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890813A
公开(公告)日:2020-03-17
申请号:CN201910836384.3
申请日:2019-09-0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2K11/33 , H02K3/50 , H02M7/5387 , H02P27/06 , B60K6/40
Abstract: 能抑制结构大型化或结构所需费用增大的驱动单元,其具备分别与第一及第二马达的各定子绕组连接的第一及第二马达侧连接器(16b、17b)、电力转换装置(14)、在第一汇流排的第一输入输出端子及第二汇流排的第二输入输出端子固定的第一及第二装置侧连接器(16a、17a)、以及装置壳体及马达壳体。各马达侧连接器(16b、17b)及各装置侧连接器(16a、17a)由在相互的对接方向(例如第三方向D3)上收缩的收缩部(86c)电连接。各马达侧连接器(16b、17b)具备马达侧保持构件(91)、以及固定于马达壳体的搭载台(73)且将马达侧保持构件(91)支承为相对于搭载台(73)能够位移的支承构件(93)。
-
公开(公告)号:CN103101420A
公开(公告)日:2013-05-15
申请号:CN201210409907.4
申请日:2012-10-2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K1/00 , B60L11/1803 , B60L11/1868 , B60L2270/145 , B60Y2306/01 , B60Y2400/61 , Y02T10/7005 , Y02T10/706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电力供给线与周边构件的接触而保护电力供给线的动力控制单元的向车身的安装结构。该动力控制单元的向车身的安装结构的特征在于,具备支承PCU(12)的单元支承框架(31),单元支承框架(31)具备沿着PCU(12)的左侧端面(12a)延伸的左侧支承框架(33),所述动力控制单元的向车身的安装结构具备将PCU(12)和电动机电连接的电力供给线(21),电力供给线(21)具备与PCU(12)连接的PCU侧连接部(25)和从PCU侧连接部(25)沿着PCU(12)的左侧端面(12a)延伸的外侧配线部(26a),左侧支承框架(33)相对于PCU(12)配置在比电力供给线(21)靠左右方向的外侧的位置,并且从左右方向观察时与PCU(12)的左侧端面(12a)重叠配置。
-
公开(公告)号:CN103129361A
公开(公告)日:2013-06-05
申请号:CN201210482911.3
申请日:2012-11-2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K1/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7005 , Y02T90/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力控制单元,其在组装时能够防止异物向收纳逆变器等电力转换模块的电力转换室的混入,且防止螺栓从收纳三相端子的三相端子室向电力转换室滚落的情况。动力控制单元(30)具有电力转换室(76)和三相端子室(78),电力转换室(76)具有第三开口部(76a),三相端子室(78)具有第四开口部(78a),三相端子(64a、64b、64c)的一端与电力转换室(76)内的电力转换模块(60)连接,而另一端通过使电力转换室(76)与三相端子室(78)连通的连通孔(162)而位于三相端子室(78)中,托架(160)在三相端子(64a、64b、64c)插入到插入孔(168a、168b、168c)中的状态下固定于三相端子室(78)的内壁。
-
公开(公告)号:CN103101421A
公开(公告)日:2013-05-15
申请号:CN201210424684.9
申请日:2012-10-3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K1/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其能够在维持电动机室内的布局性的基础上,抑制电力供给线与电动机或动力控制单元等周边构件的接触,从而保护电力供给线。所述车辆的特征在于,电力供给线(25)具备与壳体(21)中的沿着左右方向的一端侧连接的电动机侧连接部(26)、与PCU(12)中的沿着左右方向的另一端侧连接的PCU侧连接部(33),并具备在电动机侧连接部(26)与PCU侧连接部(33)之间延伸的中间部(34),中间部(34)具备通过电动机侧托架(71)固定于壳体(21)的电动机侧固定部(7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