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125749A
公开(公告)日:2024-06-04
申请号:CN202410265367.X
申请日:2024-02-28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C04B26/26 , C04B18/26 , C04B20/02 , C04B111/3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竹骨料沥青混合料结构,涉及道路铺面材料技术领域,按以下质量百分比称取原料:沥青2%~4%,细骨料12%~18%,填料4%~8%,无机粗骨料0%~69%,竹骨料1%~70%、纤维稳定剂0.3%~0.6%。该方法将可再生可持续,成本低,取材方便的毛竹切割成块状的竹骨料以取代碎石、卵石、陶粒等无机粗骨料,拌制成一种新型竹骨料沥青混合料,在大幅提升了竹材的利用率,并解决了碎石等建筑原材料过度采掘导致的原材料紧缺,环境严重破坏等问题的同时,显著提升了沥青混合料的结构温度稳定性、抗车辙能力、疲劳性能、抗裂性能等路用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3030135B
公开(公告)日:2024-02-13
申请号:CN202110288070.1
申请日:2021-03-17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G01N23/04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冷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空隙演化行为表征方法,属于公路沥青混合料试验技术领域。所述表征方法是利用工业CT扫描设备获取冷再生沥青混合料试件的CT扫描图像;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CT扫描图像进行处理,获取试件内空隙的直径、体积及表面积信息;利用Kaplan‑Meier估计模型对试件内空隙的直径、体积及表面积进行存活分析,获得试件内空隙尺度存活的生存估计表、生存函数图等演化信息,从而描述冷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空隙尺度随时间的演化行为。本发明可以有效地预测冷再生沥青混合料内部空隙尺度随时间的演化情况,并能够准确地判断不同时间段内混合料强度增长的快慢,对冷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强度形成机理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同时便于后续的计算机仿真建模及分析。
-
公开(公告)号:CN116297637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310389792.5
申请日:2023-04-12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双目测距技术的沥青发泡性能评价方法,属于公路沥青混合料试验技术领域。包括采用两台微型相机同时连续拍摄泡沫沥青图像;对同一时刻两张照片进行图像识别;划分泡沫沥青桶壁黏连区和有效膨胀区;获取泡沫沥青图像像素视差值;计算不同区域泡沫沥青高度置信区间界限值;计算泡沫沥青高度代表值;获取泡沫沥青空间指标和时间指标;对沥青发泡性能进行评价。本发明根据泡沫沥青特点,采用双目测距技术获取其表面多点高度数据,以不同区域泡沫沥青高度置信区间界限值综合考量其膨胀高度,从沥青膨胀能力和泡沫稳定性角度评价沥青发泡性能,该方法严谨,科学,可靠性高。
-
公开(公告)号:CN114907046A
公开(公告)日:2022-08-16
申请号:CN202210703344.3
申请日:2022-06-21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水泥基控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水泥基控温材料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相变储能材料30‑80份、水化干扰剂1‑5份、导热材料20‑40份、掺合料5‑10份;相变储能材料由相变材料与载体材料制得,水化干扰剂选自缓凝剂、阻化剂、螯合剂中的一种或多种,导热材料由导热填料和保护材料制得,掺合料选自活性掺合料、非活性掺合料中的一种或两种。将本发明的水泥基控温材料应用于制备混凝土后,保证混凝土在大体积下,内部核心温度峰值降低超过25%,减弱内部与表面温度差值,降低温差裂缝产生的可能性,减少安全隐患,拓宽其在实际施工中的运用。
-
公开(公告)号:CN113030135A
公开(公告)日:2021-06-25
申请号:CN202110288070.1
申请日:2021-03-17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G01N23/04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冷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空隙演化行为表征方法,属于公路沥青混合料试验技术领域。所述表征方法是利用工业CT扫描设备获取冷再生沥青混合料试件的CT扫描图像;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CT扫描图像进行处理,获取试件内空隙的直径、体积及表面积信息;利用Kaplan‑Meier估计模型对试件内空隙的直径、体积及表面积进行存活分析,获得试件内空隙尺度存活的生存估计表、生存函数图等演化信息,从而描述冷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空隙尺度随时间的演化行为。本发明可以有效地预测冷再生沥青混合料内部空隙尺度随时间的演化情况,并能够准确地判断不同时间段内混合料强度增长的快慢,对冷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强度形成机理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同时便于后续的计算机仿真建模及分析。
-
公开(公告)号:CN116798527A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2210234576.9
申请日:2022-03-10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 百川伟业(天津)建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IPC: G16C20/10 , G16C20/50 , G06F30/2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聚乙烯醇改性废轮胎橡胶‑水泥石界面性能评价方法,使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基于分子动力学建立水泥石、废旧橡胶和聚乙烯醇改性剂单体分子模型,生成废旧轮胎橡胶‑水泥石三维模型和聚乙烯醇改性废旧轮胎橡胶‑水泥石模型,掺入的聚乙烯醇位于废旧轮胎橡胶和水泥石之间,包裹住废旧轮胎橡胶,聚乙烯醇在界面裂缝间的搭接可以起到应力运输的桥梁作用,可以提高其强度,抗弯变形能力和冲击韧性,观测聚乙烯醇改性前后的橡胶‑水泥石界面分子结构变化,通过模型变化了解聚乙烯醇掺入后与废轮胎橡胶和水泥石的粘结状态,得到废旧轮胎橡胶和水泥石之间的黏度和剪切值大小变化来评价界面性能,若改性后废旧轮胎橡胶‑水泥石模型的黏度和剪切值达到改性前的125%以上,则可证明聚乙烯醇改性废轮胎橡胶‑水泥石界面的性能提高。该界面评价方法从分子层面出发,弥补了试验过程中微观界面性能评价方法的不足,从微观尺度精确评价聚乙烯醇改性废轮胎橡胶‑水泥石界面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5083533A
公开(公告)日:2022-09-20
申请号:CN202210744841.8
申请日:2022-06-28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新旧沥青共混效率的评价方法,基于materials studio构建新沥青无定形晶胞模型和含再生剂的旧沥青无定形晶胞,根据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经build layer功能建立新沥青‑含再生剂的旧沥青的双层模型,经动力学模拟使新、旧沥青相互融合,分析融合后的新、旧沥青相对浓度曲线,划分融合区域,计算融合量,实现定量评价新、旧沥青融合程度;本发明准确性高、操作简单,选用微观可量化的指标从分子尺度评价就地热再生不同工况下新、旧沥青的融合程度。
-
公开(公告)号:CN113461355A
公开(公告)日:2021-10-01
申请号:CN202110981531.3
申请日:2021-08-25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C04B20/10 , C04B18/22 , C04B28/02 , C04B111/7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废弃固体物再生利用的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废弃固体物再生利用的高性能混凝土,由废弃轮胎,废弃塑料为主回收的材料进行再加工,去除其中杂质并进行相应的表面处理,与混凝土进行融合搅拌,产生的一种高性能混凝土,所述高性能混凝土中由橡胶颗粒材料作为部分骨料替代,进行一定配比优化后添加回收聚丙烯纤维材料制成,且高性能混凝土改善了混凝土的抗冻性、强度以及耐久度,减少混凝土的裂纹;本发明,提高了混凝土的耐久性、抗裂韧性、在裂纹生成时,由于裂纹尖端延展至橡胶颗粒时,橡胶颗粒的变形能力耗散了裂缝尖端应力,延缓裂纹进一步延伸,通过添加回收聚丙烯纤维,表现出比普通混凝土更优越的残余强度及断裂能。
-
公开(公告)号:CN119580865A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411620356.5
申请日:2024-11-13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G16C20/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再生排水沥青混合料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方法。方法包括:确定目标空隙率;确定RAP材料的掺配率A;确定再生排水沥青混合料的级配,并测试级配参数;建立再生排水沥青混合料最佳沥青用量的计算模型,将获得的参数代入模型中计算得到再生排水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沥青用量。本发明将目标空隙率引入再生排水沥青混合料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过程中,使得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更加合理,同时考虑了旧料对再生排水沥青混合料最佳沥青用量确定过程的影响并减少了确定最佳沥青用量所需的步骤,提升了确定再生排水沥青混合料最佳沥青用量的准确性和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459193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686906.7
申请日:2024-05-30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3D打印的高延性纤维增强生物质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高延性纤维增强生物质复合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动物明胶666~875份,石英砂1120~1130份,盾构尾砂1120~1130份,分子筛20~30份,氧化镁125~167份,六水氯化镁22~30份,玻璃纤维粉0.1~0.20份,聚乙烯纤维40~50份,消泡剂7~10份,水604~833份。本发明所得用于3D打印的高延性纤维增强生物质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满足常规建筑材料的要求,常温常压下抗压强度可达20MPa,单轴拉伸强度达3.5MPa,单轴拉伸延性超过10%;无需添加水泥,硬化速率块,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