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576569B
公开(公告)日:2019-03-12
申请号:CN201410550808.7
申请日:2014-10-1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IPC: H01L23/367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半导体装置,其包括冷却器,在该冷却器中通过改进冷却剂的导入口、排出口的连接部等的形状能够减小连接部等中的压力损失。半导体装置(1)的冷却器(20)包括:设置在壳体(22)的彼此相对的侧壁(22b1、22b2)上成对角的位置处的导入口(27)和排出口(28);连接到导入口(27)且形成在壳体(22)中的导入路径(24);连接到排出口(28)且形成在壳体(22)中的排出路径(25);以及在导入路径(24)和排出路径(25)之间的冷却流路(26)。导入口(27)的开口的高度大于导入路径(24)的高度,在导入口(27)和导入路径(24)之间的连接部(271)包括从连接部(271)的底面朝向导入路径(24)的长度方向倾斜的倾斜面(271b)。
-
公开(公告)号:CN117734447A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申请号:CN202311220865.4
申请日:2023-09-2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能够在适当的范围内尽可能高地维持驱动车轮的驱动单元的温度的车辆。关于温度调节回路(60)的控制,控制装置(ECU)构成为能够执行常规温度控制和升温控制,该升温控制进行控制以使主驱动单元(DU1)的温度高于该常规温度控制,在通过第一驱动模式驱动着主驱动单元且执行着升温控制时,在基于车辆(V)的状态判定为能够将主驱动单元的驱动模式变更为与第一驱动模式相比抑制来自主驱动马达(MOT1)的输出的第二驱动模式的情况下,将主驱动单元的驱动模式变更为第二驱动模式,并且继续进行升温控制,在判定为不能变更为第二驱动模式的情况下,将主驱动单元的驱动模式维持为第一驱动模式,并且结束升温控制而执行常规温度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17681855A
公开(公告)日:2024-03-12
申请号:CN202311159472.7
申请日:2023-09-0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W20/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次驱动单元的温度上升的车辆(V)。在车辆(V)中,电压控制部(VCU)输出对蓄电池(BAT)的输出电压进行升压后的升压电压。主驱动单元(DU1)具有发动机(ENG)和由来自电压控制部(VCU)的电力驱动的主驱动马达(MOT1),通过发动机(ENG)和主驱动马达(MOT1)中的至少一方输出驱动前轮(FWR)的主驱动力。次驱动单元(DU2)具有由来自电压控制部(VCU)的电力驱动的次驱动马达(MOT2),并且输出驱动后轮(RWR)的次驱动力。当主驱动单元(DU1)输出包含发动机(ENG)的驱动力的主驱动力时,在次驱动单元(DU2)的温度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与次驱动单元(DU2)的温度未达到规定值以上的情况相比,控制单元(CTR)增加升压电压。
-
公开(公告)号:CN104576569A
公开(公告)日:2015-04-29
申请号:CN201410550808.7
申请日:2014-10-1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IPC: H01L23/36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3/473 , H01L23/3672 , H01L23/3675 , H01L2924/0002 , H01L2924/00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半导体装置,其包括冷却器,在该冷却器中通过改进冷却剂的导入口、排出口的连接部等的形状能够减小连接部等中的压力损失。半导体装置(1)的冷却器(20)包括:设置在壳体(22)的彼此相对的侧壁(22b1、22b2)上成对角的位置处的导入口(27)和排出口(28);连接到导入口(27)且形成在壳体(22)中的导入路径(24);连接到排出口(28)且形成在壳体(22)中的排出路径(25);以及在导入路径(24)和排出路径(25)之间的冷却流路(26)。导入口(27)的开口的高度大于导入路径(24)的高度,在导入口(27)和导入路径(24)之间的连接部(271)包括从连接部(271)的底面朝向导入路径(24)的长度方向倾斜的倾斜面(271b)。
-
公开(公告)号:CN113195293B
公开(公告)日:2024-04-19
申请号:CN201880100374.7
申请日:2018-12-2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车辆(100)具备:蓄电池(2);空调装置(AC);第一温度调节回路(4),其具备向蓄电池(2)供给热介质的第一泵(EWP1)及冷机(11);第二温度调节回路(6),其具备向电力变换装置(5)供给热介质的第二泵(EWP2)及散热器(12);结合通路(8、9),其将第一温度调节回路(4)与第二温度调节回路(6)结合而形成结合回路(7);电磁切换阀(EWV),其能够在热介质能够在结合回路(7)中循环的循环状态与热介质不能在结合回路(7)中循环的非循环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第一温度传感器(S1),其获取蓄电池(2)的温度;控制装置(10),其至少基于蓄电池(2)的温度来选择模式。控制装置(10)在选择了特别控制图(MapII)的串联模式之后,基于基本控制图(MapI)进行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17719337A
公开(公告)日:2024-03-19
申请号:CN202311119187.2
申请日:2023-08-3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L3/00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确保碰撞时的电安全性的车辆的控制装置。在预测到车辆(1)的碰撞时控制装置(CTR)所执行的放电控制具有:打开切换部(30)来切断来自蓄电池(BAT)的电力供给的蓄电池切断步骤(S143);在马达(MOT)旋转着的情况下使马达(MOT)的旋转停止的马达旋转停止步骤(S144);以及将蓄积于第一电容器(C1)和第二电容器(C2)的电荷放出的电容器放电步骤(S145)。
-
公开(公告)号:CN112440706B
公开(公告)日:2023-06-06
申请号:CN202010906780.1
申请日:2020-09-0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在蓄电池充电期间适当地冷却充电器及蓄电池的车辆。车辆(100)具备:第一温度调节回路(4),其具备向蓄电池(2)及充电器(3)供给热介质的第一泵(EWP1);第二温度调节回路(6),其具备向电力变换装置(5)供给热介质的第二泵(EWP2)及散热器(12);结合通路(8、9),其形成将两个回路(4、6)结合的结合回路(7);第一电磁切换阀(EWV1);以及控制装置(10)。多个模式具备:串联模式,其使热介质在结合回路(7)中循环;以及分离模式,其使热介质至少在第二温度调节回路(6)中循环,控制装置(10)在蓄电池(2)充电时执行串联模式。
-
公开(公告)号:CN113195293A
公开(公告)日:2021-07-30
申请号:CN201880100374.7
申请日:2018-12-2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车辆(100)具备:蓄电池(2);空调装置(AC);第一温度调节回路(4),其具备向蓄电池(2)供给热介质的第一泵(EWP1)及冷机(11);第二温度调节回路(6),其具备向电力变换装置(5)供给热介质的第二泵(EWP2)及散热器(12);结合通路(8、9),其将第一温度调节回路(4)与第二温度调节回路(6)结合而形成结合回路(7);电磁切换阀(EWV),其能够在热介质能够在结合回路(7)中循环的循环状态与热介质不能在结合回路(7)中循环的非循环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第一温度传感器(S1),其获取蓄电池(2)的温度;控制装置(10),其至少基于蓄电池(2)的温度来选择模式。控制装置(10)在选择了特别控制图(MapII)的串联模式之后,基于基本控制图(MapI)进行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12440706A
公开(公告)日:2021-03-05
申请号:CN202010906780.1
申请日:2020-09-0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在蓄电池充电期间适当地冷却充电器及蓄电池的车辆。车辆(100)具备:第一温度调节回路(4),其具备向蓄电池(2)及充电器(3)供给热介质的第一泵(EWP1);第二温度调节回路(6),其具备向电力变换装置(5)供给热介质的第二泵(EWP2)及散热器(12);结合通路(8、9),其形成将两个回路(4、6)结合的结合回路(7);第一电磁切换阀(EWV1);以及控制装置(10)。多个模式具备:串联模式,其使热介质在结合回路(7)中循环;以及分离模式,其使热介质至少在第二温度调节回路(6)中循环,控制装置(10)在蓄电池(2)充电时执行串联模式。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