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488680B
公开(公告)日:2022-04-05
申请号:CN202110716937.9
申请日:2021-06-28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H01M8/04298 , H01M8/043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SIMULINK的燃料电池电堆冷启动建模仿真试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根据燃料电池解析模型基于SIMULINK构建燃料电池电堆模型;2)根据燃料电池电堆模型模拟燃料电池电堆冷启动过程,获取燃料电池电堆冷启动过程的电压输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根据燃料电池解析模型构建燃料电池电堆模型,具有冷启动过程准确表述、试验预测结果准确、降低试验成本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9297344A
公开(公告)日:2025-01-10
申请号:CN202411381676.X
申请日:2024-09-30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H01M8/04746 , H01M8/04992 , H01M8/04537 , G01R31/385 , G01R31/37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料电池局部传质状态检测方法及燃料电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持续测量分区燃料电池各个区域的电流和电压,并执行:向分区燃料电池施加第一负载,直至电池电压停止波动时,以阶跃方式向分区燃料电池施加第二负载;根据分区燃料电池各个区域的电流变化过程,计算各个区域的气体浓度指标;根据各个区域的气体浓度指标,判断各个区域的传质状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抗干扰性强、准确性强、计算速度快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5579495B
公开(公告)日:2023-08-04
申请号:CN202211280936.5
申请日:2022-10-19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H01M8/04992 , B60L58/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料电池变载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基于统计分析,通过计算燃料电池的气体浓度分布的标准差,表征电极表面反应气体浓度分布均匀度;采用动态过程中的气体浓度分布的标准差的最大值表征变载过程中气体分布均匀度;S2:确定变载幅度,绘制在该变载幅度下,气体分布均匀度随变载速度的变化曲线;S3:根据气体分布均匀度随变载速度的变化曲线,以及变载幅度和变载速度与气体分布均匀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绘制该燃料电池容许的变载幅度‑速度曲线,根据该变载幅度‑速度曲线制定变载策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够有效控制电池内部缺气现象的产生,进而提高电池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2630091A
公开(公告)日:2021-04-09
申请号:CN202011465472.6
申请日:2020-12-14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G01N7/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模拟PEMFC层间气体压力变化关系装置,该装置包括气瓶、通过管路与气瓶连接的模拟组件、气体压力检测组件和气体流量检测组件,所述的模拟组件包括通过螺栓相互扣合的左夹具和右夹具,并由此形成实验腔室,实验样品通过左右两片夹板固定后将实验腔室分为左右两个相互独立的腔室,左腔室与气瓶连接,右腔室与气体流量检测组件连接,左腔室和右腔室分别与气体压力检测组件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等效检测、气密性好、适应于不同面积样本、操作简单有效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9650771A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411669464.1
申请日:2024-11-21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H01M8/04992 , H01M8/0438 , H01M8/04746 , H01M8/2475 , H01M8/248 , H01M8/0429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料电池电堆预紧压力分布测试的实验装置和方法,包括实验台底座、燃料电池下支座、导向杆、燃料电池导向杆、阵列式柔性压力传感器模块、二级压紧模块、一级压紧模块、上支撑板、步进电机、燃料电池电堆和活塞控制回路。其中,一级压紧模块由步进电机驱动对二级压紧模块进行压紧。二级压紧模块在通过二级压紧模块支座压紧燃料电池电堆的同时,通过浮动活塞下压燃料电池电堆。同时采用列阵式薄膜压力传感器实时获取燃料电池电堆部件间接触压力。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避免了传统燃料电池装配方案设计过程中的复杂实验过程,极大简化了实验过程,且实现了对不同规格燃料电池电堆的实验,具有操作简单有效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2186226A
公开(公告)日:2021-01-05
申请号:CN202011020111.0
申请日:2020-09-24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H01M8/04537 , H01M8/04664 , H01M8/04992 , H01M8/0429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料电池单体缺气诊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定义判定是否发生缺气的临界条件以及判定是否发生严重缺气的临界条件,并进行现场标定;2)实时采集燃料电池阴极侧在氧气流道的出口流道区域S2及入口流道区域S1的分区平均电流密度;3)计算获得差异系数α;4)根据差异系数α分别与判定是否发生缺气的临界条件以及判定是否发生严重缺气的临界条件进行比较,完成诊断并作出预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印刷电路板测试技术在线监测燃料电池单体氧气进出口流道所对应区域的电流密度,实时诊断燃料电池缺气,降低诊断成本,能够在缺气导致的催化层降解发生前诊断出出口区域发生缺气,避免碳载体的腐蚀和催化剂的流失。
-
公开(公告)号:CN119199536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1039791.9
申请日:2024-07-31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G01R31/367 , G01R31/378 , G06N3/042 , G06N3/08 , G06N3/0464 , G06F18/2415 , G06F18/2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料电池堆衰减过程片间相互影响的评估方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获取实际电压数据和实际参数数据;S2、将电压数据输入第一时空图神经网络模型,得到第一电压预测值;S3、将参数数据输入第二时空图神经网络模型,得到第二电压预测值;S4、采用SHAP分析法,基于所述第一电压预测值和第二电压预测值得到多个样本的局部Shapley值,基于多个样本的局部Shapley值计算全局Shapley值,得到单电池电压和各个参数分别与各单电池输出电压之间的时空关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全面分析燃料电池堆衰减过程片间相互影响的同时减少对电池的伤害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6796650B
公开(公告)日:2024-03-26
申请号:CN202310913577.0
申请日:2023-07-24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G06F30/27 , G06F30/28 , G06F30/17 , G06N3/126 , G06T17/00 , G06F113/24 , G06F111/06 , G06F111/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多目标优化遗传算法的气体扩散层三维重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通过测量获取实际气体扩散层的目标孔隙率以及目标孔径分布;利用遗传算法随机生成包括多个气体扩散层三维模型的初始群体;从当前的群体中选取两个个体作为父代进行交叉与变异,生成一个子代个体,若子代个体的评分大于最低评分,则令子代个体取代最低评分对应的个体,以孔隙率和孔径分布贴近实际测量结果为优化目标进行迭代;选取当前群体中评分最高的个体作为目标模型,完成燃料电池气体扩散层的三维随机重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在控制孔隙率的基础上控制孔径分布等其他参数,使随机模型更加契合现实,提高仿真的可信度,减少误差。
-
公开(公告)号:CN116796650A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2310913577.0
申请日:2023-07-24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G06F30/27 , G06F30/28 , G06F30/17 , G06N3/126 , G06T17/00 , G06F113/24 , G06F111/06 , G06F111/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多目标优化遗传算法的气体扩散层三维重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通过测量获取实际气体扩散层的目标孔隙率以及目标孔径分布;利用遗传算法随机生成包括多个气体扩散层三维模型的初始群体;从当前的群体中选取两个个体作为父代进行交叉与变异,生成一个子代个体,若子代个体的评分大于最低评分,则令子代个体取代最低评分对应的个体,以孔隙率和孔径分布贴近实际测量结果为优化目标进行迭代;选取当前群体中评分最高的个体作为目标模型,完成燃料电池气体扩散层的三维随机重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在控制孔隙率的基础上控制孔径分布等其他参数,使随机模型更加契合现实,提高仿真的可信度,减少误差。
-
公开(公告)号:CN112630091B
公开(公告)日:2021-10-08
申请号:CN202011465472.6
申请日:2020-12-14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G01N7/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模拟PEMFC层间气体压力变化关系装置,该装置包括气瓶、通过管路与气瓶连接的模拟组件、气体压力检测组件和气体流量检测组件,所述的模拟组件包括通过螺栓相互扣合的左夹具和右夹具,并由此形成实验腔室,实验样品通过左右两片夹板固定后将实验腔室分为左右两个相互独立的腔室,左腔室与气瓶连接,右腔室与气体流量检测组件连接,左腔室和右腔室分别与气体压力检测组件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等效检测、气密性好、适应于不同面积样本、操作简单有效等优点。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