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659598B
公开(公告)日:2024-10-15
申请号:CN202110734647.7
申请日:2021-06-30
Applicant: 国网上海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电力和燃气互补控制的混合供能控制方法及系统,其将热系统和燃气系统引入与电网连接的混合供能系统,通过预测混合供能系统的用电负荷功率需求和热负荷功率需求,然后根据所述负荷功率需求与混合供能系统连接的电网输出功率,光伏发电装置输出功率,电池储能装置输出功率进行比较,对所述混合供能系统中的装置进行综合控制。所述方法和系统基于电力和燃气惯量分析的混合供能控制方法,能够充分发挥电能灵活枢纽、高速控制的性能,通过智慧物联终端设备的分布式边缘计算实现快速控制,使混合供能系统在控制时间尺度和精细化程度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
公开(公告)号:CN116826830A
公开(公告)日:2023-09-29
申请号:CN202310575541.6
申请日:2023-05-22
Applicant: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 国网上海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H02J3/38 , H02J3/32 , H02J7/34 , H02J7/00 , F24H7/02 , F25B30/06 , F28D20/00 , H01M16/00 , H01M8/245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模块灵活组合的绿色高效氢电能源舱,包括:蓄电池模块,用于存储电能;氢电热模块,用于通过氢能源进行发电;储热模块,与所述氢电热模块相连,用于存储所述氢电热模块产生的热能,并基于所述热能为园区用户提供热水;热泵模块,与所述储热模块相连,用于利用所述储热模块存储的热能通过换热的方式为园区用户提供空调冷热;交直流模块,分别与所述蓄电池模块和氢电热模块相连,用于为园区用户供电;多能协同模块,用于控制所述蓄电池模块、氢电热模块、储热模块、热泵模块和交直流模块的工作状态,以实现不同工作模式。本发明能够实现综合能源舱中多种能源的协同优化供能。
-
公开(公告)号:CN115576276A
公开(公告)日:2023-01-06
申请号:CN202211079813.5
申请日:2022-09-05
Applicant: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 国网上海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5B19/4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能源舱的多能协同管控装置、优化方法、优化装置及介质。装置包括:数据采集模块以及处理器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包括数据采集单元以及IO处理单元,数据采集单元用于采集热能装置的电压、电流以及功率模拟量,IO处理单元接收热泵、微燃机、电锅炉、新能源、水和电和天然气以及电能变换装置的数字信号并进行根据处理器的计算结果输出信号对设备进行控制;处理器模块通过预先设置的通信模块与数据采集模块通信连接,并且通过无线局域网/光纤组网与电网侧主站通信连接。通过能源设备的多种组合可以就地利用可再生资源,通过多能协同处理器进行能源的优化运行和分析,提高了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供能系统整体协同管控。
-
公开(公告)号:CN117081164A
公开(公告)日:2023-11-17
申请号:CN202310881414.9
申请日:2023-07-18
Applicant: 国网上海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虚拟电厂规模化灵活资源聚合调控方法和装置,其中,方法包括:根据资源接入特点和链路结构,将资源按照电网可控度分为第一类资源、第二类资源和第三类资源;对所述第一类资源、第二类资源和第三类资源的实际响应能力进行评估,并结合自身特性向上传递资源响应能力信息;针对所述第一类资源、第二类资源和第三类资源的特性生成对应的调度指令;根据所述调度指令对所述第一类资源、第二类资源和第三类资源进行资源调度。本发明能够提升普适性、时效性和经济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938013A
公开(公告)日:2022-08-23
申请号:CN202210503377.3
申请日:2022-05-09
Applicant: 国网上海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IPC: H02J3/3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集群参与配电网协调控制的方法及装置。其中,方法包括:获取配电台区的电动汽车的充放电数据,并根据获取的充放电数据对配电台区的电动汽车进行集群分类,得到电动汽车分层集群;建立电动汽车分层集群接入配电网的入网模型;基于建立的入网模型,确定电动汽车分层集群的充放电和调度约束条件;建立以充放电功率方差最小为目标的目标函数,并利用粒子群算法对目标函数进行求解;根据粒子群算法求解的充放电功率,确定电动汽车分层集群参与配电网协调控制的充放电计划。
-
公开(公告)号:CN113659598A
公开(公告)日:2021-11-16
申请号:CN202110734647.7
申请日:2021-06-30
Applicant: 国网上海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电力和燃气互补控制的混合供能控制方法及系统,其将热系统和燃气系统引入与电网连接的混合供能系统,通过预测混合供能系统的用电负荷功率需求和热负荷功率需求,然后根据所述负荷功率需求与混合供能系统连接的电网输出功率,光伏发电装置输出功率,电池储能装置输出功率进行比较,对所述混合供能系统中的装置进行综合控制。所述方法和系统基于电力和燃气惯量分析的混合供能控制方法,能够充分发挥电能灵活枢纽、高速控制的性能,通过智慧物联终端设备的分布式边缘计算实现快速控制,使混合供能系统在控制时间尺度和精细化程度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
公开(公告)号:CN119807789A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411721421.3
申请日:2024-11-28
Applicant: 国网冀北清洁能源汽车服务(北京)有限公司 ,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 ,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计量中心 , 国网上海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F18/23213 , G06Q10/0631 , G06F18/24 , G06Q50/06 , G06F17/16 , G06F17/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用户充电需求活动特征分析方法、设备及介质,其中,方法包括:对电动汽车用户的出行行为数据和充电行为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多个特征量;根据所述多个特征量建立特征矩阵,并对所述特征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对标准化后的特征矩阵进行k‑means‑GSA聚类,实现电动汽车用户充电需求活动特征分析。本发明能够准确分析电动汽车用户充电需求活动特征。
-
公开(公告)号:CN119721502A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510221493.X
申请日:2025-02-27
Applicant: 国网上海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Q10/063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增强型微能网综合能源系统碳排放水平评价方法和装置,所述方法包括:基于单一异质负荷所需能源供应相关的产能侧等效碳排放值构建单一异质负荷碳势指标计算模型,并根据所述单一异质负荷碳势指标计算模型计算单一异质负荷碳势指标;基于所述单一异质负荷碳势指标构建异质负荷的多能耦合综合碳势指标计算模型,并根据所述异质负荷的多能耦合综合碳势指标计算模型计算异质负荷的多能耦合综合碳势指标;根据所述单一异质负荷碳势指标和所述异质负荷的多能耦合综合碳势指标对综合能源系统在不同时间跨度上的碳排放总体水平进行评价。本发明能够量化不同能源系统或地区的碳排放责任。
-
公开(公告)号:CN119647812A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411506356.2
申请日:2024-10-28
Applicant: 国网上海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Q10/0631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运行策略优化方法和装置,其中,方法包括:计算系统内各产能设备的实时产能单价;基于历史数据通过逻辑循环的方式确定储能设备的总平均产能单价与储能变化量,基于储能变化量以及所述系统内各产能设备的实时产能单价确定产能设备的实际输出量;以所述产能设备的实际输出量作为约束,以系统的日内运维总成本最低为目标,构建经济运行策略模型,并对所述经济运行策略模型进行求解,得到运行决策。本发明能满足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各类调控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9599244A
公开(公告)日:2025-03-11
申请号:CN202411446298.9
申请日:2024-10-16
Applicant: 国网上海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Q10/063 , G06Q10/04 , G06Q50/06 , G06Q50/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综合能源系统的碳流分析及碳核算方法和装置,其中,方法包括:以综合能源系统的运维成本最小为目标,构建综合能源系统的优化运行调度模型,并对优化运行调度模型进行求解确定综合能源系统的综合最优运行方案;基于综合能源系统的综合最优运行方案,根据能量产生、传递以及转换关系,通过碳排放核算模型从源头逐步计算综合能源系统每条支路上的能量流对应累积分配的碳排放,量化在综合能源系统各节点和支路的碳势;基于综合能源系统各节点和支路的碳势,从需求侧角度对不同消费单位的实际能源消费行为对应的碳排放进行计算。本发明能够深入分析能源耦合与转化过程中碳排放耦合关系和转移模式对碳排放的影响。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