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565872A
公开(公告)日:2021-10-29
申请号:CN202110871768.6
申请日:2021-07-30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电磁辅助式气浮恒力弹簧支架,涉及飞行器地面零重力模拟技术领域。本发明是为了使卫星模拟器能够提供六自由度的全方位三维空间模拟。本发明所述的电磁辅助式气浮恒力弹簧支架,包括:恒力弹簧系统和电磁主动式恒力补偿系统,电磁主动式恒力补偿系统包括:直线电机和直线电机输出端力传感器。直线电机的芯轴首端通过直线电机输出端力传感器与恒力弹簧系统的滚轮支架下表面相连,直线电机输出端力传感器用于采集直线电机的输出力,直线电机位于恒力弹簧系统的主弹簧的内部、且二者轴线重合,直线电机的末端连接有预紧螺母,主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滚轮支架的下表面和预紧螺母相接触。
-
公开(公告)号:CN113565872B
公开(公告)日:2022-08-02
申请号:CN202110871768.6
申请日:2021-07-30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电磁辅助式气浮恒力弹簧支架,涉及飞行器地面零重力模拟技术领域。本发明是为了使卫星模拟器能够提供六自由度的全方位三维空间模拟。本发明所述的电磁辅助式气浮恒力弹簧支架,包括:恒力弹簧系统和电磁主动式恒力补偿系统,电磁主动式恒力补偿系统包括:直线电机和直线电机输出端力传感器。直线电机的芯轴首端通过直线电机输出端力传感器与恒力弹簧系统的滚轮支架下表面相连,直线电机输出端力传感器用于采集直线电机的输出力,直线电机位于恒力弹簧系统的主弹簧的内部、且二者轴线重合,直线电机的末端连接有预紧螺母,主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滚轮支架的下表面和预紧螺母相接触。
-
公开(公告)号:CN112382160B
公开(公告)日:2022-08-02
申请号:CN202011288068.6
申请日:2020-11-17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一种六自由度模拟器气浮滑轮系统,本发明涉及一种气浮滑轮系统,本发明为解决传统的模拟器无法满足航天任务要求卫星模拟器提供六自由度的全方位三维空间模拟的问题,本发明包括上框体组件、下框体组件、安装板、多个定滑轮和绳索,所述下框体组件套装在上框体组件的外侧,上框体组件和下框体组件均与安装板连接,多个定滑轮沿圆周方向均布安装在安装板的上表面,每个定滑轮上设有绳索,绳索的一端与上框体组件连接,绳索的另一端与下框体组件连接。本发明具有高精度、高频响的特点,该系统能够提高卫星地面仿真精度,其在竖直方向零重力的实现是有关六自由度卫星模拟器研制的关键技术。本发明属于六自由度卫星模拟器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2382160A
公开(公告)日:2021-02-19
申请号:CN202011288068.6
申请日:2020-11-17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一种六自由度模拟器气浮滑轮系统,本发明涉及一种气浮滑轮系统,本发明为解决传统的模拟器无法满足航天任务要求卫星模拟器提供六自由度的全方位三维空间模拟的问题,本发明包括上框体组件、下框体组件、安装板、多个定滑轮和绳索,所述下框体组件套装在上框体组件的外侧,上框体组件和下框体组件均与安装板连接,多个定滑轮沿圆周方向均布安装在安装板的上表面,每个定滑轮上设有绳索,绳索的一端与上框体组件连接,绳索的另一端与下框体组件连接。本发明具有高精度、高频响的特点,该系统能够提高卫星地面仿真精度,其在竖直方向零重力的实现是有关六自由度卫星模拟器研制的关键技术。本发明属于六自由度卫星模拟器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9821705A
公开(公告)日:2025-04-15
申请号:CN202510110643.X
申请日:2025-01-23
Applicant: 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
IPC: B64G7/00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航天器低重力环境模拟试验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航天器质心卸载与姿态适应装置及方法,装置包括横梁、第一竖杆、第二竖杆、第一Z向调节柱、第二Z向调节柱、第一X向调节座、第二X向调节座以及转接座,横梁用于与低重力系统吊索可拆卸连接;第一竖杆上端通过第一转轴与横梁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竖杆上端通过第二转轴与横梁的另一端转动连接,转接座的一侧与第一X向调节座可拆卸连接,另一侧与第二X向调节座可拆卸连接;使横梁、第一竖杆、第二竖杆及转接座形成类平行四边形结构,通过X、Y、Z三向调节适应航天器质心位置的变化,从而满足航天器相对于水平位置侧倾±60°,俯仰±180°,对航天器质心卸载同时适应其姿态变化。
-
公开(公告)号:CN119796544A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510189845.8
申请日:2025-02-20
Applicant: 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
IPC: B64G7/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航天器地面环境试验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航天器低重力测试的模拟器,缓冲机构安装在底盘上,叉剪机构的一侧安装在缓冲机构上,配重机构安装在叉剪机构的另一侧,用于模拟航天器质量和转动惯量;车轮机构设置在底盘的侧面,且设置有多组。通过向周向分布的配重盘中加入不同数量的配重块,改变配重机构的质心水平位置,使其与航天器质心的水平位置相同,通过叉剪机构调整质心高度,缓冲机构中的第一弹簧和液压伸缩杆对缓冲工况进行模拟,通过丝杆调节的挡板可以有效的调整第一滑块在收缩过程中的行程,也可以用于辅助叉剪机构的伸展,对于平地行走、爬坡、原地转向工况,可以通过驱动本发明中的车轮机构实现。
-
公开(公告)号:CN118607110A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410929702.1
申请日:2024-07-11
Applicant: 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基于机器学习的航天器舱内振动响应反演方法及装置,其中基于机器学习的航天器舱内振动响应反演方法包括:获取卫星数据,对卫星数据进行数据筛选,确定目标样本数据;对目标样本数据进行分类处理,确定训练数据;确定深度学习反演模型,基于训练数据对深度学习反演模型进行修正,确定目标反演模型;基于反演数据和目标反演模型确定反演结果。在仅获取航天器舱外部分响应结果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建立的反演模型,获得舱内振动测点响应的机器学习结果,提高航天器智能制造水平,推动航天器规模化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12097761B
公开(公告)日:2022-05-24
申请号:CN202010908793.2
申请日:2020-09-02
Applicant: 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
Inventor: 李栋 , 冯国松 , 张俊刚 , 刘闯 , 冯咬齐 , 樊世超 , 杨江 , 王睿 , 刘召颜 , 朱建斌 , 董宇辉 , 杜晓舟 , 张君 , 于丹 , 刘明辉 , 何玲 , 杨艳静 , 孙浩 , 王潇峰 , 马功泊
IPC: G01C21/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与航天器对应的传感器安装方向自动识别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传感器安装方向记录工作效率低、准确率低的问题。所述传感器安装方向自动识别方法,基于内置陀螺仪的手持终端,在建立手持终端坐标系、航天器坐标系及传感器坐标系后,通过扫码识别当前传感器的类型和坐标系,通过内置陀螺仪识别当前传感器姿态,由手持终端得到当前传感器的转换坐标系,再由内置陀螺仪自动计算当前传感器的转换坐标系相对于航天器坐标系的转动角度,确定当前传感器的方向,并进行记录。本发明实现了基于手持终端的传感器方向判断,可以适用于多类传感器,有效提高与航天器对应的传感器安装方向的识别准确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人力资源。
-
公开(公告)号:CN114065583A
公开(公告)日:2022-02-18
申请号:CN202111353801.2
申请日:2021-11-16
Applicant: 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
IPC: G06F30/23 , G06F119/04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连续损伤力学的共振疲劳加速因子的确定方法,所述确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根据逆幂率模型构建正弦载荷激励量级与疲劳寿命之间的关系式;步骤S2、建立工程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初始化结构的材料参数,并将结构的初始损伤值设置为0,本发明中,基于连续损伤力学对结构的疲劳损伤累积过程进行了模拟,可以实现定量表征损伤量的非线性演化过程,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结构的疲劳寿命,与传统的正弦载荷激励的共振状态相比,正弦载荷的激励频率考虑了因损伤的产生而导致结构宏观频率的变化,以使得共振疲劳过程更加符合工程实际。
-
公开(公告)号:CN112393866A
公开(公告)日:2021-02-23
申请号:CN202011335361.3
申请日:2020-11-25
Applicant: 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航天器微振动地面试验系统及试验方法,包括传感器网络、中继器及工控计算机,所述中继器连接在传感器网络和工控计算机之间,所述中继器通过屏蔽电缆与传感器网络连接,中继器通过网线与工控计算机连接;所述传感器网络包括若干激光陀螺传感器,每个所述激光陀螺传感器分别通过屏蔽电缆与中继器连接;所述中继器包括电源系统、陀螺伺服组件及控制器;所述电源系统用于对中继器及传感器网络供电;所述陀螺伺服组件用于控制传感器网络中的各激光陀螺传感器。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在激光陀螺传感器和工控计算机之间连接中继器,使得工控计算机远离被测航天器,消除其对微振动角位移测试结果的影响,有效地提高了微振动角位移测试精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