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001362A
公开(公告)日:2011-04-06
申请号:CN201010262652.4
申请日:2010-08-2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2036 , B62D21/157 , B62D25/02 , B62D25/0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构造,能够确保左右的下纵梁的强度且能够谋求该左右的下纵梁的轻量化。车身(13)包括中空的左右的下纵梁(66、66)。所述左下纵梁的前端(66f)形成为闭合截面且实质上形成为倒L字形截面。所述右下纵梁的前端相对于所述左下纵梁的前端是左右对称形状。所述左右的下纵梁的后端(66r)形成为闭合截面且实质上形成为四边形截面。所述下纵梁的从所述前端到该后端的部分(66m)形成为从倒L字形截面向四边形截面平滑地变化的闭合截面。
-
公开(公告)号:CN102001362B
公开(公告)日:2013-01-02
申请号:CN201010262652.4
申请日:2010-08-2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2036 , B62D21/157 , B62D25/02 , B62D25/0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构造,能够确保左右的下纵梁的强度且能够谋求该左右的下纵梁的轻量化。车身(13)包括中空的左右的下纵梁(66、66)。所述左下纵梁的前端(66f)形成为闭合截面且实质上形成为倒L字形截面。所述右下纵梁的前端相对于所述左下纵梁的前端是左右对称形状。所述左右的下纵梁的后端(66r)形成为闭合截面且实质上形成为四边形截面。所述下纵梁的从所述前端到该后端的部分(66m)形成为从倒L字形截面向四边形截面平滑地变化的闭合截面。
-
公开(公告)号:CN102233901B
公开(公告)日:2013-08-07
申请号:CN201110062269.9
申请日:2011-03-1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1/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 , B62D21/11 , B62D21/152 , B62D23/005 , B62D25/08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高效吸收倾斜地朝向车架轴线的倾斜压缩载荷(冲击)且强度提高的多边形截面车架。多边形截面车架(11)具有切缺凹部(12),切缺凹部(12)如下形成:从形成四边形的角部中的第一角部的第一侧部、第二侧部将第一角部去除,与第一侧部的残留部、即第一残留部侧部(35)相连地向着位于四边形内侧的图形中心延伸出第一中央支承侧部(36),将与第二侧部的残留部、即第二残留部侧部(38)相连地延伸的第二中央支承侧部(37)向第一中央支承侧部(36)连接。多边形截面车架(11)应用于从车室(42)的底板、即下车身(44)向后延伸的后车架(46)。第一中央支承侧部(36)垂直配置,第二中央支承侧部(37)水平配置。
-
公开(公告)号:CN102233901A
公开(公告)日:2011-11-09
申请号:CN201110062269.9
申请日:2011-03-1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1/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 , B62D21/11 , B62D21/152 , B62D23/005 , B62D25/08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高效吸收倾斜地朝向车架轴线的倾斜压缩载荷(冲击)且强度提高的多边形截面车架。多边形截面车架(11)具有切缺凹部(12),切缺凹部(12)如下形成:从形成四边形的角部中的第一角部的第一侧部、第二侧部将第一角部去除,与第一侧部的残留部、即第一残留部侧部(35)相连地向着位于四边形内侧的图形中心延伸出第一中央支承侧部(36),将与第二侧部的残留部、即第二残留部侧部(38)相连地延伸的第二中央支承侧部(37)向第一中央支承侧部(36)连接。多边形截面车架(11)应用于从车室(42)的底板、即下车身(44)向后延伸的后车架(46)。第一中央支承侧部(36)垂直配置,第二中央支承侧部(37)水平配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