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460121A
公开(公告)日:2016-04-06
申请号:CN201510526645.3
申请日:2015-08-2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鞍骑型车辆的吸附罐配置结构。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鞍骑型车辆的吸附罐配置结构中提高座席下方的空间的自由度。鞍骑型车辆(1)的吸附罐配置结构包括:车体框架(5),具有前管(5a)和从前管(5a)向后方延伸的主框架(5b);座席(8),配置在车体框架(5)的上方;侧罩(20),配置在车体框架(5)的侧方;以及吸附罐(30),回收燃油箱(18)的蒸发燃料;吸附罐(30)配置在车体框架(5)的侧方,在侧罩(20)的车宽方向内侧,配置支撑吸附罐(30)的吸附罐支撑部件(40)。
-
公开(公告)号:CN108137120A
公开(公告)日:2018-06-08
申请号:CN201580083442.X
申请日:2015-09-2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在施加了车宽方向的力的情况下也以一体感而移动的车辆的车架结构。车辆(10)的车架结构具有主车架(20L、20R)、与主车架(20L、20R)接合的枢轴车架(24)和左右一对的座椅导轨(22L、22R)、接合所述座椅导轨和所述枢轴车架的左右一对的副车架(26L、26R),在该车辆的车架结构中,所述枢轴车架由左右一对的侧壁(82L、82R)和后壁(84)构成,该车辆的车架结构具有:第一托架(100),其与所述后壁和所述左右一对的副车架接合;和第二托架(102),其从所述后壁的车身前方侧的表面向车身前方向延伸,配置于所述左右一对的侧壁之间,在侧视时,所述第二托架以沿着所述左右一对的副车架的延伸方向的方式配置。
-
公开(公告)号:CN104875835A
公开(公告)日:2015-09-02
申请号:CN201510058147.0
申请日:2015-02-0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L3/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L3/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本发明的课题在于,一边抑制外观性降低一边减少用于前轮制动器的操作力损耗那样地对连动缆索进行配线。使得连接部(42)的移动开始点(P1)和缆索架(85)之间的连动缆索(50)倾斜,使得与操作制动踏板时的、连接均衡器(40)的与连动缆索(50)的连接部(42)的移动开始点(P1)和移动结束点(P2)的线(L1)成为大致相同角度,同时,缆索架(85)的后方的连动缆索(50),配线为使其弯曲,导向前方,不脱离到后轮(WR)的前侧区域(A1)的后方。
-
公开(公告)号:CN106715252B
公开(公告)日:2019-04-05
申请号:CN201580052821.2
申请日:2015-08-2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J35/00 , B60K15/073 , B62J1/12 , B62J11/00 , G01F23/36
Abstract: 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燃料箱结构,其配置成使得:燃料箱(6)安装于车辆(1)上,同时所述燃料箱(6)的至少上表面是倾斜的,且液体液面检测装置(9)安装于所述燃料箱内并检测剩余燃料量。用于车辆的燃料箱结构具有:液体液面检测传感器(90),其组成了所述液体液面检测装置;及浮臂(92),其在一端以可摆动方式连接到液体液面检测传感器(90)且另一端上安装有浮子(93)。浮臂(92)安装到燃料液面检测传感器(90)以便根据燃料箱(6)内的液体液面高度竖直摆动。液体液面检测传感器(90)被构造成根据浮臂(92)的摆动角度位置输出电信号,所述电信号对应于所述液体液面高度。燃料箱(6)设置有通过使燃料箱(6)的上表面突出而形成的突出部分(65)。将能够由液体液面检测传感器(90)检测的最高燃料液面(Lh)设定于形成于突出部分(65)中的凹陷(66)内。由于该构造,浮臂可不受限于浮臂形状而移动通过足够的摆动角度,从而实现剩余燃料量的准确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04875836B
公开(公告)日:2017-08-04
申请号:CN201510058338.7
申请日:2015-02-0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L3/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尽管采用机械式的连动制动器,也能提高生产性及外观性。本发明的摩托车设有罩(80),在所述罩(80)安装制动踏板(30),与制动踏板(30)连接、分配制动踏板(30)的操作力、将操作力给予前轮制动器(BF)和后轮制动器(BR)的均衡器(40),使得制动踏板(30)复归到初始位置的复位弹簧(39),以及相对后轮制动器(BR)使得前轮制动器(BF)的制动时间延迟的延迟弹簧(49),且从侧方覆盖均衡器(40)、复位弹簧(39)、延迟弹簧(49),在罩(80)的下部(81),从外侧安装上述制动踏板(30),用消声器(19)覆盖安装部(82)的侧方。
-
公开(公告)号:CN108137120B
公开(公告)日:2020-06-23
申请号:CN201580083442.X
申请日:2015-09-2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在施加了车宽方向的力的情况下也以一体感而移动的车辆的车架结构。车辆(10)的车架结构具有主车架(20L、20R)、与主车架(20L、20R)接合的枢轴车架(24)和左右一对的座椅导轨(22L、22R)、接合所述座椅导轨和所述枢轴车架的左右一对的副车架(26L、26R),在该车辆的车架结构中,所述枢轴车架由左右一对的侧壁(82L、82R)和后壁(84)构成,该车辆的车架结构具有:第一托架(100),其与所述后壁和所述左右一对的副车架接合;和第二托架(102),其从所述后壁的车身前方侧的表面向车身前方向延伸,配置于所述左右一对的侧壁之间,在侧视时,所述第二托架以沿着所述左右一对的副车架的延伸方向的方式配置。
-
公开(公告)号:CN105460121B
公开(公告)日:2018-04-06
申请号:CN201510526645.3
申请日:2015-08-2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鞍骑型车辆的吸附罐配置结构。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鞍骑型车辆的吸附罐配置结构中提高座席下方的空间的自由度。鞍骑型车辆(1)的吸附罐配置结构包括:车体框架(5),具有前管(5a)和从前管(5a)向后方延伸的主框架(5b);座席(8),配置在车体框架(5)的上方;侧罩(20),配置在车体框架(5)的侧方;以及吸附罐(30),回收燃油箱(18)的蒸发燃料;吸附罐(30)配置在车体框架(5)的侧方,在侧罩(20)的车宽方向内侧,配置支撑吸附罐(30)的吸附罐支撑部件(40)。
-
公开(公告)号:CN107531306A
公开(公告)日:2018-01-02
申请号:CN201580078554.6
申请日:2015-03-3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一种鞍乘型车辆,具备:转向轴,其能够对前轮进行转向操纵;头管,其对上述转向轴进行轴支承;前部车身框架,其从上述头管向后方延伸,并具备左右分离的左右一对主框架;后部车身框架,其连接于上述前部车身框架,并向车身后方延伸;后轮,其配置于后部车身框架的下方;内燃机,其设于上述前部车身框架的下方;空气滤清器,其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上述主框架之间,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左右一对上述主框架构成为左右各一根且上下较宽,上述空气滤清器具备在车辆侧视时延伸至上述主框架下方的鼓出部,在上述鼓出部设有在俯视时以与上述主框架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延伸部。
-
公开(公告)号:CN107531306B
公开(公告)日:2019-11-01
申请号:CN201580078554.6
申请日:2015-03-3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一种鞍乘型车辆,具备:转向轴,其能够对前轮进行转向操纵;头管,其对上述转向轴进行轴支承;前部车身框架,其从上述头管向后方延伸,并具备左右分离的左右一对主框架;后部车身框架,其连接于上述前部车身框架,并向车身后方延伸;后轮,其配置于后部车身框架的下方;内燃机,其设于上述前部车身框架的下方;空气滤清器,其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上述主框架之间,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左右一对上述主框架构成为左右各一根且上下较宽,上述空气滤清器具备在车辆侧视时延伸至上述主框架下方的鼓出部,在上述鼓出部设有在俯视时以与上述主框架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延伸部。
-
公开(公告)号:CN104875835B
公开(公告)日:2017-08-08
申请号:CN201510058147.0
申请日:2015-02-0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L3/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本发明的课题在于,一边抑制外观性降低一边减少用于前轮制动器的操作力损耗那样地对连动缆索进行配线。使得连接部(42)的移动开始点(P1)和缆索架(85)之间的连动缆索(50)倾斜,使得与操作制动踏板时的、连接均衡器(40)的与连动缆索(50)的连接部(42)的移动开始点(P1)和移动结束点(P2)的线(L1)成为大致相同角度,同时,缆索架(85)的后方的连动缆索(50),配线为使其弯曲,导向前方,不脱离到后轮(WR)的前侧区域(A1)的后方。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