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纱机中的纤维束引导装置以及细纱机的牵伸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873068A

    公开(公告)日:2006-12-06

    申请号:CN200610092348.3

    申请日:2006-06-01

    Abstract: 纤维束引导装置(30)配置在中下罗拉(13)与后下罗拉(14)之间。引导装置(30)以将从上游侧向下游侧移动的纤维束(F)的宽度收窄的方式进行引导。引导装置(30)具有引导部件(31)和励振部(32),引导部件(31)具有顺沿于所要引导的纤维束(F)的移动方向的引导面,励振部(32)使引导部件(31)振动以产生阻止纤维束(F)接触引导面的声压。引导部件(31)由平行配置的一对平板构成,引导面由平板的对置面构成。因此,可不接触纤维束地对纤维束进行引导,可防止由于磨损或附着异物而使引导面的摩擦状态随着时间经过而劣化。

    振动致动器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361258B

    公开(公告)日:2013-08-21

    申请号:CN200780001573.4

    申请日:2007-02-2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N2/108 H01L41/092 H02N2/0035 H02N2/106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利用1个振动部件驱动多个转子的振动致动器。如果驱动复合振动器(2)产生多个振动组合而成的复合振动,则第1定子(3)和第2定子(4)就会振动,在这些第1定子(3)和第2定子(4)的角部(8和9)分别形成椭圆运动。由此,被加压并与第1定子(3)的角部(8)接触的第1转子A和被加压并与第2定子(4)的角部(9)接触的第2转子B分别同时受到旋转驱动。另外,这时,通过选择构成复合振动的多个振动的振动模式,从而可以对2个转子A和B沿相同方向或相反方向进行旋转驱动。

    振动致动器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351954A

    公开(公告)日:2009-01-21

    申请号:CN200780001052.9

    申请日:2007-02-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N2/106 H02N2/0035 H02N2/0055 H02N2/1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利用1个振动装置驱动多个转子的振动致动器。2个转子(A)和(B)利用线部件(8)的张力牵引到分别所对应的定子(3)和(4),形成加压式接触。利用复合振动器(2)产生由多个振动组合而成的复合振动,在各定子(3)和(4)的角部形成椭圆运动,由此对分别与这2个定子(3)和(4)以加压式接触在一起的2个转子(A)和(B)绕着各自的旋转中心(C1)和(C2)同时进行旋转驱动。

    振动致动器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351954B

    公开(公告)日:2011-12-14

    申请号:CN200780001052.9

    申请日:2007-02-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N2/106 H02N2/0035 H02N2/0055 H02N2/1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利用1个振动装置驱动多个转子的振动致动器。2个转子(A)和(B)利用线部件(8)的张力牵引到分别所对应的定子(3)和(4),形成加压式接触。利用复合振动器(2)产生由多个振动组合而成的复合振动,在各定子(3)和(4)的角部形成椭圆运动,由此对分别与这2个定子(3)和(4)以加压式接触在一起的2个转子(A)和(B)绕着各自的旋转中心(C1)和(C2)同时进行旋转驱动。

    纺纱机中的纤维束引导装置、细纱机的牵伸装置以及环锭细纱机

    公开(公告)号:CN100567603C

    公开(公告)日:2009-12-09

    申请号:CN200610092348.3

    申请日:2006-06-01

    Abstract: 纤维束引导装置(30)配置在中下罗拉(13)与后下罗拉(14)之间。引导装置(30)以将从上游侧向下游侧移动的纤维束(F)的宽度收窄的方式进行引导。引导装置(30)具有引导部件(31)和励振部(32),引导部件(31)具有顺沿于所要引导的纤维束(F)的移动方向的引导面,励振部(32)使引导部件(31)振动以产生阻止纤维束(F)接触引导面的声压。引导部件(31)由平行配置的一对平板构成,引导面由平板的对置面构成。因此,可不接触纤维束地对纤维束进行引导,可防止由于磨损或附着异物而使引导面的摩擦状态随着时间经过而劣化。

    超声波马达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310433A

    公开(公告)日:2008-11-19

    申请号:CN200680042573.4

    申请日:2006-07-2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N2/106 H02N2/0055 H02N2/108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实现高转矩的超声波马达。如果选择振子(3)的第1端子(31t)、第2端子(32t)及第3端子(33t)中的两个端子、从这两个端子的两者分别施加使相位改变90度的交流电压,则在定子振动体(S)上产生振动,在与转子(6)接触的第1定子(2)的阶差(9)及第2定子(10)的角部(11)上分别产生椭圆振动。由于第1定子(2)与第2定子(10)形成单一的定子振动体(S),所以第1定子(2)的阶差(9)与第2定子(10)的角部(11)以相互相同的振动模式振动,转子(6)被从第1定子(2)的阶差(9)和第2定子(10)的角部(11)两者传递旋转力,以较高的转矩旋转。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