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317566A
公开(公告)日:2025-01-14
申请号:CN202380043359.4
申请日:2023-05-08
Applicant: 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身侧部构造(1)具备:下纵梁(3),通过下纵梁内部件(3a)与下纵梁外部件(3b)接合而成;电池包(5),配设于比下纵梁(3)靠车宽方向车内侧;以及地板横梁(7),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其中,地板横梁(7)由抗拉强度为1180MPa级以上的金属板构成,端部(7a)配设为覆盖上表面(3a2)而不与下纵梁内部件(3a)的侧面(3a1)抵接,并且延伸到下纵梁内部件(3a)与下纵梁外部件(3b)的上端部(3c)的接合面部(3d)并抵接,在侧面碰撞时,在下纵梁外部件(3b)变形而被压溃之后,使输入到了下纵梁(3)的载荷传递到地板横梁(7)来使传递到电池包(5)的载荷降低。
-
公开(公告)号:CN117396875A
公开(公告)日:2024-01-12
申请号:CN202280033654.7
申请日:2022-03-15
Applicant: 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Inventor: 齐藤孝信
IPC: G06F30/15
Abstract: 本发明的汽车的碰撞分析中的车身变形量测定方法取得汽车的碰撞分析模型(1)(S1),进行碰撞分析模型(1)的碰撞分析(S3),设定车身变形量的测定点和用于在车身没有变形或微小变形的部位对车身变形量进行测定的三个基准点(S5),取得碰撞开始时的测定点坐标和三个基准点坐标(S7),取得碰撞后的测定点的坐标和三个基准点的坐标(S9),计算碰撞开始时的三个基准点与测定点之间的碰撞开始时距离(S11),使用碰撞开始时距离来取得碰撞后的碰撞分析模型(1)中的车身变形前的测定点的坐标(S13),使用车身变形前和车身变形后的测定点的坐标对车身变形量进行测定(S15)。
-
公开(公告)号:CN111226219B
公开(公告)日:2023-11-28
申请号:CN201880067279.1
申请日:2018-07-30
Applicant: 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Inventor: 齐藤孝信
Abstract: 本发明的层叠复合构件的形状最优化解析方法将由平面单元及/或立体单元构成的车身模型的一部分通过层叠复合构件进行模型化,并进行该模型化后的层叠复合构件的形状的最优化解析,其中,包括:设计空间设定步骤(S1),将车身模型中的成为最优化的对象的部分设定为设计空间;层叠块模型生成步骤(S3),在设计空间生成由立体单元构成且材料特性不同的多个层层叠而成的层叠块模型;结合处理步骤(S5),将层叠块模型与车身模型结合;及最优化解析步骤(S7),输入解析条件,进行求出对于层叠块模型的最优形状的最优化解析。(56)对比文件G. Allaire等.Stacking Sequence andShape Optimization of Laminated CompositePlates via a Level-Set Method《.Journal of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2016,第9卷摘要、正文第2节.
-
公开(公告)号:CN111263705B
公开(公告)日:2023-08-11
申请号:CN201880069022.X
申请日:2018-09-13
Applicant: 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的汽车门板部件的加固构造具备沿着高度方向弯曲且形成有特征线(3a)的金属板制的门外板(3)和配设于门外板(3)的内表面侧的防撞梁(5),通过向门外板(3)的内表面贴附树脂制的加固构件(7)来使门外板(3)的抗拉刚度提高,其中,加固构件(7)具有沿着门外板(3)的所述弯曲而从防撞梁(5)呈筋状地延伸至特征线(3a)的多个纵骨部(9),该多个纵骨部(9)在门外板(3)的前后方向上以规定的间隔配置,各纵骨部(9)的外表面接合于门外板(3)的内表面。
-
公开(公告)号:CN110226161B
公开(公告)日:2023-06-06
申请号:CN201780084167.2
申请日:2017-11-29
Applicant: 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Inventor: 齐藤孝信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的车身增强构件的形状优化方法为求出结合于作为车身的结构体的一部分的、材料特性不同于结构体的增强构件的最优形状的方法,其包括下述步骤:结构体模型取得步骤,取得使用平面要素及/或立体要素将结构体模型化而成的结构体模型;增强构件模型生成步骤,生成由立体要素形成、与结构体模型的一部分结合的不同于结构体的增强构件模型;材料特性设定步骤,对增强构件模型的材料特性进行设定;优化分析模型生成步骤,将增强构件模型结合于结构体模型的一部分而生成优化分析模型;和优化分析步骤,将增强构件模型作为分析对象而进行优化分析,求出增强构件模型的最优形状。
-
公开(公告)号:CN115485688A
公开(公告)日:2022-12-16
申请号:CN202080100225.8
申请日:2020-12-01
Applicant: 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Inventor: 齐藤孝信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身的接合位置的最优化解析方法是求出车身模型(31)中的部件组的接合所使用的追加的接合点或接合部的最优位置的方法,包括:通过频率响应解析求出车身模型(31)中产生的振动模式下的变形方式的步骤(S1);与求出的振动模式下的变形方式对应地决定对车身模型(31)赋予的载荷条件的步骤(S3);生成在成为将部件组接合的候补的位置设定了追加的接合候补(53)的最优化解析模型(51)的步骤(S7);设定最优化解析条件的步骤(S9);以及将在步骤(S3)中决定的载荷条件赋予最优化解析模型(51)而进行最优化解析,求出满足最优化解析条件的追加的接合候补(53)作为最优接合点(57)的步骤(S11)。
-
公开(公告)号:CN111684451A
公开(公告)日:2020-09-18
申请号:CN201880088643.2
申请日:2018-11-27
Applicant: 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Inventor: 齐藤孝信
IPC: G06F30/15 , G01M17/007 , G06F111/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的车身的粘接位置的优化解析方法使用预先设定有将多个部件以部件组的形式焊接的焊接部的车身骨架模型,求出与焊接并用地利用结构用粘接剂进行粘接的最佳位置,包括下述步骤:粘接候补位置设定步骤S5,其中,在成为进行粘接的候补的位置配置粘接要素;优化解析条件设定步骤S7,其中,在优化解析中设定包含载荷条件的优化解析条件;及优化解析步骤S9,其中,以设定了优化解析条件的车身骨架模型的粘接要素为优化的解析对象进行优化解析,求出满足优化解析条件的粘接要素的位置作为利用结构用粘接剂进行粘接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04781816B
公开(公告)日:2017-10-10
申请号:CN201280076914.5
申请日:2012-11-06
Applicant: 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Inventor: 齐藤孝信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3K9/0953 , B23K11/24 , G05B19/19 , G05B2219/45135 , G06F17/50 , G06F17/5018 , G06F17/5095 , G06F2217/12 , Y02P90/265
Abstract: 本发明所涉及的接合位置的优化解析方法是用于多个部件的接合的点接合或者连续接合的优化解析方法,该多个部件构成由平面要素及/或立体要素构成的结构体模型,该优化解析方法具有以下步骤:解析对象部设定步骤,设定对上述多个部件进行接合的接合点或者接合部中的解析对象部;固定接合设定步骤,在所设定的解析对象部中将至少一处的接合点或者接合部设定为固定接合点或者固定接合部;接合候补设定步骤,对上述解析对象部设定成为接合点或者接合部的候补的接合候补;解析条件设定步骤,对上述解析对象部设定解析条件;以及解析步骤,从上述接合候补中求出满足上述解析条件的最佳的接合点或者接合部。
-
公开(公告)号:CN116802639A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2180091833.1
申请日:2021-10-01
Applicant: 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Inventor: 齐藤孝信
IPC: G06F30/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零件的分割位置及一体化的确定方法,包括:车身模型获取步骤(S1),获取车身模型(100),该车身模型(100)具备由多个要素模型化的多个车身零件和将多个车身零件作为零件组接合的接合点(121);灵敏度解析步骤(S3),设定与车身模型(100)的车身性能相关的目的条件及与车身模型(100)的体积相关的制约条件、和对车身模型(100)赋予的载荷/约束条件,求出在设定的载荷/约束条件及制约条件下满足目的条件的各要素的灵敏度;车身零件分割位置/一体化确定步骤(S5),基于各要素的灵敏度,确定车身模型(100)中的分割车身零件的位置和/或一体化的车身零件。
-
公开(公告)号:CN116710920A
公开(公告)日:2023-09-05
申请号:CN202180091072.X
申请日:2021-10-01
Applicant: 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Inventor: 齐藤孝信
IPC: G06F30/15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身的轻量化方法包括:取得具备由多个要素模型化而得到的车身部件和接合点(121)的车身模型(100)的步骤(S1);针对各车身部件的每个要素求出相对于车身性能的灵敏度的步骤(S3);基于针对每个要素求出的灵敏度,决定车身部件的分割位置及重新一体化的车身部件的步骤(S5);基于该决定,生成将车身部件分割及重新一体化的最佳化分析模型(200)的步骤(S7);设定与车身质量和车身性能相关的最佳化分析条件和载荷/约束条件的步骤(S9);以及在所设定的载荷/约束条件及最佳化分析条件下,进行求出最佳化分析模型中的各车身部件的最佳板厚的板厚的最佳化分析的步骤(S11)。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