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745473A
公开(公告)日:2021-12-03
申请号:CN202110837698.2
申请日:2015-10-15
IPC: H01M4/36 , H01M4/38 , H01M4/62 , H01M4/134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粉末、包括此类粉末的电极和电池组。本发明具体公开了一种包括粒子的具有小于5m2/g的BET值的粉末,所述粒子包括基质材料和分散于所述基质材料中的硅基域,所述基质材料为连续基质,由此所述基质材料为沥青或经热分解的沥青,由此所述硅基域的部分以硅基域的附聚物形式存在,由此这些附聚物的至少98%具有3μm或更小的最大尺寸,或者所述硅基域完全没有附聚成附聚物。根据本发明的粉末将具有更好的循环性能并且将更适用于高电流。
-
公开(公告)号:CN107408676B
公开(公告)日:2020-10-23
申请号:CN201580070704.9
申请日:2015-12-11
IPC: H01M4/36 , H01M4/38 , H01M4/62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锂离子蓄电池的阳极中使用的复合粉末,其中所述复合粉末的颗粒包括基质中的硅基域,其中所述单个硅基域是未嵌入或未完全嵌入所述基质中的游离硅基域,或者是完全由所述基质包围的完全嵌入的硅基域,其中所述复合粉末中所述游离硅基域的百分比低于或等于金属形式或氧化态Si总量的4重量%。
-
公开(公告)号:CN110073528A
公开(公告)日:2019-07-30
申请号:CN201780077458.9
申请日:2017-12-06
Applicant: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IPC: H01M4/36 , C08J3/12 , C08K3/04 , C08K3/08 , C08K7/06 , C08L1/02 , C08L71/02 , H01M4/1393 , H01M4/1395 , H01M4/38 , H01M4/587 , H01M4/6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粒状复合材料、在集电体上层叠包含所述粒状复合材料的电极层而成的负极及其制造方法、及具有所述负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该粒状复合材料包含:由含有能够吸存和放出锂离子的元素且不含石墨的物质构成的粒子(A)、由含石墨的物质构成的粒子(B)、碳纤维(C)、含有具有无取代或取代吡喃葡萄糖环的多糖类或其衍生物的聚合物(D)、与含有直链状或支链链状聚醚或其衍生物的固体电解质(E)。通过将本发明的粒状复合材料使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负极,可获得能量密度、初期容量、容量维持率等特性提高了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
公开(公告)号:CN104798228B
公开(公告)日:2017-10-20
申请号:CN201380060725.3
申请日:2013-11-20
Applicant: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IPC: H01M4/1395 , H01M4/134 , H01M4/36 , H01M4/58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366 , C07F7/1892 , H01M4/0402 , H01M4/13 , H01M4/134 , H01M4/139 , H01M4/1393 , H01M4/1395 , H01M4/583 , H01M4/60 , H01M4/625 , H01M10/0525 , H01M2220/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得到充放电容量大、且充放电循环特性优异的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本发明中,通过包括以下工序的方法得到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将包含石墨材料等的碳颗粒(B)用氧化剂进行表面处理,接着去除氧化剂残渣的工序;将去除了氧化剂残渣的碳颗粒(B)用硅烷偶联剂进行修饰的工序;使经过修饰的碳颗粒(B)和颗粒(A)用化学键进行连接的工序;和对包含该用化学键连接了的颗粒(A)和碳颗粒(B)的复合颗粒进行碳涂布的工序。
-
公开(公告)号:CN103370342A
公开(公告)日:2013-10-23
申请号:CN201280008528.2
申请日:2012-02-17
Applicant: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IPC: C08F2/44 , C08F292/00 , G02B1/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8K5/5425 , C08F2/44 , C08F292/00 , G02B1/041 , C08L33/08 , C08L33/10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特征在于由固化性组合物固化得到的固化物透明性、耐热性、表面硬度优异、且阿贝数低的固化性组合物。因而,提供了一种固化性组合物,其含有:(a)二氧化硅微粒,(b)具有2个以上烯属不饱和基的(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c)具有2个以上烯属不饱和基、且具有芳香环结构的(甲基)烯丙基化合物,以及、(d)聚合引发剂,所述二氧化硅微粒(a)被特定硅烷化合物(e)和特定的硅烷化合物(f)进行了表面处理。
-
公开(公告)号:CN102245645A
公开(公告)日:2011-11-16
申请号:CN200980150299.6
申请日:2009-12-10
Applicant: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8F2/44 , C08F220/08 , C08F222/1006 , C08F292/00 , C08L33/06 , Y10T428/2991 , Y10T428/2995 , C08L2666/04 , C08F220/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固化性组合物,其含有(a)二氧化硅微粒、(b)具有2个以上的烯属不饱和基团并且不具有环结构的(甲基)丙烯酸酯、(c)具有1个烯属不饱和基团并且具有脂环式结构的(甲基)丙烯酸酯、(d)聚合引发剂以及(e)黑色无机微粒,上述二氧化硅微粒(a)被下述通式(1)所示的硅烷化合物(f)和下述通式(2)所示的硅烷化合物(g)进行了表面处理,式(1)中的R1表示氢原子或甲基,R2表示碳原子数1~3的烷基或苯基,R3表示氢原子或碳原子数1~10的烃基,q是1~6的整数,r是0~2的整数;式(2)中的R4表示碳原子数1~3的烷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苯基,R5表示氢原子或碳原子数1~10的烃基,s是0~6的整数,t是0~2的整数。
-
公开(公告)号:CN101679635A
公开(公告)日:2010-03-24
申请号:CN200880019397.1
申请日:2008-06-26
Applicant: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IPC: C08G75/04 , C09J11/06 , C09D7/12 , C09J175/14 , C09D175/14 , G02B1/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9D175/16 , C08F283/006 , C08G18/672 , C08G18/8116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固化性组合物及其固化物,该固化性组合物固化性优异,并且可以形成具有良好的表面硬度、耐擦伤性、柔软性、翘曲性、透明性和翘曲性的固化膜。本发明的固化性组合物的特征在于,含有下述通式(1)所示的氨基甲酸酯化合物(A)、硫醇化合物(B)和聚合引发剂(C)。[R 1 是直链或具有支链的2价脂肪族基团、具有脂环基的2价有机基团、具有芳香环的2价有机基团或[-(CH 2 ) a -O-(CH 2 ) b -] c (a和b分别独立地表示1~10的整数,c表示1~5的整数),R 2 是直链或具有支链的2价脂肪族基团、具有脂环基的2价有机基团、具有芳香环的2价有机基团或[-(CH 2 ) d -O-(CH 2 ) e -] f (d和e分别独立地表示1~10的整数、f表示1~5的整数),R 3 和R 4 各自独立地是氢原子或甲基]。
-
公开(公告)号:CN110998927A
公开(公告)日:2020-04-10
申请号:CN201880051600.7
申请日:2018-08-10
Applicant: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Abstract: 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其包含覆盖碳的复合材料,所述覆盖碳的复合材料含有:复合材料和覆盖该复合材料的追加的非晶碳,所述复合材料含有含硅颗粒、石墨颗粒和非晶碳;对于该覆盖碳的复合材料,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XPS)中观测到的、99~105eV附近的峰的面积(D)相对于396~400eV附近的峰的面积(A)、283~288eV附近的峰的面积(B)和530~536eV附近的峰的面积(C)的总计之比D/(A+B+C)为0.015以下,且BET比表面积S相对于基于通过激光衍射法测得的体积基准累积粒度分布而算出的近似圆球的比表面积T之比S/T为7.3以下。
-
公开(公告)号:CN108140834A
公开(公告)日:2018-06-08
申请号:CN201680057890.7
申请日:2016-10-01
Applicant: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Abstract: 通过如下方法得到电极层与集电体层叠而成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电极,所述方法包括:将含有石墨的颗粒(B)、由含有能吸储/释放锂离子的元素且不含石墨的物质形成的颗粒(A)、碳纤维(C)、以及含有1质量%、25℃水溶液的粘度为300mPa·s以上且6000mPa·s以下、且具有无取代或取代吡喃葡萄糖环的多糖类或其衍生物的聚合物(D)混合,得到粒状复合材料;将液体介质、与前述粒状复合材料、与粘结剂混合而得到浆料或糊剂;使该浆料或糊剂附着于集电体,所述粒状复合材料中,各颗粒(B),其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由各颗粒(A)与各碳纤维(C)彼此借助聚合物(D)连接而成为一体的亚结构体(S)覆盖且由亚结构体(S)彼此连接。
-
公开(公告)号:CN104813518B
公开(公告)日:2017-10-20
申请号:CN201380060927.8
申请日:2013-11-2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366 , C01B32/05 , C01B32/20 , H01M4/0402 , H01M4/0471 , H01M4/133 , H01M4/1393 , H01M4/362 , H01M4/587 , H01M10/0525 , H01M2004/027 , Y02P70/5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得到充放电容量大、且充放电循环特性优异的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本发明中,通过包括将石墨颗粒那样的碳颗粒(B)、Si颗粒那样的包含能够吸收/释放锂离子的元素的颗粒(A)、蔗糖那样的碳前体、醋酸那样的羧酸化合物、水、和异丙醇那样的液体介质混合制备浆料,使该浆料干燥固化,对所得固化物进行热处理从而使碳前体碳化的方法,从而得到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另外,使用该负极材料得到锂离子电池。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