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301033A
公开(公告)日:2025-01-10
申请号:CN202380043243.0
申请日:2023-05-08
Applicant: 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身侧部构造(1)具备沿车长方向延伸的下纵梁(3)、和配设在比下纵梁(3)靠车宽方向车内侧的电池包(5),在电池包(5)的车宽方向外周侧具有碰撞能量吸收部件(11),该碰撞能量吸收部件(11)朝向车宽方向车外侧设置为凸形状,并由拉伸强度为270MPa级以上340MPa级以下、且板厚为1.0mm以上1.4mm以下的钢板构成,在碰撞载荷从车宽方向车外侧输入到下纵梁(3)的侧面碰撞时,在因输入的碰撞载荷而变形的下纵梁(3)与碰撞能量吸收部件(11)接触后,碰撞能量吸收部件(11)变形而吸收碰撞能量,由此使传递到电池包(5)的载荷降低。
-
公开(公告)号:CN104755792B
公开(公告)日:2016-08-17
申请号:CN201280076663.0
申请日:2012-11-08
IPC: F16F7/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7/12
Abstract: 冲击吸收部件(1)为当受到轴向压缩载荷时通过呈波纹状塑性变形来吸收冲击能量的筒状的冲击吸收部件,其由拉伸强度在590MPa以上的钢板形成。并且,在该冲击吸收部件(1)中,垂直于轴向的截面形状是具有12个顶点的大致十字状的封闭截面,用直线连结12个顶点中的8个顶点而形成八边形,将所述八边形的斜边的两端的顶点和处于所述斜边的两端的顶点之间的顶点连结起来的直线所成的角度α被设定在120°≤α≤150°的范围内,截面形状的纵横比被设定在1:1至2:1的范围内,八边形的纵边和横边中的较长的边的长度与斜边的长度的比被设定在1:1至1.5:1的范围内。
-
公开(公告)号:CN119317566A
公开(公告)日:2025-01-14
申请号:CN202380043359.4
申请日:2023-05-08
Applicant: 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身侧部构造(1)具备:下纵梁(3),通过下纵梁内部件(3a)与下纵梁外部件(3b)接合而成;电池包(5),配设于比下纵梁(3)靠车宽方向车内侧;以及地板横梁(7),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其中,地板横梁(7)由抗拉强度为1180MPa级以上的金属板构成,端部(7a)配设为覆盖上表面(3a2)而不与下纵梁内部件(3a)的侧面(3a1)抵接,并且延伸到下纵梁内部件(3a)与下纵梁外部件(3b)的上端部(3c)的接合面部(3d)并抵接,在侧面碰撞时,在下纵梁外部件(3b)变形而被压溃之后,使输入到了下纵梁(3)的载荷传递到地板横梁(7)来使传递到电池包(5)的载荷降低。
-
公开(公告)号:CN119301034A
公开(公告)日:2025-01-10
申请号:CN202380043238.X
申请日:2023-05-12
Applicant: 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身侧部构造(1)具备:碰撞能量吸收部件(11),其在电池包(5)的车宽方向外周侧朝向车宽方向车外侧设置为凸形状;和凹形状部(13),其以在碰撞能量吸收部件(11)与下纵梁(3)之间确保空间的方式呈凹形状形成于下纵梁(3),在碰撞载荷输入到下纵梁(3)的侧面时,使下纵梁(3)与碰撞能量吸收部件(11)接触的时机延迟,由此在下纵梁(3)与碰撞能量吸收部件(11)接触之前使输入到下纵梁(3)的碰撞载荷传递至地板横梁(7),在下纵梁(3)与碰撞能量吸收部件(11)接触后,使碰撞能量吸收部件(11)吸收碰撞能量,由此使传递到电池包(5)的载荷降低。
-
公开(公告)号:CN104755792A
公开(公告)日:2015-07-01
申请号:CN201280076663.0
申请日:2012-11-08
IPC: F16F7/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7/12
Abstract: 冲击吸收部件(1)为当受到轴向压缩载荷时通过呈波纹状塑性变形来吸收冲击能量的筒状的冲击吸收部件,其由拉伸强度在590MPa以上的钢板形成。并且,在该冲击吸收部件(1)中,垂直于轴向的截面形状是具有12个顶点的大致十字状的封闭截面,用直线连结12个顶点中的8个顶点而形成八边形,将所述八边形的斜边的两端的顶点和处于所述斜边的两端的顶点之间的顶点连结起来的直线所成的角度α被设定在120°≤α≤150°的范围内,截面形状的纵横比被设定在1:1至2:1的范围内,八边形的纵边和横边中的较长的边的长度与斜边的长度的比被设定在1:1至1.5:1的范围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