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274386B
公开(公告)日:2014-11-05
申请号:CN201310198697.3
申请日:2013-05-24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一种可控孔径的多孔电极及其制备方法,涉及多孔电极。所述可控孔径的多孔电极由碳材料组成,呈3D网络骨架薄膜,平均孔径集中在0.1~5μm之间,可控孔径的多孔电极的厚度可为50~0.1mm;可控孔径的多孔电极的孔隙率大于80%。将碳材料粉末与粘结剂、造孔剂共混,加入分散剂,搅拌直至变为颗粒状,得颗粒状湿粉;利用滚轴对得到的颗粒状湿粉进行反复滚压成片状薄膜,折叠后继续滚压,直至电极薄膜成型后,烘烧,即得可控孔径的多孔电极。制备工艺简单,电极孔径可控,成本低廉,无环境污染,可广泛应用于高充放电倍率液相储能电池、双电层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以及其他含有多孔电极作为组件的电池类型。
-
公开(公告)号:CN115548340B
公开(公告)日:2025-01-17
申请号:CN202211187256.9
申请日:2022-09-28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H01M4/62 , H01M4/139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性能原位热交联三维水系粘结剂及应用该粘结剂制备硅基负极片的方法,涉及锂电池制备技术领域。该粘结剂包括相互混合的P(E‑alt‑MA)‑0.25Li2水系粘结剂和天然富羟基粘结剂,其中P(E‑alt‑MA)‑0.25Li2水系粘结剂和天然富羟基粘结剂的重量份数比为1:1,本发明在电池制作过程中使用的粘结剂入手,使用碱化的聚乙烯马来酸和天然富羟基结合剂制作复合粘结剂,使两种粘结剂进行原位缩合反应进行交联,形成三维网状结构,并改变极片的真空烘烤温度,在极片制造过程中维持电极结构的完整性,并使活性材料与导电剂的接触更为良好,形成极佳的导电网络,从而有效提高电池的倍率性能、循环寿命和循环稳定性,并改善锂电池容量衰减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5548340A
公开(公告)日:2022-12-30
申请号:CN202211187256.9
申请日:2022-09-28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H01M4/62 , H01M4/139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性能原位热交联三维水系粘结剂及应用该粘结剂制备硅基负极片的方法,涉及锂电池制备技术领域。该粘结剂包括相互混合的P(E‑alt‑MA)‑0.25Li2水系粘结剂和天然富羟基粘结剂,其中P(E‑alt‑MA)‑0.25Li2水系粘结剂和天然富羟基粘结剂的重量份数比为1:1,本发明在电池制作过程中使用的粘结剂入手,使用碱化的聚乙烯马来酸和天然富羟基结合剂制作复合粘结剂,使两种粘结剂进行原位缩合反应进行交联,形成三维网状结构,并改变极片的真空烘烤温度,在极片制造过程中维持电极结构的完整性,并使活性材料与导电剂的接触更为良好,形成极佳的导电网络,从而有效提高电池的倍率性能、循环寿命和循环稳定性,并改善锂电池容量衰减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3274386A
公开(公告)日:2013-09-04
申请号:CN201310198697.3
申请日:2013-05-24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一种可控孔径的多孔电极及其制备方法,涉及多孔电极。所述可控孔径的多孔电极由碳材料组成,呈3D网络骨架薄膜,平均孔径集中在0.1~5μm之间,可控孔径的多孔电极的厚度可为50~0.1mm;可控孔径的多孔电极的孔隙率大于80%。将碳材料粉末与粘结剂、造孔剂共混,加入分散剂,搅拌直至变为颗粒状,得颗粒状湿粉;利用滚轴对得到的颗粒状湿粉进行反复滚压成片状薄膜,折叠后继续滚压,直至电极薄膜成型后,烘烧,即得可控孔径的多孔电极。制备工艺简单,电极孔径可控,成本低廉,无环境污染,可广泛应用于高充放电倍率液相储能电池、双电层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以及其他含有多孔电极作为组件的电池类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