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251394B
公开(公告)日:2013-03-20
申请号:CN201110115428.7
申请日:2011-05-05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松材线虫体壁表被层或其提取物SC的用途,尤其是在防护紫外辐射产品中的应用。SC具有强抗紫外活性的特性,对紫外线具有极强的吸收作用,高达98%的紫外线可以被吸收,较常见防晒用品中添加的芦丁相比,具有更强的紫外吸光度,其抗紫外性能更优。可广泛用于防护紫外辐射产品如防晒化妆品和纺织品等,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本发明涉及的松材线虫体壁表被层或其提取物SC可以用于化妆品原料等。
-
公开(公告)号:CN101481328B
公开(公告)日:2011-11-09
申请号:CN200910028543.3
申请日:2009-02-04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C07C251/20 , C07C249/02 , C07D317/58 , A01N35/10 , A01N43/30 , A01P5/00
Abstract: 本发明是N-取代-3-蒎酮亚胺合成及在毒杀松材线虫中的应用。N-取代-3-蒎酮亚胺化合物如通式I所示:通式I,通式I化合物包括:以α-蒎烯为原料,经硼氢化、氧化得到3-蒎醇;3-蒎醇再经氧化剂氧化得到3-蒎酮;在带水剂和催化剂存在下3-蒎酮与异丁胺、正己胺、正辛胺、环己胺等脂肪族和脂环族伯胺以及苯胺、苯乙胺、α-甲基苄胺、胡椒胺等芳香族伯胺反应,生成N-取代-3-蒎酮亚胺。研究表明:通式I化合物N-取代-3-蒎酮亚胺对松材线虫具有毒杀作用,特别是N-苯基-3-蒎酮亚胺具有很好的杀松材线虫活性,N-苯基-3-蒎酮亚胺作为杀松材线虫药剂具有:高效、易得,便于推广使用。
-
-
-
公开(公告)号:CN105766417A
公开(公告)日:2016-07-20
申请号:CN201610288070.0
申请日:2016-05-04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01G7/06 , A01G17/005 , A01G22/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欧洲熊蜂为油茶授粉增加坐果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于油茶花期在油茶林地置有装有欧洲熊蜂的巢箱,每2?4亩油茶置有一个标准巢箱,每标准巢箱内有一只蜂王(即雌蜂)和60?80只工蜂,在使用1.5?3个月期间,每箱内工蜂的数量可以增加到200只左右。巢箱为保温箱,根据油茶林地的地形和油茶密度均匀安放于油茶林地,巢箱的熊蜂出入口朝向东方或东南方,并用遮挡物遮挡住或置于阳光不能直射处,巢箱内置有打开的糖水罐,当环境气温大于等于26℃时,打开巢箱的通风系统。本发明利用欧洲熊蜂为油茶授粉,有效了油茶的坐果率。林间实验表明,坐果率较对照油茶平均坐果率大幅提高,高达100%以上。
-
公开(公告)号:CN103202268B
公开(公告)日:2015-04-22
申请号:CN201310097021.5
申请日:2013-03-25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A01K67/03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影响线虫趋向行为的微生物挥发性化合物的生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取内腔容积在10至500mm3的细管,在细管正中间开一用来滴加蒸馏水和线虫液的小口,在细管的一侧放入一个产生活性挥发性代谢物质(VOCs)的微生物培养基小块,或者含有VOCs的样品溶液的介质(如滤纸、培养基、玻璃毛),标记为处理端;另一侧放入一个未接种微生物或不含活性挥发性代谢物质(VOCs)的培养基小块或介质,标记为对照端,再将细管两侧封口,用微量进样器从细管中间的小口处滴入线虫液,置于培养箱中培养。分别于10 h,24 h,36 h后分离线虫,28℃下静置24 h后镜检,统计分离到的线虫数并进行数据分析。本发明可方便地找出微量的甚至纳克量级的具有引诱活性的化合物。
-
公开(公告)号:CN102603526B
公开(公告)日:2013-12-04
申请号:CN201210037260.7
申请日:2012-02-20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3,13-二甲基十五烷酸(S)-2’-甲基-3’-戊醇酯的合成方法,采用2-溴丁烷、4-羟基-2-丁酮和1,9-壬二醇等廉价易得的有机原料,采用切实可行的合成路线合成大袋蛾性信息激素的主要成分3,13-二甲基十五烷酸(S)-2′-甲基-3′-戊醇酯,是一种新的合成方法,克服了现有合成技术中原料难获得的缺陷,产物纯度高,得率高,对大袋蛾的生物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1481328A
公开(公告)日:2009-07-15
申请号:CN200910028543.3
申请日:2009-02-04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C07C251/20 , C07C249/02 , C07D317/58 , A01N35/10 , A01N43/30 , A01P5/00
Abstract: 本发明是N-取代-3-蒎酮亚胺合成及在毒杀松材线虫中的应用。N-取代-3-蒎酮亚胺化合物如通式I所示。通式I通式I化合物包括:以α-蒎烯为原料,经硼氢化、氧化得到3-蒎醇;3-蒎醇再经氧化剂氧化得到3-蒎酮;在带水剂和催化剂存在下3-蒎酮与异丁胺、正己胺、正辛胺、环己胺等脂肪族和脂环族伯胺以及苯胺、苯乙胺、α-甲基苄胺、胡椒胺等芳香族伯胺反应,生成N-取代-3-蒎酮亚胺。研究表明:通式I化合物N-取代-3-蒎酮亚胺对松材线虫具有毒杀作用,特别是N-苯基-3-蒎酮亚胺具有很好的杀松材线虫活性,N-苯基-3-蒎酮亚胺作为杀松材线虫药剂具有:高效、易得,便于推广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03202268A
公开(公告)日:2013-07-17
申请号:CN201310097021.5
申请日:2013-03-25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A01K67/03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影响线虫趋向行为的微生物挥发性化合物的生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取内腔容积在10至500mm3的细管,在细管正中间开一用来滴加蒸馏水和线虫液的小口,在细管的一侧放入一个产生活性挥发性代谢物质(VOCs)的微生物培养基小块,或者含有VOCs的样品溶液的介质(如滤纸、培养基、玻璃毛),标记为处理端;另一侧放入一个未接种微生物或不含活性挥发性代谢物质(VOCs)的培养基小块或介质,标记为对照端,再将细管两侧封口,用微量进样器从细管中间的小口处滴入线虫液,置于培养箱中培养。分别于10h,24h,36h后分离线虫,28℃下静置24h后镜检,统计分离到的线虫数并进行数据分析。本发明可方便地找出微量的甚至纳克量级的具有引诱活性的化合物。
-
公开(公告)号:CN102603526A
公开(公告)日:2012-07-25
申请号:CN201210037260.7
申请日:2012-02-20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3,13-二甲基十五烷酸(S)-2’-甲基-3’-戊醇酯的合成方法,采用2-溴丁烷、4-羟基-2-丁酮和1,9-壬二醇等廉价易得的有机原料,采用切实可行的合成路线合成大袋蛾性信息激素的主要成分3,13-二甲基十五烷酸(S)-2’-甲基-3’-戊醇酯,是一种新的合成方法,克服了现有合成技术中原料难获得的缺陷,产物纯度高,得率高,对大袋蛾的生物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