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547772B
公开(公告)日:2022-09-16
申请号:CN202110637171.5
申请日:2021-06-08
Applicant: 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IPC: B29D9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合结构风扇叶片制备方法,所述叶片包括由开口区(22)和纯复合材料区域(21)形成的预制体复合材料部分(20)、金属前缘部分(30)及连接复合材料部分(20)与金属前缘部分(30)的缝合线(40),在所述复合材料部分(20)的一侧设置开口区(22),将金属前缘部分(30)插入所述开口区(22)后用缝合线(40)将金属前缘部分(30)和复合材料部分(20)缝合联结得到所述风扇叶片。本发明通过纤维缝合将金属与复合材料相结合,避免使用单一的胶接连接方式,增加金属与复合材料之间的结合强度,可实现叶片的RTM一体化制造成型,实现金属夹芯结构与三维机织预制体一体化的制备,实现叶片减重,并满足抗冲击性能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10975418B
公开(公告)日:2021-08-17
申请号:CN201911308624.9
申请日:2019-12-18
Applicant: 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IPC: B01D39/1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工业环保除尘用过滤材料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复合纤维滤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为将复合纤维毡经热定型、表面处理及加热固化后,再与膨化聚四氟乙烯微孔膜进行热压覆合;所述加热固化包括第一加热固化和第二加热固化,本发明在第一加热固化后还增设第二加热固化,对经表面处理后的纤维毡进行快速高温烧结,使处理液中的有效成分迅速团聚,并形成二次粒径为3~8μm的混合团聚颗粒附着在滤料表面,该粒径满足结构式疏水的要求,同时,对纤维毡进行表面处理,使滤料表面具有憎水的性能,实现了滤料同时具有化学疏水与结构疏水的功能,在使用中不易粘附粉尘,而不至于堵塞孔隙,有效提高滤料的过滤性能,延长除尘器的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2877862A
公开(公告)日:2021-06-01
申请号:CN202110002852.4
申请日:2021-01-04
Applicant: 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IPC: D03D25/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回转体预制体的制备方法及回转体的制备方法,回转体的制备方法包括回转体预制体的制备方法。制备方法,以预设回转体的第一主体的任意一点的外径,获得卷曲轴的第二主体的任意一点的外径,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各自以倾斜角转化为第一斜边和第二斜边,来制备卷曲轴;在卷曲轴上一体编织出第三主体、第三斜边及第四斜边,第三斜边和第四斜边分别与第三主体的轴线倾斜一定角度,给第三斜边和第四斜边向外弯折提供了弯折余量,使两个翻边与第一主体之间的纱线连续,两个翻边和主体一体,基质材料固化后,加强第一翻边、第二翻边与主体之间的连接强度。
-
公开(公告)号:CN112522838A
公开(公告)日:2021-03-19
申请号:CN202011366706.1
申请日:2020-11-26
Applicant: 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IPC: D03D47/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纺织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引纬装置,包括:剑杆,所述剑杆靠近纬纱夹头的一端设有夹持结构,所述夹持结构包括一对开闭连接的夹爪,且一对所述夹爪的开口距离大于所述纬纱夹头闭合时沿垂直于引纬方向的最大长度,以在第二驱动结构的作用下越过所述纬纱夹头对纬纱进行夹持;第一驱动结构,设于所述剑杆上,用于驱动所述夹持结构开闭;第二驱动结构,与所述剑杆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剑杆朝向或远离所述纬纱夹头运动。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纬纱牵引完全,以保证编织效果的引纬装置。
-
公开(公告)号:CN114515875A
公开(公告)日:2022-05-20
申请号:CN202011289250.3
申请日:2020-11-18
Applicant: 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IPC: B23H7/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线可调恒张力控制装置和方法,装置包括支架、力矩装置、过线轮、压紧轮和护纱套,所述力矩装置安装于所述支架的一侧,过线轮、压紧轮和护纱套安装于所述支架的另一侧,力矩装置的输出轴穿过支架后穿过过线轮的中心,过线轮与输出轴之间设置有第一轴承,压紧轮安装于压紧轮轴上,压紧轮与压紧轮轴之间设置有第二轴承,护纱套通过固定棒和压紧轴安装于支架上,压紧轴与支架固定连接,压紧轮的表面紧贴于过线轮的表面,护纱套上开设有护纱通道,力矩装置的输出力矩值可调。本发明通过以上部件的具体设置和相互配合,实现在最大力矩处纱线张力的稳定保持,保证纱线的连续放线及细小回弹量的回收,从而使得纱线的张力近似恒定。
-
公开(公告)号:CN111177810B
公开(公告)日:2021-11-09
申请号:CN201911402831.0
申请日:2019-12-31
Applicant: 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30/10 , G06F113/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预制体的纹织图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获取待制备预制体的初始结构信息;根据初始结构信息生成待制备预制体的初始纹织图;初始纹织图中的像素点的像素值包括第一像素值和第二像素值,当像素点对应的经纱在对应的纬纱的上方时,像素点的像素值为第一像素值,当像素点对应的经纱在对应的纬纱下方时,像素点的像素值为第二像素值;获取待制备预制体的减纱信息;减纱信息包括待制备预制体中各列经纱和各列纬纱的交织点处的实际经纱层数以及减纱位置信息;根据减纱信息对初始纹织图进行调整,得到待制备预制体的纹织图。通过实施本发明,能够以较高效率和较高的准确性自动生成待制备预制体的纹织图。
-
公开(公告)号:CN113547772A
公开(公告)日:2021-10-26
申请号:CN202110637171.5
申请日:2021-06-08
Applicant: 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IPC: B29D9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合结构风扇叶片制备方法,所述叶片包括由开口区(22)和纯复合材料区域(21)形成的预制体复合材料部分(20)、金属前缘部分(30)及连接复合材料部分(20)与金属前缘部分(30)的缝合线(40),在所述复合材料部分(20)的一侧设置开口区(22),将金属前缘部分(30)插入所述开口区(22)后用缝合线(40)将金属前缘部分(30)和复合材料部分(20)缝合联结得到所述风扇叶片。本发明通过纤维缝合将金属与复合材料相结合,避免使用单一的胶接连接方式,增加金属与复合材料之间的结合强度,可实现叶片的RTM一体化制造成型,实现金属夹芯结构与三维机织预制体一体化的制备,实现叶片减重,并满足抗冲击性能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11321507B
公开(公告)日:2021-04-20
申请号:CN202010124218.3
申请日:2020-02-27
Applicant: 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IPC: D03D49/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纱线张力调节装置,包括:基座;力传递件,所述基座和所述力传递件内形成有连通通道;驱动件,其套设于所述力传递件上,且作用于所述力传递件使其转动;储纱盘,其包括储纱盘本体和凸起导向件,所述储纱盘本体内设有储纱槽,所述凸起导向件凸出设于所述储纱盘本体远离所述基座的一侧且具有导向通道,所述导向通道的第一端部、第二端部两者中至少一个为弧面结构。弧面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中设置通孔以使纱线通过的方式,纱线在弧面结构上的接触面积远大于在通孔处的接触面积,从而因弧面结构的设置减小了纱线的受力以避免纱线的磨损。
-
公开(公告)号:CN119359750A
公开(公告)日:2025-01-24
申请号:CN202411402832.6
申请日:2024-10-09
Applicant: 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南京大学
IPC: G06T7/12 , G06T7/13 , G06V10/26 , G06V10/774 , G06V10/82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全自动三维机织复合材料CT图像分割与重建的方法。该方法重新设计了三维机织复合材料图像的纱线分割任务,通过结合基于语义分割的技术与基于梯度流的实例分割技术,能够在低对比度的CT图像上对粘连纱线的边界进行精准分割。最终,测试结果表明,本发明方法能够有效分割形状和大小各异的纱线,在分割样本中实现了边界清晰的纱线分割,显著提升了纱线分割的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347589B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011357525.2
申请日:2020-11-26
Applicant: 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产品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空间几何体展开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目标空间几何体;在预设坐标系中对所述目标空间几何体进行网格划分,确定所述目标空间几何体的划分节点以及各个划分节点的坐标;基于所述各个划分节点的坐标以及预设位移加载方向,得到所述各个划分节点的位移加载大小;根据所述各个划分节点的位移加载条件,确定所述目标空间几何体的展开结果,以将各个划分节点移动至与预设位移加载方向对应的目标平面上。通过对各个划分节点施加节点位移来实现形状的展开,使得变形的计算过程收敛速度快,展开计算过程相当于工艺过程的仿真,展开结果更接近真实情况,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展开后的体积基本不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