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业含氢副产气再利用的能热转换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9802624A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510209553.6

    申请日:2025-02-25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工业含氢副产气再利用的能热转换装置,属于燃烧器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氢供给支路、空气供给支路和能热转换装置,其中,氢供给支路的氢气来源于含有较高比例氢气的工业副产气,通过压缩机将这些富含氢气的工业副产气和空气增压后进入到能热转换装置中,能热转换装置包括:空气进气管,前部与空气供给支路连通,氢进气管,前部与氢供给支路连通,喷嘴主体、燃烧室、水冷系统和点火器座,两支路供给的气体经喷嘴主体直流喷注到燃烧室中组织同轴扩散燃烧,产生的热量可用于供热或带动小型涡轮做功等。本发明所设计的能热转换装置可实现工业含氢副产气能量再利用,避免了工业废气直接排出所带来的能量严重浪费。

    一种热管用于极耳散热的液冷储能电箱复合热管理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790977A

    公开(公告)日:2024-03-29

    申请号:CN202311812025.7

    申请日:2023-12-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池冷却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热管用于极耳散热的液冷储能电箱复合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壳体以及设于电池壳体内部的上部液冷板、供液管路、热管组件、电池模组和下部液冷板;电池模组固定安装于电池壳体内部,电池模组顶部的极耳处之间安装热管组件,上部液冷板布置安装在热管组件的上方,下部液冷板布置安装在电池模组的下方,并且上部液冷板、下部液冷板均与电池壳体的内壁固连;供液管路包括进液管路、输液管路、出液管路。本发明采用热管与液冷板结合的复合热管理技术,可在电池模组高温运行时进行散热,在低温冷启动时,反向传输热量给电池模组加热,使电池箱可在冬季寒冷工况或高寒地区应用。

    一种利用液态金属冷却的双燃料预冷涡轮发动机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167148A

    公开(公告)日:2023-12-05

    申请号:CN202311259627.4

    申请日:2023-09-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液态金属冷却的双燃料预冷涡轮发动机系统,包括主体结构和旁侧结构,主体结构包括从左到右依次连接相通的进气道、预冷器、压气机、主燃烧室、燃气涡轮、加力燃烧室和尾喷管;旁侧结构包括电磁泵、液态金属燃料换热器、燃料泵、旁路燃烧室和旁路喷管。本发明采用航空煤油、甲醇双燃料预冷,常温储存,储罐体积小,解决采用液氢为燃料进行冷却时,面临预冷器结冰,氢脆,液氢的存储困难,密度小导致储罐体积较大等问题;且甲醇能够弥补航空煤油预冷过程中热沉相对较小,吸热能力不足的缺点,缓解单一航空煤油预冷发动机当量比较大的问题。

    一种热沉与闭式发电联合运行系统及联合运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291949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310190517.0

    申请日:2023-03-02

    Abstract: 一种热沉与闭式发电联合运行系统及联合运行方法,属于热管理与发电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基于液态金属的冷却方案存在的热量浪费的问题。包括燃料罐、燃料电动泵、冷却器、高温换热器、闭式循环发电装置、液态金属电磁泵及壁面冷却通道,其中所述燃料电动泵通过管路连接至燃料罐出口与冷却器冷侧入口端之间,冷却器冷侧出口端通过管路连接至发动机的喷射器,液态金属电磁泵、壁面冷却通道及高温换热器热侧之间通过管路依次连接形成回路,冷却器热侧及高温换热器的冷侧分别通过管路与闭式循环发电装置连接。闭式循环发电系统利用对外做功的方式将热能转化为电能供机上使用,减少向燃料的传热量,提高了燃料热沉。

    一种利用烧结月壤储热/冷的月球基地TEG发电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208028A

    公开(公告)日:2023-06-02

    申请号:CN202310136498.3

    申请日:2023-02-20

    Abstract: 一种利用烧结月壤储热/冷的月球基地TEG发电装置及方法,属于月球基地储热和发电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月球基地能源系统在进行月球基地能量供应时,无法实现稳定、连续供应的问题。包括集/散热器、温差发电器、热传递主体、烧结月壤及保温腔体,其中,所述热传递主体竖向布置在所述保温腔体内,所述烧结月壤填充至热传递主体与保温腔体内壁之间,热传递主体的顶端位于保温腔体外部,所述温差发电器连接设置在集/散热器与热传递主体的顶端之间。本申请利用温差发电器以及烧结月壤解决了月球基地能源供给问题。

    基于极耳散热的复合冷却电池箱及电池模组

    公开(公告)号:CN115995631A

    公开(公告)日:2023-04-21

    申请号:CN202310012034.1

    申请日:2023-01-05

    Abstract: 基于极耳散热的复合冷却电池箱及电池模组,涉及电池散热板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热管理技术在电池极耳处的针对性不明显,现有技术中冷却板对冷却液的要求较高的问题。基于极耳散热的复合冷却电池箱及电池模组,包括电池箱壳体、电池模组、PCM导热板、液冷系统和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为BMS系统,所述电池箱壳体内有内腔体一、内腔体二和内腔体三,所述电池模组、PCM导热板和液冷板在内腔体一内,风扇设在内腔体一的外壳上,液冷系统设在在内腔体二内与换热器配合使用,所述BMS系统在内腔体三内。电池模组极耳处所在面紧贴具有加强筋结构的液冷板还适用于东北极寒地区电池预热技术领域。

    一种宽温区液态金属单相流的粘度测试系统及其测试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586107A

    公开(公告)日:2023-01-10

    申请号:CN202211143164.0

    申请日:2022-09-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宽温区液态金属单相流的粘度测试系统及其测试方法,属于粘度测试系统领域。解决了液态金属在高温状态下粘度参数不全的难点问题。它包括电磁泵、电磁流量计、膨胀罐、马弗炉、换热器、加热型储液罐、真空泵、保护气瓶、流量计、恒流泵、水箱、短试验段和长试验段;电磁泵的出口与马弗炉连通,马弗炉与短试验段连通,短试验段与长试验段连通,长试验段与换热器的热端入口连通,换热器的热端出口和电磁泵连通;电磁泵、电磁流量计、马弗炉、短试验段、长试验段和换热器构成液态金属回路;动力件、水箱和换热器构成去离子水回路;氩气瓶、真空泵、加热型储液罐和膨胀罐构成气路循环。本发明适用于液态金属单相流宽温区下的粘度测试。

    飞行器相变吸热与分解吸热复合可重复使用热防护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3619769A

    公开(公告)日:2021-11-09

    申请号:CN202110855914.6

    申请日:2021-07-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飞行器相变吸热与分解吸热复合可重复使用热防护结构,包括复合隔热层、水泵、四个电磁阀、储气罐和喷管,复合隔热层包括多孔介质隔热层、流道、对流冷却通道、对流管路、蜂窝结构层和阻隔型隔热层,外层多孔介质层既可起到隔热作用,又可渗出冷却水形成发汗冷却带走热量;通道内可流通冷却水形成对流冷却;蜂窝结构层内填充固体相变材料;水吸热产生的水蒸气以及固体分解产生的气体进入高压储罐进行收集,通过喷管高速排出产生推力。本发明由多种防热方式组合而成,为应对不同的气动热环境,可分别采用纯被动隔热、发汗冷却、对流冷却、固体分解吸热等方式进行热防护,提高防热效率和利用率从而延长飞行器飞行时间。

    一种可持续稳定工作的吸附式冷电联供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8999020A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1321671.8

    申请日:2024-09-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持续稳定工作的吸附式冷电联供系统,涉及供能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吸附式制冷热源不稳定的问题。本发明水箱一分别通过两组进出水管道和吸附设备一及吸附设备二连通;水箱二分别通过两组进出水管道和吸附设备一及吸附设备二连通;蒸发器分别和吸附设备一、吸附设备二及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分别和吸附设备一及吸附设备二连通;氢燃料电池组通过一组进出水管道和水箱二连通;氢燃料电池组和水箱二之间设置有阀门五和水泵五。本发明将氢燃料电池组和吸附式制冷机组结合,氢燃料电池组为吸附式制冷机组提供稳定持续的热源,解决了传统吸附式制冷机组运行时对使用场景的苛刻要求及热源不稳定的情况。

    基于航煤及氨分解双级CCA的涡扇发动机系统及工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622472A

    公开(公告)日:2024-09-10

    申请号:CN202410884228.5

    申请日:2024-07-0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基于航煤及氨分解双级CCA的涡扇发动机系统及工作方法;该发动机系统,包括:进气道、风扇、高压压气机、航煤CCA换热器、氨分解CCA换热器、主燃烧室、高压涡轮、低压涡轮、混合室、加力燃烧室、尾喷管、航煤供给系统及氨燃料供给系统;进气道和风扇依次布置在发动机的前端,高压压气机和主燃烧室、高压涡轮、以及低压涡轮依次连接、并布置在发动机内涵道中,混合室、加力燃烧室依次布置在发动机内涵道出口外侧。航煤及氨分解双级CCA可以大幅提高高压压气机出口引气的冷却品质,降低需求的引气流量,从而降低引气损失和做功损失,提高航空涡扇发动机的推力和热效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