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泥乳化沥青复合砂浆宽温域下抗压强度的预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702420A

    公开(公告)日:2023-09-05

    申请号:CN202310431891.5

    申请日:2023-04-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泥乳化沥青复合砂浆宽温域下抗压强度的预测方法,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是为不同沥青与水泥用量比下水泥乳化沥青复合砂浆(CA砂浆)的抗压强度设计提供理论计算方法。不同温度(T)下CA砂浆的90d抗压强度(f)可由水泥砂浆抗压强度(fC)、沥青与水泥体积比(VA/VC)、温度(T)及抗压强度感温性系数a和b计算确定。水泥砂浆抗压强度(fC)及CA砂浆抗压强度感温性系数a和b可以通过试验得到,也可以通过参考本发明的推荐值。本发明对CA砂浆抗压强度的预测值具有较高的精度,可以大幅度缩短CA砂浆力学性能设计周期。

    一种道路路线平面线形设计的“两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520120B

    公开(公告)日:2022-04-08

    申请号:CN201810255466.4

    申请日:2018-03-1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道路路线平面线形设计的“两点”法,属于道路路线平面线形设计曲线法技术领域。其特征含对称基本型平曲线、非对称基本型平曲线、回头曲线、S型曲线4种线形组合;线形组合的已知参数为为起点坐标、起点切向角、起点半径及终点坐标,顺次设计路线时与起点相关的3个参数已知,故只需再拟定终点坐标即可确定线形组合其余参数;采用参数搜索的优化方法,自动选择参数、推荐最优解。本发明通过两点可确定4种线形组合类型,强调坐标的控制作用,符合路线设计及施工习惯;以线形组合作为设计单元,有效提高了设计效率;自动选择并推荐最优解,提高了该方法的实用性能。

    一种多尺度多层次钢-可再生植物纤维-纳米纤化纤维素减缩抗裂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385634A

    公开(公告)日:2022-11-25

    申请号:CN202211133454.7

    申请日:2022-09-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尺度多层次钢‑可再生植物纤维‑纳米纤化纤维素减缩抗裂混凝土,按质量份计,包括如下原料:水215‑225份、水泥300‑450份、粉煤灰18‑43份、天然河砂550‑700份、连续级配碎石850‑1150份、减水剂6.0‑6.9份、钢纤维80‑90份、剑麻纤维5.5‑5.8份、纳米纤维素0.67‑0.70份;所述钢纤维的长度为1‑6cm,剑麻纤维的长度为5‑15mm。本发明钢纤维和剑麻纤维形成的三维网络结构可以承托骨料,纳米纤维素可以增加高密度水泥基C‑S‑H凝胶的生成,使混凝土更加致密,形成宏观‑纳观多尺度增强混凝土,从根源上解决混凝土早期收缩开裂问题。三种纤维在不同层次,不同尺度上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减少收缩,提高抗裂性能。

    一种表征再生沥青混合料拌和过程中RAP结团变化程度的试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746645A

    公开(公告)日:2024-10-08

    申请号:CN202410752017.6

    申请日:2024-06-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表征再生沥青混合料拌和过程中RAP结团变化程度的试验方法,具体包括:对RAP材料进行筛分、分档处理,对每一档RAP材料的结团程度分别进行试验评价;通过燃烧法去除RAP材料中旧沥青,获得RAP内部的旧集料;通过筛分法将RAP旧集料分别过筛,得到组成结团的所有旧集料;计算RAP材料的结团率;根据目标再生级配获取RAP材料和新集料;对集料进行染色后,将其与RAP进行拌和;根据颜色区分新集料与RAP材料,从混合料中挑选出新集料;将剩余的混合料进行结团程度试验评价;计算结团破碎率指标,将拌和前后RAP材料的结团率进行对比,从而可以清晰地表征出拌和过程中RAP结团程度实际的变化情况。

    一种道路路线平面线形设计的“两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520120A

    公开(公告)日:2018-09-11

    申请号:CN201810255466.4

    申请日:2018-03-1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道路路线平面线形设计的“两点”法,属于道路路线平面线形设计曲线法技术领域。其特征含对称基本型平曲线、非对称基本型平曲线、回头曲线、S型曲线4种线形组合;线形组合的已知参数为为起点坐标、起点切向角、起点半径及终点坐标,顺次设计路线时与起点相关的3个参数已知,故只需再拟定终点坐标即可确定线形组合其余参数;采用参数搜索的优化方法,自动选择参数、推荐最优解。本发明通过两点可确定4种线形组合类型,强调坐标的控制作用,符合路线设计及施工习惯;以线形组合作为设计单元,有效提高了设计效率;自动选择并推荐最优解,提高了该方法的实用性能。

    一种适用于再生冷补沥青混合料的冷补沥青及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460001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537570.8

    申请日:2024-04-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沥青路面坑槽修补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再生冷补沥青混合料的冷补沥青,与RAP料的适配性更佳,具有优异的施工和易性,粘结性好且渗透性强。其中重质油作为冷补沥青用添加剂的基体材料,还可以分散其余材料,在再生冷补料中发挥持续再生作用;润湿剂提高了冷补沥青在RAP料表面的浸润能力,有利于冷补沥青在RAP料表面的铺展;抗氧化剂减轻了冷补沥青的初次老化和老化沥青的二次老化;补强剂提高了冷补沥青的工作性能,增加了冷补沥青与RAP料之间的粘附性,提高冷补沥青的早期强度;基质沥青可以补充旧沥青,增加冷补沥青与RAP料之间的粘结性;有机溶剂起到稀释作用,提高冷补沥青的施工和易性。同时还提供了制备方法。

    一种基于表面细分和逐步重塑的三维骨料建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911060A

    公开(公告)日:2023-10-20

    申请号:CN202310973953.5

    申请日:2023-08-0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表面细分和逐步重塑的三维骨料建模方法,属于颗粒材料建模仿真领域,具体包括:利用凸包算法在单位立方体内建立基本凸骨料;在骨料每个三角面片的每条边的中点生成新顶点,细分骨料表面;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骨料粒径及建立局部坐标系;确定骨料顶点的移位系数,具体由移位系数上限值、顶点作用域因子以及顶点移位浮动系数构成,分别控制骨料形状重塑整体剧烈程度,分布密集顶点的移动幅度及顶点移动幅度差异;在局部坐标系中根据移位系数移动顶点,实现参数化重塑骨料形状;通过重复执行上述基于表面细分的形状重塑过程,得到逼真度递增的骨料模型。

    一种考虑沥青用量及温度影响下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弹性模量的预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522620A

    公开(公告)日:2023-08-01

    申请号:CN202310427140.6

    申请日:2023-04-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考虑沥青用量及温度影响下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弹性模量的预测方法,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是为不同沥青与水泥用量比下水泥乳化沥青复合砂浆(CA砂浆)的弹性模量设计提供理论计算方法。不同温度(T)下CA砂浆的90d弹性模量(ET)可由水泥砂浆弹性模量(EC)、沥青与水泥体积比(VA/VC)、温度(T)及弹性模量感温性系数a和b计算确定。水泥砂浆弹性模量(EC)及CA砂浆弹性模量感温性系数a和b可以通过试验得到,也可以通过参考本发明的推荐值。本发明对CA砂浆弹性模量的预测值具有较高的精度,可以大幅度缩短CA砂浆力学性能设计周期。

    虚线交通标线表征车辆定位及道路交通设施信息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524380A

    公开(公告)日:2020-08-11

    申请号:CN202010315114.0

    申请日:2020-04-21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智能交通运输技术领域,涉及虚线交通标线表征车辆定位及道路交通设施信息的方法。本发明采用敷设于道路表面、行车道一侧或两侧的特殊虚线交通标线表征车辆位置定位及道路交通设施等数据信息。构成特殊虚线交通标线的基本元素为标线条单元和路面条单元两种基本单元,由基本单元按特定规则排列组合构成标线符号码,由多个标线符号码按指定规则构成标线数据块,表征车辆定位信息以及道路交通设施信息。在正常行车、拥堵或停车状态以及特殊紧急条件下,利用本发明方法可进行车辆所在位置的多种定位信息以及道路交通设施的多种管理信息进行现场数据查询、校核,为智能车辆运输、自动驾驶、无人驾驶、自动导航等系统提供特殊应急服务。

    一种路面薄层修补材料的压剪强度测试模具

    公开(公告)号:CN218036086U

    公开(公告)日:2022-12-13

    申请号:CN202221915821.4

    申请日:2022-07-2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测量界面压剪模具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路面薄层修补材料的压剪强度测试模具,包括压头模具、夹具、模具、螺母和压片;先是将模具放置于压力测试平台上,然后将试件放置于模具中;将螺7拧紧使得压片完全贴合待测试件。将试件完全固定好之后,将压头模具和夹具放置于试件上方,通过调整压头模具的高度,使得上部模具与试件贴合紧密。一切准备就绪后,将压力测试平台的压力传感装置,放置于压头模具上,准备进行界面压剪强度测试。使用本模具可以大大减小操作的繁琐性,提升测试的便捷性,同时还使得界面发生更贴近实际情况的压剪破坏,更好的评估了界面粘结效果,基本杜绝了现有测试模具中界面未发生破坏而材料率先劣化的可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