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0473970C
公开(公告)日:2009-04-01
申请号:CN200610040468.9
申请日:2006-05-17
Applicant: 扬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场致流变体粘度和刚度的测试装置。测试杆竖向布置在架体上,测试杆上端通过弹性元件与架体连接,测试杆下端连接测试头,激振器固接在架体上,激振器横向施力于测试杆;在弹性元件上粘贴应变片并构成电桥电路,电桥电路的信号输出线与动态应变仪连接,动态应变仪的输出端连接在数据采集系统上;激振器连接在音频扫描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端,该音频扫描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端还与数据采集系统连接。本发明受场的影响较小,所需测试空间小,易于匀强电(磁)场的实现,且被测液体较少,无需大规模液体的流动,测试过程简单,受温度等外界因素影响较小。
-
公开(公告)号:CN118567345B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0364872.X
申请日:2024-03-28
Applicant: 扬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安全优先的移动机器人控制方法及系统,采用scLTL逻辑规范进行多任务控制,考虑动态环境中不确定因素的风险,进行安全路径规划,在规划层面规避环境中的风险,为移动机器人与人同环境下执行多任务作业生成最优安全路径,提前规避与工作人员的冲突。本发明下层的safe‑A*算法允许机器人在动态风险环境中生成安全优先的最优路径,而不是最短路径;同时,上层是FSARS以安全优先为原则的搜索架构,为机器人执行多任务规划最优安全路径,避免与随机移动的工作人员发生碰撞;本发明不是以实时避免碰撞为目标,与其他MDP、MCTS算法相比,安全性显著提高。
-
公开(公告)号:CN118567345A
公开(公告)日:2024-08-30
申请号:CN202410364872.X
申请日:2024-03-28
Applicant: 扬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安全优先的移动机器人控制方法及系统,采用scLTL逻辑规范进行多任务控制,考虑动态环境中不确定因素的风险,进行安全路径规划,在规划层面规避环境中的风险,为移动机器人与人同环境下执行多任务作业生成最优安全路径,提前规避与工作人员的冲突。本发明下层的safe‑A*算法允许机器人在动态风险环境中生成安全优先的最优路径,而不是最短路径;同时,上层是FSARS以安全优先为原则的搜索架构,为机器人执行多任务规划最优安全路径,避免与随机移动的工作人员发生碰撞;本发明不是以实时避免碰撞为目标,与其他MDP、MCTS算法相比,安全性显著提高。
-
公开(公告)号:CN1865915A
公开(公告)日:2006-11-22
申请号:CN200610040468.9
申请日:2006-05-17
Applicant: 扬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场致流变体粘度和刚度的测试装置。测试杆竖向布置在架体上,测试杆上端通过弹性元件与架体连接,测试杆下端连接测试头,激振器固接在架体上,激振器横向施力于测试杆;在弹性元件上粘贴应变片并构成电桥电路,电桥电路的信号输出线与动态应变仪连接,动态应变仪的输出端连接在数据采集系统上;激振器连接在音频扫描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端,该音频扫描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端还与数据采集系统连接。本发明受场的影响较小,所需测试空间小,易于匀强电(磁)场的实现,且被测液体较少,无需大规模液体的流动,测试过程简单,受温度等外界因素影响较小。
-
公开(公告)号:CN117496746A
公开(公告)日:2024-02-02
申请号:CN202311333776.0
申请日:2023-10-13
Applicant: 扬州大学 , 慧知科技(扬州)有限公司
IPC: G08G1/14 , G08G1/096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停车场内自动停取车的控制方法及系统,包括:停车时,把车辆停放到出入口交接区上的AGV平台,并设置各取车出口的概率;考虑取车时出口不确定性,基于取车出口的概率,确定最优停车位置与相应的推荐出口;基于最优停车位置,进行最短路径规划,AGV平台按照规划路径将车辆托运至最优停车位置;取车时,若推荐出口与当前期望出口一致,则前往出口等待AGV托运车辆,若不一致,则根据当前期望出口,重新规划取车路线,AGV根据新的取车路线托运车辆到期望出口。本发明为车辆选择符合用户的最优停车位置,同时,规划停车过程和取车过程的最优路径,从而实现停车场自动停放车辆,节约用户的等待时间。
-
公开(公告)号:CN112931419A
公开(公告)日:2021-06-11
申请号:CN202110257481.4
申请日:2021-03-09
Applicant: 扬州大学
IPC: A01K67/033 , A23K10/30 , A23K50/9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大豆叶片离体饲养豆天蛾的方法,将新鲜带着茎的大豆叶片插在湿润的花泥上,每个饲养容器内共放入4‑5株大豆叶片,同时确保大豆叶片上不要有水滴;单个饲养容器内,将10‑15粒乳白色的豆天蛾卵黏在双面胶上,双面胶另一面贴于大豆叶片背面,使得豆天蛾卵接在大豆叶片背面;将老熟幼虫放置于装有灭菌土壤的化蛹容器中;每个化蛹容器中放置8‑10头老熟幼虫,将老熟幼虫置于土壤表面,使其自然入土壤;用黑布盖住化蛹容器,且置于温室中;每个化蛹容器内放置8‑10头蛹,并在蛹旁共放置3‑4根木棍或3‑4个面纸团,以利于豆天蛾羽化时成功展翅。采用本发明的离体饲养技术,可以较好地饲养豆天蛾到老熟幼虫,并能正常的化蛹和羽化。
-
公开(公告)号:CN112493233A
公开(公告)日:2021-03-16
申请号:CN202011540644.1
申请日:2020-12-23
Applicant: 扬州大学
IPC: A01N1/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豆天蛾卵的冷藏保存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豆天蛾卵置于培养皿中,培养皿底部放置润湿滤纸;(2)将培养皿置于培养箱中,在黑暗条件下,湿度70±10%、20℃保存1天,然后转置4‑20℃下保存。采用本发明的冷藏方法,可有效推迟豆天蛾卵的孵化时间,延长其保存时间,卵的孵化时间可推迟14天以上,卵的孵化率最高可达90%,且成本较低,对豆天蛾的各种生物学特性研究和大规模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为人工饲养豆天蛾提供了重要保障。
-
公开(公告)号:CN117111522B
公开(公告)日:2024-03-12
申请号:CN202311205191.0
申请日:2023-09-18
Applicant: 扬州大学 , 慧知科技(扬州)有限公司
Inventor: 宓建 , 邓社军 , 徐伟 , 廖华军 , 白乐濛 , 张俊 , 秦婧逸 , 于世军 , 嵇涛 , 徐悦 , 马瑞阳 , 沈梓怡 , 朱云翔 , 蔡爱鹏 , 崔嘉贺 , 张昱韬 , 闫奇志 , 张洋铭 , 张炳坤 , 艾尔帕尼·茹扎洪
IPC: G05B19/04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态环境下移动机器人控制方法及系统,包括:基于scLTL逻辑规范构建编码器,将移动机器人的多维任务状态编码成一维状态;基于历史数据和风险模拟对移动机器人作业环境中不确定因素的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融合编码器编码和强化学习,并考虑预测风险构建融合模型,通过融合模型得到移动机器人的多任务作业进行决策和路径规划。本发明采用逻辑规范进行多任务控制,考虑动态环境中不确定因素的风险,提出编码式强化学习融合算法,进行安全路径规划,规避环境中的风险,为移动机器人执行多任务作业生成最优安全路径,提前规避环境中的潜在风险,实现复杂问题简单化,并压缩探索空间,降低计算成本,从而提高求解速度。
-
公开(公告)号:CN117111522A
公开(公告)日:2023-11-24
申请号:CN202311205191.0
申请日:2023-09-18
Applicant: 扬州大学 , 慧知科技(扬州)有限公司
Inventor: 宓建 , 邓社军 , 徐伟 , 廖华军 , 白乐濛 , 张俊 , 秦婧逸 , 于世军 , 嵇涛 , 徐悦 , 马瑞阳 , 沈梓怡 , 朱云翔 , 蔡爱鹏 , 崔嘉贺 , 张昱韬 , 闫奇志 , 张洋铭 , 张炳坤 , 艾尔帕尼·茹扎洪
IPC: G05B19/04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态环境下移动机器人控制方法及系统,包括:基于scLTL逻辑规范构建编码器,将移动机器人的多维任务状态编码成一维状态;基于历史数据和风险模拟对移动机器人作业环境中不确定因素的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融合编码器编码和强化学习,并考虑预测风险构建融合模型,通过融合模型得到移动机器人的多任务作业进行决策和路径规划。本发明采用逻辑规范进行多任务控制,考虑动态环境中不确定因素的风险,提出编码式强化学习融合算法,进行安全路径规划,规避环境中的风险,为移动机器人执行多任务作业生成最优安全路径,提前规避环境中的潜在风险,实现复杂问题简单化,并压缩探索空间,降低计算成本,从而提高求解速度。
-
公开(公告)号:CN201494527U
公开(公告)日:2010-06-02
申请号:CN200920234755.2
申请日:2009-07-31
Applicant: 扬州大学
Abstract: 具有分动装置的中流量排灌车,属于排灌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包括机架、柴油发动机、分动装置、液压系统、混流泵、车身、驾驶室、履带式液压行走机构,其特征在于柴油发动机、分动装置、液压系统、混流泵、车身、驾驶室安装在机架上,柴油发动机与混流泵和履带式液压行走机构之间设置分动装置,柴油发动机与分动装置用螺栓联接,分动装置与液压系统的液压泵、混流泵之间设有带传动机构连接。通过操纵分动装置的拨叉实现不同的动力传输路径,当分动装置处于“行走”状态时,将发动机动力传递到行走机构液压系统,从而实现行走,分动装置处于“排灌”状态时,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到混流泵,实现排灌作业。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紧凑简单,生产制造容易,道路通过性好、机动性强、流量比较大,扬程比较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