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知报文格式的协议类型自适应聚类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9766913A

    公开(公告)日:2025-04-04

    申请号:CN202510253040.5

    申请日:2025-03-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向未知报文格式的协议类型自适应聚类方法,包括:将报文字节序列向量化,得到每一段报文对应的二维向量;构建报文特征增强模块,通过报文向量对齐技术和混合专家自注意力机制,统一不同维度的报文向量,并增强模型在提取特征时的类别特化能力;基于对比学习的自适应聚类,通过计算报文向量相似度和报文格式距离来生成邻接矩阵,并利用邻接矩阵进行拉普拉斯过滤生成对比视图,通过对比学习得到用于聚类的报文向量;根据报文向量进行聚类质量评估生成最优聚类数,结合最优聚类数对报文向量进行聚类得到聚类结果。本发明能够有效提取报文语义特征,进而处理在报文种类及类型均未知的情况下,报文聚类效果不佳的问题。

    基于DSP机器视觉的太阳能硅片表面检测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831253A

    公开(公告)日:2014-06-04

    申请号:CN201410053411.7

    申请日:2014-02-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DSP机器视觉的太阳能硅片表面检测装置,属于无损检测技术领域。包括机器视觉模块、工控模块、自动分拣模块和传输带装置,机器视觉模块由第一摄像装置、第二摄像装置和DSP板卡连接组成;自动分拣模块为PLC和并联机器人组成;DSP板卡、PLC均与工控模块连接;第一摄像装置、并联机器人设置在传输带装置的上方,第二摄像装置设置在传输带装置的下方。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基于DSP机器视觉的太阳能硅片表面检测方法。通过机器视觉模块来完成图像采集和分析处理任务,减轻了工控模块的负担,提高检测速度和分级准确率;采用并联机器人实现分拣,提高了分拣效率和准确率。

    基于SMA的自适应变体机翼后缘

    公开(公告)号:CN101693467A

    公开(公告)日:2010-04-14

    申请号:CN200910145195.8

    申请日:2009-10-13

    Inventor: 徐志伟 李飞 杨媛

    Abstract: 一种基于SMA的自适应变体机翼后缘,属于一种智能材料与结构相结合的自适应变体机翼结构。该机翼分成2-5个后缘段,相邻后缘段通过安装于翼肋部位的关节(5、6、7)相连,相邻后缘段之间还安装有偏转驱动机构,机翼后缘整体的偏转通过上述后缘段累积效应实现,其特征在于:上述关节为铰接式关节;上述偏转驱动机构由分别连接相邻后缘段的上SMA丝(10)、下SMA丝(11)和电流激励单元(15)组成。结构简单、易于控制的自适应变体机翼后缘结构。实现机翼后缘结构快速、稳定、准确的达到预变形的目的。

    非静力大气掠入射积分数值计算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627208A

    公开(公告)日:2024-09-10

    申请号:CN202410580503.4

    申请日:2024-05-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非静力大气掠入射积分数值计算方法,该方法通过构建非静力平衡条件下的掠入射积分函数,分析掠入射积分函数的奇异点情况,通过截断区间的方法将掠入射积分函数转换为可积函数形式,将可积函数形式中被积函数的光滑部分使用切比雪夫多项式展开,并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计算多项式的系数,从而得到沿光路径的空气粒子的柱状含量。本发明弥补了传统的基于大气密度指数衰减假设采用Chapman函数计算的不足,能够有效解决在不满足静力平衡条件下沿光路径的气体颗粒的柱状含量的计算问题,对高层大气中扩散、化学和加热过程的精确定量分析,以及揭示背后的物理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采用无损吸收和具有耦合绕组的升压电感的隔离升压变压器

    公开(公告)号:CN100346563C

    公开(公告)日:2007-10-31

    申请号:CN200410014445.1

    申请日:2004-03-25

    Inventor: 谢少军 李飞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B70/1433

    Abstract: 一种采用无损吸收和具有耦合绕组的升压电感的隔离升压变换器,属电力电子功率变换器。其组成是第1升压电感(L1)、第1功率开关管(Q1)于电源(Vin)构成回路,第1升压电感(L2)、第2功率开关管(Q2)与电源(Vin)构成另一回路;主变压器原边绕组的一端连于第1升压电感(L1)负端,另一端连于第2升压电感(L2)负端,绕组的输出连于整流滤波电路,其特点是由第1功率开关管(Q1)、第1谐振电感(Lr1)、第1缓冲电容(Cr1)、第1续流二极管(Dr1)、第1隔离二极管(Ds1)以及由第2功率开关管(Q2)、第2谐振电感(Lr2)第2缓冲电容(Cr2)第2续流二极管(Dr2)、第2隔离二极管(Ds2)构成两路无损吸收电路。本变压器和现有技术相比,减少了功率器件的电压应力,提高了功率和工作可靠性。

    一种基于时间变量分离的分布动载荷识别方法与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9670348A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411607049.3

    申请日:2024-11-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时间变量分离的分布动载荷识别方法与系统。所述方法将分布载荷分为可直接分离时空变量的分布载荷函数和一般形式的分布载荷函数,基于正交多项式拟合一维、二维函数理论,分别在两种情况下,将时域载荷转化为频域载荷,使用切比雪夫正交多项式在频域下完成对正交多项式的系数识别,结合时域‑频域傅里叶变换理论与最小二乘法进一步完成对连续梁的分布时域动载荷识别。本发明无需使用大量的离散的时域数据进行建模,又可直接清楚地表征识别出的分布载荷;由于只需识别列向量矩阵,在大量减少了识别计算数据的基础上,提高了识别效率,同时还保证了识别精度。

    基于DSP机器视觉的太阳能硅片表面检测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831253B

    公开(公告)日:2017-01-04

    申请号:CN201410053411.7

    申请日:2014-02-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DSP机器视觉的太阳能硅片表面检测装置,属于无损检测技术领域。包括机器视觉模块、工控模块、自动分拣模块和传输带装置,机器视觉模块由第一摄像装置、第二摄像装置和DSP板卡连接组成;自动分拣模块为PLC和并联机器人组成;DSP板卡、PLC均与工控模块连接;第一摄像装置、并联机器人设置在传输带装置的上方,第二摄像装置设置在传输带装置的下方。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基于DSP机器视觉的太阳能硅片表面检测方法。通过机器视觉模块来完成图像采集和分析处理任务,减轻了工控模块的负担,提高检测速度和分级准确率;采用并联机器人实现分拣,提高了分拣效率和准确率。

    采用LCD无损吸收电路和具有耦合绕组的升压电感的隔离Boost变换器

    公开(公告)号:CN1564442A

    公开(公告)日:2005-01-12

    申请号:CN200410014445.1

    申请日:2004-03-25

    Inventor: 谢少军 李飞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B70/1433

    Abstract: 一种采用LCD无损吸收电路和具有耦合绕组的升压电感的隔离Boost变换器属电力电子功率变换器。其主电路的组成是升压电感(L1)、功率开关管(Q1)与电源(Vin)构成回路,升压电感(L2)、功率开关管(Q2)与电源(Vin)构成另一回路;主变压器原边绕组连于升压电感(L1与L2)负端,主变压器副边绕组的输出连于整流滤波电路,其特点是由功率开关管(Q1)、谐振电感(Lr1)、缓冲电容(Cr1)、续流二极管(Dr1)、隔离二极管(Ds1)以及由功率开关管(Q2)、谐振电感(Lr2)、缓冲电容(Cr2)、续流二极管(Dr2)、隔离二极管(Ds2)构成两路无损吸收电路;升压电感(L1或L2)上绕有耦合绕组(L1′或L2′),构成反激变压器型式,耦合绕组与续流二极管(Df1或Df2)串联后并接在电源(Vin)两端。本变换器与现有技术相比,减小了功率器件的电压应力,提高了效率和工作可靠性。

    模板化航空静止变流器
    1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684452Y

    公开(公告)日:2005-03-09

    申请号:CN200420025705.0

    申请日:2004-03-25

    Inventor: 谢少军 陈万 李飞

    Abstract: 一种涉及模板化航空静止变流器包括前级直流变换器连于后级级联逆变器,其特点是前级变换器由四个完全彼此独立、相互隔离的直流变换器所构成的直流电源模块结构,后级级联逆变器包括功率电路、控制电路及输出滤波电路,其中逆变器功率电路由四个单相逆变器联成级联式结构,每个单相逆变器由四个功率开关管构成逆变桥式电路;控制电路包括电压电流双环控制电路,四路逆变信号发生器。单个逆变桥输出的电压脉动是功率管开关频率的2倍,4个逆变桥级联输出的电压脉动频率是功率管开关频率的8倍,双闭环控制电路的反馈信号取自滤波电容的电压和电流。本静止变流器与现有技术相比,电路模块化程度高、内部热源分布、功率器件的电压应力低,效率高,工作可靠,且外特性硬、负载特性好、非线性负载能力强,控制简单方便。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