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物的造型方法以及加工物

    公开(公告)号:CN115121810B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210263069.8

    申请日:2022-03-1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使用3D打印机进行层叠造型的加工物的造型时,容易进行造型材料的除去和加压检查的技术。该加工物具备至少一部分中空区域(12,21)和连通中空区域的内部和外部的两个以上的开孔部(11,13,22),在对该加工物进行层叠造型时,在层叠中空区域的壁部(14)的同时,对闭塞中空区域的至少一个开孔部(13)的临时闭塞体(30)进行造型,临时闭塞体(30)的周缘与壁部(14)结合,在临时闭塞体上形成可使流体在与中空区域的内部之间流入或流出的流通孔(32),在流体流入或流出后,除去临时闭塞体(30)。

    加工物的造型方法以及加工物

    公开(公告)号:CN115121810A

    公开(公告)日:2022-09-30

    申请号:CN202210263069.8

    申请日:2022-03-1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使用3D打印机进行层叠造型的加工物的造型时,容易进行造型材料的除去和加压检查的技术。该加工物具备至少一部分中空区域(12,21)和连通中空区域的内部和外部的两个以上的开孔部(11,13,22),在对该加工物进行层叠造型时,在层叠中空区域的壁部(14)的同时,对闭塞中空区域的至少一个开孔部(13)的临时闭塞体(30)进行造型,临时闭塞体(30)的周缘与壁部(14)结合,在临时闭塞体上形成可使流体在与中空区域的内部之间流入或流出的流通孔(32),在流体流入或流出后,除去临时闭塞体(30)。

    兰肯循环装置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452687A

    公开(公告)日:2003-10-29

    申请号:CN01815195.7

    申请日:2001-09-04

    Abstract: 对于具有串联配置的前段气缸室与后段叶片室的膨胀机(4)吸入的蒸气的压力(Pevp)与温度(Tevp)的任意关系,通过将膨胀机(4)吸入·排出的蒸气的膨胀比设定为对应于前述任意关系的规定的膨胀比设定为对应于前述任意关系的规定的膨胀比(ε),由此可使膨胀机(4)排出的蒸气的压力(Pexp2)与温度(Texp2)和目标值相一致,最大限度地发挥膨胀机(4)与冷凝器(5)的性能。由于前段的气缸室内的蒸气处于过热蒸气区域不含水,故气缸室内不产生水击现象。而由于叶片室的出口的蒸气和于饮和蒸气区域而含有水,故可望以该水润滑和密封叶片室。

    热交换器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3756912B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110505545.8

    申请日:2021-05-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极高性能的热交换器,能够确保充分的传热性能与刚性强度,同时也能够实现小型且轻量化。间隔壁(W)包括内部成为第一流路(L1)且相互并列的多个筒状间隔壁(W3),多个筒状间隔壁(W3)的至少一部分(W3m)在流路方向上彼此一体地结合,而构成横剖面为几何学图案的间隔壁结合部(C),与筒状间隔壁(W3)的横剖面形状对应的所述几何学图案的要素图形(e1)在所述要素图形(e1)的顶点处彼此相连且在所述顶点集合的所述要素图形(e1)的边部的数量为偶数,在所述间隔壁结合部(C)中,第二流路(L2)被划定在包围所述第二流路(L2)的多个筒状间隔壁(W3)的外周面的彼此间。

    热交换器
    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26935C

    公开(公告)日:2003-11-05

    申请号:CN96196021.3

    申请日:1996-07-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F3/044 F28D9/0025 Y10S165/399

    Abstract: 通过凸折线L1与凹折线L2将第1传热板S1与第2传热板S2弯折成连折状的结构件,再将该结构件接合于外壳体6的内周与内壳体7的外周,使第1传热板S1与第2传热板S2沿辐射方向配置,以此在圆周方向交替地形成燃气通路与空气通路。燃气通路与空气通路的一端部切成角形,封闭其一边与另一边,形成燃气通路入口11与空气通路出口16。同样,在燃气通路与空气通路的另一端部形成燃气通路出口与空气流路入口。由此,可以提供构造简单、制造容易,且因流路弯曲可将压力损失限制到最小限度的热交换器。

    热交换器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5541C

    公开(公告)日:2003-07-23

    申请号:CN97198938.9

    申请日:1997-10-1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F3/044 F28D9/0025

    Abstract: 第1传热板(S1)及第2传热板(S2)径向设置于一个大径圆柱形外壳(6)及小径圆柱形内壳(7)之间,以在圆周方向上交互形成燃气通路(4)及空气通路(5),在第1传热板(S1)及第2传热板(S2)上形成的多个突起(22、23),其端部相互连接。相邻的突起(22、23)之间的间距(P)在径向方向上改变以使传热单元数在径向方向上基本一定,从而使第1传热板(S1)及第2传热板(S2)上径向方向上的的温度分布一致,以避免换热效率的下降及不希望有的热应力的产生。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