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部件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4694919B

    公开(公告)日:2025-01-14

    申请号:CN202210301246.7

    申请日:2017-02-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线圈部件。在作为线圈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共模扼流线圈中,即便为了获得高电感值而增加线材的匝数也能够获得良好的模式转换特性。由相互绞合的两根线材构成的线材集合体部分(44)卷绕于卷芯部(45)的周围。线材集合体部分构成如下:内层部分(N),其以卷芯部的第一端部(46)侧为始端而在与卷芯部的周面接触的状态下进行卷绕;外层部分(G),其卷绕于内层部分的外周侧;向外过渡部分,其从内层部分向外层部分过渡;以及向内过渡部分,其从外层部分向内层部分过渡。线材集合体部分借助向外过渡部分从内层部分的卷绕中心轴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引出而构成外层部分,接着,借助向内过渡部分返回内层部分的上述中间位置。

    线圈部件
    2.
    发明公开
    线圈部件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8748116A

    公开(公告)日:2024-10-08

    申请号:CN202411004420.7

    申请日:2017-02-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线圈部件。在作为线圈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共模扼流线圈中,即便为了获得高电感值而增加线材的匝数也能够获得良好的模式转换特性。由相互绞合的两根线材构成的线材集合体部分(44)卷绕于卷芯部(45)的周围。线材集合体部分构成如下:内层部分(N),其以卷芯部的第一端部(46)侧为始端而在与卷芯部的周面接触的状态下进行卷绕;外层部分(G),其卷绕于内层部分的外周侧;向外过渡部分,其从内层部分向外层部分过渡;以及向内过渡部分,其从外层部分向内层部分过渡。线材集合体部分借助向外过渡部分从内层部分的卷绕中心轴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引出而构成外层部分,接着,借助向内过渡部分返回内层部分的上述中间位置。

    线圈部件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694919A

    公开(公告)日:2022-07-01

    申请号:CN202210301246.7

    申请日:2017-02-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线圈部件。在作为线圈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共模扼流线圈中,即便为了获得高电感值而增加线材的匝数也能够获得良好的模式转换特性。由相互绞合的两根线材构成的线材集合体部分(44)卷绕于卷芯部(45)的周围。线材集合体部分构成如下:内层部分(N),其以卷芯部的第一端部(46)侧为始端而在与卷芯部的周面接触的状态下进行卷绕;外层部分(G),其卷绕于内层部分的外周侧;向外过渡部分,其从内层部分向外层部分过渡;以及向内过渡部分,其从外层部分向内层部分过渡。线材集合体部分借助向外过渡部分从内层部分的卷绕中心轴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引出而构成外层部分,接着,借助向内过渡部分返回内层部分的上述中间位置。

    线圈部件
    4.
    发明公开
    线圈部件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4628122A

    公开(公告)日:2022-06-14

    申请号:CN202111486672.4

    申请日:2021-12-0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线圈部件,在凸缘部的底面处端子电极与线材的终端通过热压接进行连接的线圈部件中,作为热压接不会过于不足地以适当条件实施的结果而得到如下效果,即,对于端子电极与线材的终端之间的连接状态,能够获得稳固的固定力,并且不易产生线材的终端从端子电极的突出所引起的问题。线材(21)的终端(21a)处于至少局部配置于端子电极(17)内并且沿端子电极的主表面(25)延伸的状态,并且具有位于比主表面靠与凸缘部(13)的底面(23)侧相反一侧处的顶面(33)。在端子电极的外表面形成有从主表面朝向顶面隆起并且形成凹状曲面的焊脚面(37)。主表面通过构成端子电极的最外层的由锡或者锡合金构成的母焊材料层(31)实现。

    线圈部件
    5.
    发明公开
    线圈部件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4613581A

    公开(公告)日:2022-06-10

    申请号:CN202111486634.9

    申请日:2021-12-07

    Inventor: 郑裕行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线圈部件,其不易产生线材的芯线的终端与端子电极的接合不良。线材(21)包括由铜或铜合金构成的芯线(29)以及覆盖其周面的由树脂构成的绝缘覆膜。端子电极(17)具有设置为覆盖凸缘部的底面的由镍或镍合金构成的含镍层(33)、和位于其上的由锡或锡合金构成的含锡层(34)。线材(21)的芯线(29)的终端(21a)具有与含镍层(33)接触的接触面(37)、沿从含镍层(33)立起的方向延伸的一对侧面(38、39)、以及与接触面(37)对置的顶面(40)。终端(21a)的侧面(38、39)至少在顶面(40)侧具有不与含锡层(34)接触的区域(35)。在该区域(35)中,芯线(29)的铜不会向含锡层(34)扩散,能够使芯线(29)不易变细。

    线圈部件以及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098036B

    公开(公告)日:2021-07-09

    申请号:CN201811547894.0

    申请日:2018-12-18

    Inventor: 郑裕行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线圈部件以及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能够实现鼓状芯体和板状芯体的粘合强度提高以及板状芯体的机械的强度提高。线圈部件具备:鼓状芯体,具有卷芯部(4)和分别位于卷芯部(4)的轴向两侧的凸缘部(5、6);线(3a、3b),卷绕于卷芯部(4);以及板状芯体(13),经由粘合剂(14)被分别配置在各凸缘部(5、6)的顶面(5a、6a)上以及线(3a、3b)上,粘合剂(14)不含填料,凸缘部(5、6)的顶面(5a、6a)与板状芯体(13)的最短距离t2为3μm以上。

    线圈部件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933388A

    公开(公告)日:2020-11-13

    申请号:CN202010621857.0

    申请日:2017-02-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线圈部件。在作为线圈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共模扼流线圈中,即便为了获得高电感值而增加线材的匝数也能够获得良好的模式转换特性。由相互绞合的两根线材构成的线材集合体部分(44)卷绕于卷芯部(45)的周围。线材集合体部分构成如下:内层部分(N),其以卷芯部的第一端部(46)侧为始端而在与卷芯部的周面接触的状态下进行卷绕;外层部分(G),其卷绕于内层部分的外周侧;向外过渡部分,其从内层部分向外层部分过渡;以及向内过渡部分,其从外层部分向内层部分过渡。线材集合体部分借助向外过渡部分从内层部分的卷绕中心轴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引出而构成外层部分,接着,借助向内过渡部分返回内层部分的上述中间位置。

    绕组型线圈部件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446073A

    公开(公告)日:2020-07-24

    申请号:CN202010254186.9

    申请日:2017-10-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绕组型线圈部件,其在卷绕有相互绞合的第一以及第二线的共模扼流圈中,为了得到良好的模式转换特性,缩小形成于安装基板与第一线以及第二线各自之间的寄生电容差。在从安装基板侧观察的第一线以及第二线的绞线状态下,第一线与第二线转换的位置在相邻的匝间在卷芯部的同一周向上错开。由此,能够防止更靠近安装基板的线即形成更大的寄生电容的线偏向第一线和第二线中的任一方。

    线圈部件
    9.
    发明公开
    线圈部件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8748115A

    公开(公告)日:2024-10-08

    申请号:CN202411004339.9

    申请日:2017-02-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线圈部件。在作为线圈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共模扼流线圈中,即便为了获得高电感值而增加线材的匝数也能够获得良好的模式转换特性。由相互绞合的两根线材构成的线材集合体部分(44)卷绕于卷芯部(45)的周围。线材集合体部分构成如下:内层部分(N),其以卷芯部的第一端部(46)侧为始端而在与卷芯部的周面接触的状态下进行卷绕;外层部分(G),其卷绕于内层部分的外周侧;向外过渡部分,其从内层部分向外层部分过渡;以及向内过渡部分,其从外层部分向内层部分过渡。线材集合体部分借助向外过渡部分从内层部分的卷绕中心轴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引出而构成外层部分,接着,借助向内过渡部分返回内层部分的上述中间位置。

    线圈部件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933388B

    公开(公告)日:2022-12-20

    申请号:CN202010621857.0

    申请日:2017-02-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线圈部件。在作为线圈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共模扼流线圈中,即便为了获得高电感值而增加线材的匝数也能够获得良好的模式转换特性。由相互绞合的两根线材构成的线材集合体部分(44)卷绕于卷芯部(45)的周围。线材集合体部分构成如下:内层部分(N),其以卷芯部的第一端部(46)侧为始端而在与卷芯部的周面接触的状态下进行卷绕;外层部分(G),其卷绕于内层部分的外周侧;向外过渡部分,其从内层部分向外层部分过渡;以及向内过渡部分,其从外层部分向内层部分过渡。线材集合体部分借助向外过渡部分从内层部分的卷绕中心轴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引出而构成外层部分,接着,借助向内过渡部分返回内层部分的上述中间位置。

Patent Agency Ranking