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再生能源合成氨的装置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498868A

    公开(公告)日:2020-08-07

    申请号:CN202010338156.6

    申请日:2020-04-26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可再生能源合成氨的装置和方法,涉及合成氨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的装置包括能源微网1、电解水制氢装置2、空分装置3、第一缓冲罐4、第一压缩机5、第二缓冲罐6、第三缓冲罐18、换热器7、反应塔8、第一吸附柱17、第二吸附柱11、第三吸附柱20、第一闪蒸塔10、第二闪蒸塔14、第三闪蒸塔15、液氨泵16、第二压缩机12和阀门。本发明利用能源微网为电解水制氢和空分制氮提供可再生能量来源,制得的氢气与氮气混合后进行合成反应,生成的高温出口气在闪蒸冷凝分离后,再进行一次吸附分离,得到氨。本发明可实现无碳氨的生产,吸附分离与冷凝分离结合的方法能够提高合成氨反应中的氮氢转化率及氨合成的速率。

    一种可再生能源合成氨的装置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498868B

    公开(公告)日:2021-06-29

    申请号:CN202010338156.6

    申请日:2020-04-26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可再生能源合成氨的装置和方法,涉及合成氨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的装置包括能源微网1、电解水制氢装置2、空分装置3、第一缓冲罐4、第一压缩机5、第二缓冲罐6、第三缓冲罐18、换热器7、反应塔8、第一吸附柱17、第二吸附柱11、第三吸附柱20、第一闪蒸塔10、第二闪蒸塔14、第三闪蒸塔15、液氨泵16、第二压缩机12和阀门。本发明利用能源微网为电解水制氢和空分制氮提供可再生能量来源,制得的氢气与氮气混合后进行合成反应,生成的高温出口气在闪蒸冷凝分离后,再进行一次吸附分离,得到氨。本发明可实现无碳氨的生产,吸附分离与冷凝分离结合的方法能够提高合成氨反应中的氮氢转化率及氨合成的速率。

    一种可控孔径的多孔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274386A

    公开(公告)日:2013-09-04

    申请号:CN201310198697.3

    申请日:2013-05-24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一种可控孔径的多孔电极及其制备方法,涉及多孔电极。所述可控孔径的多孔电极由碳材料组成,呈3D网络骨架薄膜,平均孔径集中在0.1~5μm之间,可控孔径的多孔电极的厚度可为50~0.1mm;可控孔径的多孔电极的孔隙率大于80%。将碳材料粉末与粘结剂、造孔剂共混,加入分散剂,搅拌直至变为颗粒状,得颗粒状湿粉;利用滚轴对得到的颗粒状湿粉进行反复滚压成片状薄膜,折叠后继续滚压,直至电极薄膜成型后,烘烧,即得可控孔径的多孔电极。制备工艺简单,电极孔径可控,成本低廉,无环境污染,可广泛应用于高充放电倍率液相储能电池、双电层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以及其他含有多孔电极作为组件的电池类型。

    一种可控孔径的多孔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274386B

    公开(公告)日:2014-11-05

    申请号:CN201310198697.3

    申请日:2013-05-24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一种可控孔径的多孔电极及其制备方法,涉及多孔电极。所述可控孔径的多孔电极由碳材料组成,呈3D网络骨架薄膜,平均孔径集中在0.1~5μm之间,可控孔径的多孔电极的厚度可为50~0.1mm;可控孔径的多孔电极的孔隙率大于80%。将碳材料粉末与粘结剂、造孔剂共混,加入分散剂,搅拌直至变为颗粒状,得颗粒状湿粉;利用滚轴对得到的颗粒状湿粉进行反复滚压成片状薄膜,折叠后继续滚压,直至电极薄膜成型后,烘烧,即得可控孔径的多孔电极。制备工艺简单,电极孔径可控,成本低廉,无环境污染,可广泛应用于高充放电倍率液相储能电池、双电层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以及其他含有多孔电极作为组件的电池类型。

    一种辅助氨燃烧的热裂解制氢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10656142U

    公开(公告)日:2020-06-02

    申请号:CN201921733610.7

    申请日:2019-10-16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氨燃料供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辅助氨燃烧的热裂解制氢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辅助氨燃烧的热裂解制氢装置,包括燃烧室(8)、管束式交叉流换热器(5)、换热盘管和氨燃烧器(9);所述管束式交叉流换热器(5)和换热盘管设置于所述燃烧室(8)的内部;所述氨燃烧器(9)与所述燃烧室(8)的进气口相连通;所述管束式交叉流换热器(5)的出气口与氨燃烧器(9)相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置结构紧凑,换热效率高,利用氨燃烧向换热盘管供热后的气流余热,为管束内氨裂解过程提供热量,氨经热裂解后产生的氢-氮-氨混合气能作为氨燃料的助燃剂,实现氨的持续稳定燃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