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检测构造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997417B

    公开(公告)日:2022-03-11

    申请号:CN201780094147.3

    申请日:2017-10-24

    Abstract: 碰撞检测构造(1)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压力产生管(4);设于压力产生管(4)的后侧的板状的后壁部(10);设于压力产生管(4)的前侧的管压缩部(20),其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板状的延伸壁部(21);和与延伸壁部(21)相对并将压力产生管(4)保持于自身与该延伸壁部(21)之间的管保持部件(40),在管压缩部(20)以及管保持部件(40)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防止压力产生管(4)的误组装的误组装防止部(41a)。

    车轮罩构造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746663B

    公开(公告)日:2022-04-05

    申请号:CN202010232047.6

    申请日:2020-03-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使内挡泥板与保险杠连接的部分的外观品质良好的车轮罩构造。包括:保险杠(2),由其车身的下部侧面形成轮拱部(7)的一部分;内挡泥板(6),其设置在保险杠(2)的车宽方向的内侧;以及连接罩部件(10),其连接保险杠(2)与内挡泥板(6)并与内挡泥板(6)分体构成,连接罩部件具有用于与保险杠连接的夹持部(14)。保险杠(2)具有从轮拱部(7)向车宽内侧延长的延长部(2a),连接罩部件(10)的夹持部(14)配置在延长部(2a)的轮胎径向中心侧并与延长部(2a)连接。连接罩部件(10)的车宽外侧的端部(10a)沿着轮拱部(7)的形状形成。

    碰撞检测构造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201162A

    公开(公告)日:2020-05-26

    申请号:CN201780095707.7

    申请日:2017-10-24

    Abstract: 碰撞检测构造(1)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压力产生管(4);设于压力产生管(4)的后侧的板状的后壁部(10);和设于压力产生管(4)的前侧的管压缩部(20),其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板状的延伸壁部,在碰撞时,压力产生管(4)被管压缩部(20)及后壁部(10)压缩,后壁部(10)的一部分是在侧视时截面面积比该后壁部(10)的一般面大的大截面面积部。

    能量吸收构造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572479B

    公开(公告)日:2023-01-10

    申请号:CN202010081706.0

    申请日:2020-02-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针对前碰撞的能量吸收量并同时缩小前后方向的尺寸的能量吸收部件。能量吸收部件(6)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板状的后壁部(10);和沿车宽方向延伸并从后壁部(10)的高度方向中间部向前方延伸设置的延伸壁部(21),后壁部(10)在俯视时呈向前方为凸状的弓型形状,延伸壁部(21)以随着从后端部向前端部转移而趋向下方或上方的方式倾斜。

    车辆保险杠及车辆保险杠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240504B

    公开(公告)日:2019-06-04

    申请号:CN201610323623.1

    申请日:2016-05-16

    Abstract: 一种保险杠(13),由至少包含沿车宽方向取向的连续纤维的纤维增强树脂构成,可在发生高速碰撞时通过包含连续纤维的纤维增强树脂充分吸收碰撞能量,抑制车身框架(11)的变形。保险杠(13)具备:中央部分(13a),其位于车宽方向中央并向前后方向外侧突出;和左右的外侧部分(13b),其从中央部分的车宽方向两端向前后方向内侧倾斜。在左右的外侧部分设置有向前后方向外侧突出的树脂发泡材料(16)。在发生低速碰撞时,通过树脂发泡材料的垮塌来吸收一部分碰撞能量,可将碰撞能量分散至保险杠的中央部分及外侧部分来吸收,抑制车身框架的变形。据此,无论是高速碰撞还是低速碰撞时均能有效吸收碰撞能量以抑制车身框架变形。

    带冲击吸收部件的车身构造

    公开(公告)号:CN106585542B

    公开(公告)日:2019-04-09

    申请号:CN201610899291.1

    申请日:2016-10-14

    Abstract: 本发明的带冲击吸收部件的车身构造(10)具备从左前侧车架(13)侧向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车架冲击吸收部件(30)。车架冲击吸收部件(30)具备:第1车架折曲部件及第2车架折曲部件,其形成车架筒体(34);上下的车架凸缘(35、36),其从车架筒体(34)向外侧伸出;上下的第1脆弱部(37、38),其将各车架凸缘(35、36)在车身前后方向上断开;和多个车架刚性部(43、44),其形成在与各第1脆弱部(37、38)相比靠车身后方的车架筒体(34)的后端部(34a)上。

    汽车用保险杠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394452B

    公开(公告)日:2018-12-11

    申请号:CN201610539401.3

    申请日:2016-07-08

    Abstract: 保险杠主体及凸缘部上下侧包含连续纤维增强树脂层,凸缘部的端部边缘连接向上下方向外侧延伸并向前后方向外侧弯折的具有L字形剖面的热可塑性树脂制的第1凸缘顶端部,因此即使连续纤维增强树脂层的连续纤维或铸型树脂从凸缘部的端部边缘露出形成毛刺,也可以用第1凸缘顶端部覆盖,因此不需要进行去除毛刺的修整加工,也可以提高产品品质。另外,即使在向压力加工成型模具内部设置预浸渍片时发生错位,由于第1凸缘顶端部形成L字形的剖面,因此预浸渍片的端部边缘无法到达L字形剖面的顶端,因而可以更加切实地防止露出毛刺。采用本发明,不必进行修整加工,也能防止从包含连续纤维增强树脂层的保险杠的端部边缘露出连续纤维形成毛刺。

    碰撞检测构造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201162B

    公开(公告)日:2022-05-03

    申请号:CN201780095707.7

    申请日:2017-10-24

    Abstract: 碰撞检测构造(1)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压力产生管(4);设于压力产生管(4)的后侧的板状的后壁部(10);和设于压力产生管(4)的前侧的管压缩部(20),其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板状的延伸壁部,在碰撞时,压力产生管(4)被管压缩部(20)及后壁部(10)压缩,后壁部(10)的一部分是在侧视时截面面积比该后壁部(10)的一般面大的大截面面积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