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探地雷达的路床回弹模量预估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8519112A

    公开(公告)日:2024-08-20

    申请号:CN202410582625.7

    申请日:2024-05-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探地雷达的路床回弹模量预估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方法包括:S1:在待测路段选一点,对此点的面层、基层、路床层的土体进行钻芯处理,并对面层、基层进行相对介电常数的测定;S2:使用探地雷达检测路基路面结构,得到雷达灰度图像;S3:提取雷达波形数据,识别地面线、基层、路床层上下界面位置,获取路床层上、下界面电场强度振幅值;S4:使用神经网络,得到路床相对介电常数、路堤相对介电常数;S5:使用路床相对介电常数回弹模量转换公式得到路床在此点处的整体回弹模量。本发明克服了传统方法需要大量破坏路面结构及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效率低下的问题。

    基于吸湿排水土工织物的边坡排水-加筋复合结构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775657B

    公开(公告)日:2023-02-03

    申请号:CN202210549065.6

    申请日:2022-05-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吸湿排水土工织物的边坡排水‑加筋复合结构及方法,复合结构包括渗排管、毛细土工织物、植被蒸腾段,渗排管一端锚固于边坡内部,渗排管贯穿融化锋,渗排管另一端伸出坡面;渗排管的上部管壁设有多个渗排孔,渗排管的外壁安装有径向延伸的翼凸端,翼凸端深入边坡土体中;毛细土工织物包裹于渗排管和翼凸端外部,毛细土工织物向外延伸后沿坡面铺设;植被蒸腾段由种植于边坡上的植被与坡面上的毛细土工织物交织形成。本发明具有排水与加筋的双重作用,有效排出边坡土体饱和状态下的自由水和非饱和状态下的毛细水,同时提高了防淤堵性能。

    一种基于半导体制冷片的冻土试验控温盘及试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965546A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申请号:CN202210604422.4

    申请日:2022-05-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半导体制冷片的冻土试验控温盘及试验方法,包括导热金属盘、硬质垫片、水箱、透水石,导热金属盘的内部设有第一凹槽,半导体制冷片的底面通过导热弹性垫片贴于导热金属盘的第一凹槽内,导热金属盘底部设有环形联通凹槽;硬质垫片安装于导热金属盘的顶部,水箱安装于硬质垫片的顶部,半导体制冷片顶面的导热弹性垫片与水箱底面紧密贴合;水箱、硬质垫片、导热金属盘的同一轴线位置分别设有孔位,导热金属盘上的孔位与环形联通凹槽连通,使液体均匀分散并透过透水石。本发明同时兼顾了控温、加载、可渗透的功能,增强了半导体制冷片的散热效果,降低了外界环境的影响,经济性高,对于冻土研究中的试验开展有着显著的意义。

    一种基于半导体制冷片的冻土试验控温盘及试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965546B

    公开(公告)日:2024-09-13

    申请号:CN202210604422.4

    申请日:2022-05-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半导体制冷片的冻土试验控温盘及试验方法,包括导热金属盘、硬质垫片、水箱、透水石,导热金属盘的内部设有第一凹槽,半导体制冷片的底面通过导热弹性垫片贴于导热金属盘的第一凹槽内,导热金属盘底部设有环形联通凹槽;硬质垫片安装于导热金属盘的顶部,水箱安装于硬质垫片的顶部,半导体制冷片顶面的导热弹性垫片与水箱底面紧密贴合;水箱、硬质垫片、导热金属盘的同一轴线位置分别设有孔位,导热金属盘上的孔位与环形联通凹槽连通,使液体均匀分散并透过透水石。本发明同时兼顾了控温、加载、可渗透的功能,增强了半导体制冷片的散热效果,降低了外界环境的影响,经济性高,对于冻土研究中的试验开展有着显著的意义。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电渗-芯吸织物-植物联合治理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060436B

    公开(公告)日:2023-08-15

    申请号:CN202310290755.9

    申请日:2023-03-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电渗‑芯吸织物‑植物联合治理系统及方法,治理系统包括导电芯吸土工织物、芯吸土工织物、植物,多个导电芯吸土工织物竖向间隔埋设在重金属污染土壤,导电芯吸土工织物与供电系统电性连接,相邻的导电芯吸土工织物分别作为阴极和阳极;芯吸土工织物横向铺设在导电芯吸土工织物顶部,导电芯吸土工织物和芯吸土工织物中异形截面的芯吸纤维相互接触,形成微米级的孔隙;植物种植在芯吸土工织物上方的浅层地表,将浅层地表的重金属离子吸收、固定在体内。本发明在土工织物的芯吸和引导作用下,在饱和‑非饱和条件下,金属离子可连续迁移至浅层地表,增大了处理深度,提高了修复效率。

    一种循环压剪土体冻胀试验系统及试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533096B

    公开(公告)日:2023-04-07

    申请号:CN202110725196.0

    申请日:2021-06-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循环压剪土体冻胀试验系统及试验方法,所述试验系统包括温控试验舱、水平向加载电机、竖向加载电机、水平向位移传感器、水平向力传感器、竖向位移传感器、竖向力传感器、孔压采集仪、温控仪、马氏补水瓶、电源。本发明针对试验土单元,温控试验舱采用控温金属板形成试件周边的温控空间,一方面避免了试验受大气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便于在试验中采用厚度较小的叠环,提高土单元水平循环剪切应力的加载效果。本发明的土体冻胀试验系统的竖向与水平向可设置为静态或动态加载,可开展温度‑复杂应力路径耦合下的土体冻胀试验、土体融化试验或土体冻融循环试验,也可测试冻土或正温土体的动态剪切模量、阻尼比等动力学参数。

    未燃煤矸石抗冻路基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5305760A

    公开(公告)日:2022-11-08

    申请号:CN202211027029.X

    申请日:2022-08-25

    Abstract: 未燃煤矸石抗冻路基结构,它涉及路基结构。本发明要解决现有寒区路基的抗冻耐久性能差,未燃煤矸石工业固废的资源化利用难题。未燃煤矸石抗冻路基结构自下而上依次为地基、氧化速率控制层、未燃煤矸石填料层、路床防渗防氧化封层、路面基层及一层路面面层;或未燃煤矸石抗冻路基结构自下而上依次为地基、氧化速率控制层、底部路床防渗防氧化封层、未燃煤矸石填料层、顶部床防渗防氧化封层、路面基层及路面面层。本发明用于未燃煤矸石抗冻路基结构。

    一种热棒路基冻胀试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5266810A

    公开(公告)日:2022-11-01

    申请号:CN202210925752.3

    申请日:2022-08-03

    Abstract: 一种热棒路基冻胀试验装置,涉及冻土路基冻胀试验领域,具体是一种热棒路基冻胀试验装置。本发明是要解决目前难以通过室内试验研究由于使用热棒冷却多年冻土路基而导致的不均匀冻胀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设置空心钢管可以模拟热棒工作时对路基的冷却作用,研究竖向设置热棒时地基土的径向温度变化情况和路基土的竖向位移变化情况,对热棒制冷导致的地基土径向冻胀进行研究,分析距热棒不同距离地基土的冻胀变形情况;本发明使用针雕变形计和工业相机可以对模型顶面的不均匀冻胀量进行实时监测,直接获得地基模型随热棒工作时间的整个截面的冻胀变形数据,解决了不均匀变形难以通过位移传感器进行测量的问题。

    全吸力范围的芯吸土工织物持水特征测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464746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556231.4

    申请日:2024-05-07

    Abstract: 全吸力范围的芯吸土工织物持水特征测定方法,属于土工织物持水特征测定技术领域,具体包括以下步骤:对芯吸土工织物的机织方向和垂直机织方向分别进行低吸力毛细管上升试验,对芯吸土工织物的机织方向、垂直机织方向和垂直方向分别进行中吸力压力膜仪试验,对芯吸土工织物沿垂直方向进行高吸力盐浓度试验,因芯吸土工织物的持水特征曲线为一条平滑且连续的曲线,以此为准则,对三种试验的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描述芯吸土工织物全吸力范围的持水特征曲线。本发明消除了因测试方法不同出现的差异,对三种吸力范围下的持水特征曲线进行汇总验证,提出芯吸土工织物全吸力范围的持水特征曲线的描绘方法。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电渗-芯吸织物-植物联合治理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060436A

    公开(公告)日:2023-05-05

    申请号:CN202310290755.9

    申请日:2023-03-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电渗‑芯吸织物‑植物联合治理系统及方法,治理系统包括导电芯吸土工织物、芯吸土工织物、植物,多个导电芯吸土工织物竖向间隔埋设在重金属污染土壤,导电芯吸土工织物与供电系统电性连接,相邻的导电芯吸土工织物分别作为阴极和阳极;芯吸土工织物横向铺设在导电芯吸土工织物顶部,导电芯吸土工织物和芯吸土工织物中异形截面的芯吸纤维相互接触,形成微米级的孔隙;植物种植在芯吸土工织物上方的浅层地表,将浅层地表的重金属离子吸收、固定在体内。本发明在土工织物的芯吸和引导作用下,在饱和‑非饱和条件下,金属离子可连续迁移至浅层地表,增大了处理深度,提高了修复效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