端子安装孔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端子座安装孔的延伸方向;各个轴向弹性接线端子分别固定于对应的端子安装孔中;双绞线束本体中的通信线缆与轴向弹性接线端子焊接连接。通过设置前述专门线束接口,实现双绞通信线束与对应外部设备接口的可靠连接,保证通信连接的可靠性。

    一种矿用机器人用隔爆型锂离子蓄电池电源

    公开(公告)号:CN220796951U

    公开(公告)日:2024-04-16

    申请号:CN202322259135.7

    申请日:2023-08-2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蓄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矿用机器人用隔爆型锂离子蓄电池电源,包括防爆箱,防爆箱包括方形的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第一箱体处于第二箱体上方,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之间通过隔板分隔,第一箱体中安装有锂离子电池组,第二箱体沿第二方向依次分隔出三个腔体,三个腔体分别用于安装电气元件;第一箱体的顶端设有方形的安装口,第一箱体的上端固定第一回字框,第一回字框的上端形成回字形的第一防爆面,第一箱体的上端安装有顶盖,顶盖的下表面具有下凸于顶盖的第二回字框,第二回字框的下端形成回字形的第二防爆面,第一防爆面与第二防爆面抵接。本实用新型便于实现蓄电池电池箱的隔爆。

    一种矿用隔爆型锂离子蓄电池电源

    公开(公告)号:CN220652227U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申请号:CN202322263050.6

    申请日:2023-08-2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蓄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矿用隔爆型锂离子蓄电池电源,包括防爆壳体,防爆壳体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中具有电池腔,第二壳体中沿第二方向分隔出第一电气腔、接线腔和第二电气腔;电池腔中安装有锂离子电池组和BMS采集模块,第一电气腔中安装有BMS主机,第二电气腔中安装有继电器组件,接线腔的一个侧壁处设有充电头,另一个侧壁处设有防爆电缆接头;电池腔和第二电气腔之间的分隔板处设有第一隔爆接线端子,第二电气腔与接线腔之间的分隔板处设有第二隔爆接线端子。本实用新型将电池组、继电器、充电头等分别安装于不同的腔室中,能够方便实现电气隔离以及防爆功能。

    线束总成
    1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1633361U

    公开(公告)日:2024-08-30

    申请号:CN202322926281.0

    申请日:2023-10-30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线束总成,包括穿墙件和第一线束;穿墙件包括穿墙本体和固定配合件;穿墙本体和固定配合件配合,用于将线束总成固定在设备墙板的墙板孔处;穿墙本体的中间区域设置有线束通孔;第一线束包括主线束体、多条支线束体、第一线束接口和多个第二线束接口;各条支线束体均与主线束体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线束接口设置在主线束体的第二端;第二线束接口设置在对应的支线束体的自由端;主线束体穿过线束通孔。通过将多条支线束体与主线束体的第一端连接,仅将第一线束的主线束体穿过线束通孔,没有将各条与传感器连接的支线束体穿过线束通孔,可以避免过多与传感器连接的支线束体穿过线束通孔造成的通孔尺寸不足的问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