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475574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518400.1
申请日:2024-10-29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G06F30/15 , B64F5/00 , B64C30/00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基于流向双乘波原理的乘波前体/三通道进气道一体化设计方法,属于高超声速飞行器内外流一体化设计领域。其本质是建立乘波前体外流场和内转进气道内流场之间的联系,设计和研究内外流一体化轴对称基准流场模型,在基准流场中采用密切流场,通过流线追踪设计型面,从而发展乘波前体/进气道一体化新型设计理论。乘波前体的前缘和三个内转进气道唇口前缘均能贴附在激波面上,乘波前体作为进气道的预压缩面,不仅可高效捕获预压缩后的气流,且具有高升阻比。三个三维内转进气道均能实现激波封口,获得全部流量捕获。通过“流向双乘波”原理可以实现乘波前体和三通道气动上和几何上的耦合,且不会对两者乘波特性造成破坏。
-
公开(公告)号:CN117087856A
公开(公告)日:2023-11-21
申请号:CN202310783127.4
申请日:2023-06-29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一种三通道的内外流一体化全乘波气动设计方法,涉及临近空间高超音速飞行器一体化设计。包括沿展向并联布置的三个三维内收缩进气道以及内/外流一体化气动过渡设计。三个三维内收缩进气道均采用三维内收缩基本流场进行流线追踪设计,将内乘波的三维内收缩进气道的基本流场与乘波前体的外流流场进行耦合设计,使得内乘波的三维内收缩进气道与外乘波的乘波前体实现气动过渡。该设计方法生成的三通道内外流一体化全乘波构型,其整个下表面完全“乘坐”在三维外压缩激波上,具有良好的全乘波特性;三个三维内收缩激波均封口,实现三个三维内收缩进气道的全流量捕获。该设计方法为飞行器乘波前体与三维内转进气道的一体化设计引入新思路。
-
公开(公告)号:CN116720259A
公开(公告)日:2023-09-08
申请号:CN202310711625.8
申请日:2023-06-15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基于两级压缩TBCC进气道的内外流一体化设计方法。将可在宽速域内连续工作的内乘波TBCC进气道与具有高升阻比的乘波前体一体化设计,实现可在宽速域连续工作的内/外流一体化构型。两级压缩的内乘波TBCC进气道采用基于双入射激波的内收缩基本流场进行流线追踪设计,进气道的第二级压缩型面设计为可调型面,控制低速涡轮模态与高速冲压模态的过渡转换。内乘波TBCC进气道的基本流场与外流乘波前体的流场耦合设计,实现内乘波TBCC进气道内流乘波与乘波前体外乘波的气动过渡。一体化构型可保证飞行器在宽速域内连续工作,且在高超声速工作状态下具备较好升阻特性,拓宽乘波体工作速域,实现高超声速飞行器水平起降、可重复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19239976A
公开(公告)日:2025-01-03
申请号:CN202411530123.6
申请日:2024-10-30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B64F5/00
Abstract: 高超声速滑巡一体双乘波飞行器设计方法,涉及高超声速飞行器前体/进气道。根据高超声速滑翔‑巡航飞行器新型弹道方案大范围高效飞行需求,设计一种滑巡一体高超声速飞行器构型,包括基于流向双乘波原理的巡航级气动型面与基于最小波阻外锥近似理论的滑翔级气动型面。两级气动型面均进行各自设计点的乘波设计并以对称的形式进行结合,滑翔再入阶段飞行器背部的滑翔级气动型面朝下进行无动力滑翔增程,巡航阶段飞行器的巡航级气动型面翻转至下,在设计的内/外流一体化轴对称基准流场中通过流线追踪生成的外乘波壁面与内乘波进气道为巡航阶段提供良好的乘波特性。为实现高超声速定几何飞行器构型的宽速域、泛空域出色飞行性能的设计引入新思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